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娜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我國稅收與GDP相互關系的研究
徐 娜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形式之一,也是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手段之一,更是實現公平、公正、高效的手段之一。經濟決定稅收的多寡,而稅收政策影響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稅收的增長需要依靠經濟生產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稅賦不僅能滿足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也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優化資源間的調節與配置。稅收與GDP之間到底存在著什么關系,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本文試圖通過統計分析,找到我國稅收與GDP之間的關系,就如何實現我國稅收收入與GDP持續增長的良性循環機制提出對策。
稅收;GDP;相互關系;研究
有位經濟學家曾說過,“稅收和GDP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注定了一生糾纏不清。”沒有哪個國家的稅收和GDP是完全獨立的,尤其是我國的稅收和GDP更是如此。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注重對稅賦的調節,盡力將稅收收入控制在穩定經濟增長、提高經濟發展效率的控稅范圍之類,實現科學納稅,助力經濟增長,實現人民的小康和中國的富強。

表1 中國國內人均生產總值
統計圖1數據可以發現:在2000-2011年間我國的人均GDP和稅收都得到了很大的增長,且增長速度基本上是同步的。在2008-2009年間,因為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的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速有所減緩,而當年的稅收收入的增速也相應的有所減緩。在2010年之后,隨著世界經濟的回暖以及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的逐漸確立,中國的經濟逐漸復蘇并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而這些年稅收的增速也穩步增加。從這里可以看到二者之間聯系緊密。
同時,稅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GDP的發展。在2009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GDP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是稅收總收入仍然有所增加,而稅收的增加也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起到了支柱性作用。正是稅收對中國GDP的支持,確保了中國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倒,成了世界經濟中的常青樹,實現了GDP正增長。

圖2 中國人均GDP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過去,世界經濟逐漸回暖。而中國在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強國地位也初步確立,中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此時,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為中國稅收的增長注入了動力和源泉,中國稅收獲得了高速發展機會。而稅收的高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抑制經濟過熱的最好的調節杠桿,為中國經濟軟著陸貢獻了一份力量。

圖3 2000年-2011年全國財政稅收總收入統計分析
2.1 GDP是稅收收入增長的根本保證
我國的稅收形式主要有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與行為稅等,這些稅收的納稅環節主要是在生產和流通領域,所有這些領域都是和經濟增長緊密相連的。經濟增長了,相應的稅收收入也會隨之增長。稅收來源于國內生產總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國內生產總值規模越大,為稅收增長提供的財源就越豐富。經濟生產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稅收收入的增加將必然導致社會財富的增加、人民收入的增長和社會商品的豐富,而這些也將反饋于稅收收入的增長,促進我國稅收總收入的增加。總之,只有社會經濟增長了,稅收收入才能穩步增長,GDP的增長才是稅收增加的根本保證。
2.2 稅收收入是GDP的潤滑劑
一個國家GDP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體系。但是,GDP長期高速增長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持續的GDP增長會帶來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高位運行和通貨膨脹,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必然會產生經濟泡沫,必然會導致經濟滯脹。要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就需要稅收這一杠桿。政府通過調整稅率,實現對經濟結構和行業體系的宏觀調控,防止社會產能過剩和供求失衡,實現經濟發展的“軟著陸”。稅收不僅能滿足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也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優化資源間的調節與配置,調節經濟增長速度,實現經濟的穩定、高效發展。
稅收對GDP的潤滑劑作用,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國家可以通過調整稅收形式和收稅比例,來實現對經濟增速的影響;第二,我國的稅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稅收收入全部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解決社會民生問題。通過稅收政策,可以實現對社會經濟的調節和社會公用事業的建設,確保人民生活的提高,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保駕護航。
3.1 確保2016年GDP和稅收穩定增長的近期目標的實現
雖然世界經濟危機已經過去,全球經濟正在穩步回暖,但是外部經濟環境仍然比較惡劣。尤其是2016年,石油危機、美元危機、英國退歐公投等不確定因素為我國GDP的增長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在這關鍵的一年,我國要利用好稅收和GDP二者之間的杠桿作用和潤滑劑作用,通過稅收政策和GDP宏觀調控政策為慢熱的中國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通過一些合理的稅收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增長,同時也通過GDP的增長來反哺稅收收入,最終確保我國GDP和稅收收入的穩定增長,進一步鞏固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
3.2 合理調整稅收政策
稅收政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科學合理的稅收政策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我國政府應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的現實情況合理調整稅收政策,為低位運行的中國經濟保駕護航。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低位運行,社會經濟發展壓力較大,所以政府在此時應該采用更為寬松的稅收政策。通過調整稅率、減免稅費、增加出口退稅稅額和退稅范圍等政策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對于一些產能過剩、環境污染較大的行業,可以通過征收臨時性稅賦、增收社會成本稅等形式對行業發展進行引導,實現行業整合,促進經濟有序發展。而在個人消費方面,可以通過降低個人所得稅、減免消費稅等政策達到刺激國內消費的目的,為經濟的增長添磚加瓦。
總之,在“經濟新常態”下一定要合理地調整稅收政策,實現增稅手段的多樣化和增稅形式的靈活性,充分發揮稅收對GDP的潤滑劑作用,實現我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的產業模式的整合,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3.3 科學使用稅收收入,促進GDP增長
我國一貫的稅收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要科學地使用稅收收入。在確保所有稅收收入都用在人民身上的同時,也要確保其對GDP增長的貢獻。
我國政府應該將稅收有計劃地用于國家的財政支出,在確保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可以有傾斜性的重點發展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環境保護和社會保障等事業,加大政府基礎建設投資,為經濟發展做好后勤保障,降低企業的運輸、物流、生產、儲存的成本,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綜上所述,我國的GDP和稅收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利用好稅收這一杠桿的調節作用來促進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中國人民的“中國夢”。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建民,宋建軍.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6).
[2]張倫俊.稅收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的數量關系[J].稅務研究,2005(7).
[3]錢晟,盧凌波.中國稅收增長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中國1992-2002年稅收增長個案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9).
[4]李金昌,程開明.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動態計量分析[J].財經研究,2006(9).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085
F222.33;F812.42;F224
A
1673-0194(2016)10-0125-02
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