陳永紅
摘 要: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化學教學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既適應了學生主體的教學需要,又符合新課程改革內容的要求。
關鍵詞: 新課改 中學化學 合作學習
傳統的化學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背記的方式掌握化學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中學化學新課程改革下化學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是要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假設、探究討論、總結方法的能力。根據中學化學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形成終生學習理念,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化學教學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一、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與交往,同學們不但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而且培養了團隊合作互助意識[1]。因此,課堂學習一方面要努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應致力于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化學學習更應如此,化學知識的探究與應用離不開與人合作。當代中學生必須建立起合作學習、互利共贏的理念,樹立起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學會在集體中相互協作提高整體效率。充分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合作互助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自己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提供了培養個人素養、提高個人修養的平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通過聽取他人的認知觀點完善自身思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表達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既為自己贏得了表現的機會,又做到了謙虛向別人學習,進而形成互敬互學的良好學習作風。通過互教互學、互愛互助啟發學生,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和交往能力,拓寬知識面。這樣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3.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化學教學目標不再是單純地掌握知識點,而是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形成方法目標,培養情感目標。在合作學習中,小組的合作以個人獨立的自主學習為前提條件,合作學習需要有個人的自主學習作保證[2]。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互動創造了有利的學習環境,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重視,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隨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得到提高,課堂教學目標也隨之實現。
二、新課改下化學合作學習的方法
1.課前分組預習,打好基礎。預習工作是一堂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準備,學生只有通過課前認真預習,對疑點、難點進行明顯的標注,在聽課過程中才會對重難點加深認識與理解。然而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學習,不再是單純的個人事件,而是需要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對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行獨自預習,提出問題,相互探討。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再是無組織無分工的學習,教師還要做好引導工作。一是教師可對將要學習的新內容提出幾個問題,問題不宜過多,但要涵蓋新課內容并且有針對性,然后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安排相應問題,要求各組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尋找答案并進行匯總,便于課堂交流。二是教師可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有疑問的知識點做出標記,便于課堂解答。
2.課堂小組討論,建構知識。課堂是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關鍵,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形成新知識。創造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首先教師可通過必要的內容講解讓學生明白在預習安排中提出的問題,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在組內討論本組答案的不完善之處,糾正錯誤和誤區,通過這種合作學習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內容應是開放性的,教師設計的合作學習課題應盡量具有多樣的解決方式,從而引起學生對于問題多樣的表述和交流。其次是教師可先聽取每組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講解,再讓學生組內討論分析問題的答案,教師只是做出完善和補充。這樣的教學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促進了新知識的生成,讓學生學會了充實和完善自我。
3.課后組員互動,督促鞏固。完整的一次教學還包括課后的及時復習鞏固,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課本涉及的內容更豐富,學生及時復習能夠有效地將課本的東西化為己有。小組成員之間的課后互動更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學生可以通過課后習題的練習,就個人不懂的習題在小組間討論,分析答案,既拓寬了彼此的知識面,又帶動他人對知識點的鞏固。這就可以通過同學們在課后練習中相互探討,就自己不能區分的物質提出來,在小組內商討問題的答案,并就其緣由加以闡述,反復練習就能清楚概念的應用。每個小組成員提出一個不懂的問題,在得到解決以后所有組員的知識就能得到成倍增長。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再是機械的知識的傳遞,而是通過心與心的溝通交流達到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中學化學教學合理使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揮個人優勢,讓學生在互助互補的過程中增強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桂美.小組合作學習[J].現代閱讀,2012,22(09):220.
[2]吳揚.新課程應該提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M].教育科學研究,20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