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哲
摘 要:博大精深的儒 家文化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積極作用遠大于消極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儒家文化中的積極作用,使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互促,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關鍵詞:儒家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課題“儒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由于西方文化嚴重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層出不窮,道德滑坡現(xiàn)象嚴重,連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起來都成為一個問題。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就需要我們正確看待和運用儒家文化,充分發(fā)揮儒家文化的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何讓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為我所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一個很有時代意義的,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1 儒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1.1 儒家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的今天,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逐漸對當代的青年大學生產(chǎn)生劇烈沖擊,使得很多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日趨淡化和削弱。他們在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上出現(xiàn)偏軌,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急需處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儒家認為,愛國愛民、救國救民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肩負的責任,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愛國詩人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的詩句,屈原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頑強抗敵,這些思想弘揚的都是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忠貞愛國的真情流露。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群體主義和利他主義精神,對于現(xiàn)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念和惡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治和洗滌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大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弘揚社會、國家、人民的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1.2 儒家文化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人的發(fā)展首先就應培養(yǎng)主客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孔子提出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嚴己待人之心以及“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誠信態(tài)度。“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思想;孟子提出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關愛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的寬容品質(zhì)。無不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誠信、寬愛之心、孝道,謙虛謹慎等思想,對現(xiàn)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要積極的作用。
2 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促
2.1 重視對儒家文化典籍的學習,從知識源頭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與核心。直接從文化典籍中汲取理想、價值、基本道德素養(yǎng),允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從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經(jīng)典中感受“仁”、“禮”之理,品悟出為人處世之大道理大智慧,從
而更好的為大學生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詩》、《書》、《禮》、《樂》、《易》、《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這些充滿哲學思辨、人生智慧的著作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塑造人的品德的重要性。因此,重視對儒家文化典籍的學習,從浩瀚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長足發(fā)展的切實立足點與內(nèi)涵豐富的不竭源泉。經(jīng)濟全球化日趨加強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國內(nèi)遭到冷落的普遍現(xiàn)象,我們應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必修課開設,讓儒家文化普及到大學生日常課程的學習當中。大學生組建儒家文化典籍閱讀愛好者社團,通過團體宣傳的力量去感染每一個大學生,在尋找和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典籍的知識海洋中去修繕和加強自身道德水平。總而言之,我們應積極營造學習儒家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行動讓大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學習經(jīng)典,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領域,從源頭處發(fā)現(xiàn),在行動中收獲。
2.2 利用多渠道的傳播方式加強對儒家文化的學習
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面對傳統(tǒng)文化在國內(nèi)越來越遭到冷落的局面,大眾傳媒、網(wǎng)絡絕對是一個有效傳播儒家文化的有效方式,從而使儒家文化借助信息化時代的特有方式得到傳承。我們應該用多渠道傳播方式弘揚儒家文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更好的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在校園生活中,學校可以組織學生看《百家講壇》節(jié)目,從大師們的講解中感受、學習和領悟儒家文化;在學校的班級實踐活動上,也可以組織各個學習小組把通過電視、網(wǎng)絡、雜志、論壇、廣播中學習的儒家文化進行小組間的心得交流,以討論的方式做到對儒家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揚棄,從而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營造良好的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以促進自身思想水平的提升。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jù)時代的要求,積極的將儒家文化精華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將好的品質(zhì)滲透到對每一個大學生人生觀及價值觀的教育之中,發(fā)揮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并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做到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促,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為了將誠信思想根植于當代大學生的頭腦,成為他們心中永不磨滅的信仰,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設置儒學課程,進行儒家文化的熏陶,筆者認為這是對當今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最基礎手段。只有大量地閱讀,學生才能從書中汲取文化營養(yǎng),豐富自身內(nèi)涵,提高自身修養(yǎng),才能真正地置身于孔子的世界之中,同孔子一起享受誠信的滋養(yǎng)。
(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中體現(xiàn)的一種方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zhì)人才的內(nèi)在要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各學校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方面的教育力度,從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個方面人手,使學生沐浴在誠信的氛圍之中,加強對學生的身心影響。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教育活動。就像理論來自實踐一樣,學生的素質(zhì)修養(yǎng)來自他們自身的實踐活動。因此,舉辦各種各樣的儒家經(jīng)典文化教育活動,使其從活動中受到熏陶,讓儒家精髓在日常生活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當中,形成他們自身的一種素質(zhì)。這些活動或者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儒家誠信講座,或者是舉辦各種各樣的儒家誠信文化知識競賽,或者是舉辦誠信演講比賽等,更具有意義的應該是參與做一些誠信的實踐。總之,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儒家文化在完善人格、開發(fā)智力潛能、形成宏偉理想以及實現(xiàn)人生價值等方面具有切實有效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誠信,是儒家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遠來說,都能抑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變革中形成的名利思想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來自西方的腐朽文化的不良影響,對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秀明.關于大學生誠信問題及誠信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