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麗萍
摘 要: 良好的性格是萬事成功的基礎,小學期間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加強小學生性格的養成,培養小學生的性格,這就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小學生性格的養成做出相應的努力,只有協調起來做事才會更顯示出社會對學生的關愛和更好地為社會培養下一代優秀的接班人。
關鍵詞: 小學生 良好性格 培養方式
性格是人生實現價值比較穩定的綜合評價標準。只有具備很好的性格才能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游刃有余,才能保證更幸福。性格不是生來就存在的,而是通過后期培養形成的,尤其小學階段性格培養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非常重視小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
一、加強性格理論教育
小學生的性格教育,最主要在于教師的教導。在小學生眼中,教師是最具有威嚴的群體。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小學生的性格理論教育,明白什么是性格,在性格培養過程中具體注意怎樣的細節,從而在理論方面為小學生的性格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小學生的性格培養可以在教師講課過程中培養和鍛煉,讓小學生在課堂上磨煉自己的意志,和同學友好地相處,這是性格培養最直接的方法。
針對小學生的性格教育,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訓和培養,才能保證教師在教給小學生知識的時候游刃有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培養學生愛動腦筋、做事不慌張的良好性格,還要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
二、注重生活性格溝通
生活中的性格溝通非常重要,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為小學生性格培養作出貢獻,在和年齡比較小的小學生溝通的時候注重語言的說話方式,在小學生面前做事要表現出典型的模范作用。
社會人在社會中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都有可能在一舉一動中影響小學生發展。例如: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學生做錯事情,家人或老師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時候,會無辜地說“我是跟著某某某學習的”,其實學生本身并不知道事情的對錯,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的所作所為,尤其做錯事情的時候更要加強引導,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性格,為培養祖國明天的支柱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借助群體以群育性
生活在班級群體中,班級能夠為培養小學生的智慧、性格、興趣、特長愛好提供更廣闊的天地。班主任最重要的是培養小學生的班級目標,有的時候學生班級目標培養需要很長時間,因為小學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班級集體目標,什么是班級責任感,這都要求教師交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受到良好的班集體教育。
重要的是教師要培養學生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在集體中所處的地位會影響小學生的性格。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關注地位比較低的學生,這一類學生很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教師要適當地給這一類學生關注,盡可能為這一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想方設法地提供這些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幫助糾正這一類學生的性格。
四、實踐鍛煉培養性格
性格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豐富精彩的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性格。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提供了比較廣闊的空間。這些活動不僅包含課堂中的小活動、小組討論,還包含課外實踐活動。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形成積極的性格,大膽地質疑,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問題善于思考。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時間勞動,勞動可以培養小學生不怕吃苦的耐勞精神,讓學生解除勞動,體會勞動的快樂,培養熱愛勞動、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格。
性格是在遺傳素質基礎上通過后天教育形成的。學生性格培養需要長時間,不能急功近利。同時教師還要從學生終身著手,抓住最有利的時機,結合實際,努力培養自己的良好性格。
五、關愛學生感情融化
學生的情感對學生性格養成具有很重大的影響。有的時候學生遇到挫折的時候容易偏激,對學生性格養成不利。這就要求教師和家人平時多關注學生的所作所為,關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例如:在學生考試失敗的時候,教師不僅對考試不利的學生給予批評,還要給學生鼓勵。防止學生出現情緒低落現象,對于學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師要善于鼓勵,對于學生做錯的地方,教師要善于引導。
學生的感情是性格養成的關鍵因素,教師一定要注重觀察,多與學生交流,時時刻刻傳遞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給學生勇氣和信息。
性格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培育和與人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可塑性。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性格和各門學科教學相結合,培養小學生的性格。同時社會要加強關注,為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創造條件。家庭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性格,在平時溝通中注意小學生的性格引導。只有各方面力量結合起來才能為小學生的性格教育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美蓮,劉翠娟.談小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2,No.41219:15.
[2]范淑萍.小學生良好性格養成之我見[J].現代交際,2013,No.36810:166.
[3]吳漢榮,朱克京,米濤.小學生性格特性及其對學習障礙影響的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3,05:390-392.
[4]高華,彭新波.小學生性格發展的測驗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