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秀娟
畢業季,該怎樣致青春
本刊記者吳秀娟

又是一年畢業季,畢業照、畢業聚餐、畢業旅行等各類紀念活動走紅網絡,載入學生們的“青春紀念冊”。畢業季,迎來人生的一場告別,一批批學子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程,究竟該以怎樣的方式向校園作別,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正值畢業時節,一批批學生即將邁向新的人生起點。網絡上,一波波創意無限的畢業照洶涌來襲,或是復古文藝的“民國風”,或是清新賣萌的“婚紗秀”,或是有些惡搞意味的男女反串……
“排排坐”式、中規中矩的畢業照已很難滿足大學生求新、求異的需求,他們更愿意選擇拍攝張揚個性、富有創意的畢業照,以此紀念行將告別的校園生活。“班上的同學正忙著跟小伙伴們拍畢業寫真,既有全班合照,也有閨蜜寫真,忙得不亦樂乎。”即將從湖南師范大學畢業的陳嬌認為,畢業紀念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回憶。大學是求學階段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發生的事、遇到的人,值得一輩子去銘記。
在人們的視線被各類畢業照“刷屏”的同時,用“撕書喊樓”的方式告別校園則飽受爭議。每當高考臨近,有關高三畢業生“撕書喊樓”的新聞便不時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所謂的“喊樓”又稱“畢業叫”,最初發源于高校,畢業前夕學生相約到教學樓或宿舍樓下,大聲喊出心中的祝福與不舍。慢慢地,這樣的方式潛入中學校園,變身為中、高考前的“撕書喊樓”,畢業生將試卷、習題集等學習資料撕成碎片,任其“天女散花”般“從天而降”,從而表達情緒和宣泄壓力。
閃光燈、紅地毯、粉絲團、簽名墻……這些平日里看似遙不可及的畫面也成了畢業季里的一道風景。近日,各大高校陸續上演“紅毯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陳凱抱娃攜妻走上畢業紅毯,學業與愛情雙豐收,被網友贊為“人生贏家”;在中國藥科大學,食堂和宿管阿姨也被請來,與畢業生一同走上紅毯,成為青春盛典里的一份特別記憶。
此外,畢業季的學生們少不了往來于各種畢業聚餐之間,若是時間上調配不過來,甚至還要來個串場。也有人選擇用畢業旅行的方式來“致青春”,將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當作從學生時代邁向社會的成年禮……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一項調查顯示,68%的畢業生畢業季花費超過4000元,甚至有2%的人畢業消費超過10000元,僅10%的大學生畢業季消費在2000元以內。畢業季仿佛變身為“燒錢季”,催生了一輪輪消費熱潮。
“畢業季的各種花費,對于還不具備獨立經濟能力的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時評作者祝建波認為,聚餐、旅行等方式雖是大學生之間聯絡感情的載體,但表達同學情誼的方式有很多種,要敢于對自己不能承受的人情開支說“不”。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把臨別前的聚會變成推杯換盞的社會游戲。趁畢業季大肆吃喝容易衍生為一種相互“攀比”的不自覺消費。學校應開展形式多樣的畢業紀念活動,引導學生更注重情感的表達,避免掉入推崇奢華、過于追求形式的畢業消費誤區。
相比于動輒開支不小的畢業紀念活動,湖南科技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龍賢周悉心準備的“零支出”畢業禮物受到了歡迎。身為班長,酷愛音樂的他,在預科班畢業時,為全班同學精心籌備了一份畢業禮——他獨立創作了一首歌曲,將一年來的同窗情誼與不舍融入到歌曲之中,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師生,他也因此被同學們譽為“吉他王子”。
撕書、喊樓、狂歡、通宵……人們總是在青春的故事中自我陶醉,卻也容易在陶醉中漸漸迷失。撕書,意味著與青春的告別;喊樓,代表著對壓力的宣泄。曇花一現般的撕書場景或許可以成為壯觀的畢業獻禮,但“撕書喊樓”的喧鬧之后,依然要面對各種壓力。回望學生時代“撕書喊樓”的瘋狂,已大學畢業的宋瀟坦言,滿地廢紙堆積,留下的或許只是一時的喧鬧。
“面對畢業與離別,面對人生角色的重大轉換,大學生的情緒確實需要有一個宣泄的出口。這種宣泄可以是醉酒,也可以是惡搞畢業照,但不管選擇怎樣的畢業紀念方式,都應該有一個度的把握。”聽到南京某高校學生在網上發布“裸體畢業照”時,時評專欄作者吳江表示,當畢業季的留念方式不斷“升級”甚至“出格”,以致“豎中指”“集體裸照”等爭相在畢業季瘋狂上演時,還需且慢叫好。畢業季抒發離愁別緒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能只在借酒消愁或是玩出位之間打轉兜圈,更應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花樣與形式。
縱觀當前五花八門的畢業慶典,教育家朱永新指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關鍵事件——怎樣才能讓學生對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日子刻骨銘心?怎樣才能使普通的事件成為學生不普通的人生經歷?儀式、節日和慶典,讓有意義的事情能夠擁有一種偉大的時刻,從而獲得神圣、莊嚴與尊重。這些儀式會滲入到學生的生命旅程之中,成為一份長久的動力。儀式教育的缺失亟待“補課”,更是為了喚醒人們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6月9日,在長沙市長郡中學的體育館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高中畢業典禮,師生家長兩千余人齊聚一堂,共同分享屬于孩子們的青春盛典。作為高三學生的家長,湖南大學子弟小學黨支部書記胡力參加了這次畢業典禮。“親歷,感動,淚奔”,她這樣形容畢業典禮帶來的震撼。高三教師走紅毯、嘉賓簽字墻、學生自導自演的MV、精心制作的紀念短片……這場創意迭出的畢業典禮,讓胡力看到了老師們的良苦用心。
“這其實也是儀式教育的一部分。在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節點,隆重的畢業儀式能讓孩子們學會感念師恩,感懷同窗情誼。”在胡力看來,家長們應邀參加畢業典禮,既體現了對學生個體的尊重,也在無形中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積淀傳遞出來,以文化人,家長與學校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長。
已畢業三年的鄭曉楠還依稀記得那年夏天,身穿碩士服,在學校多功能報告廳前等著校長撥穗時的心情。“每一位同學依次走上主席臺,校長將我們碩士帽上的帽穗從右邊撥到左邊,那是三年求學時光的見證,也是人生新起點的開始。面對未知,我雖然有憧憬也有焦慮,但青春的句點因為這份特殊的儀式而變得更加意味深長。”鄭曉楠說。
“究竟該用什么方式來紀念畢業,畢業季又該怎么過,其實這里邊大有學問可做,也值得畢業生為其花些心思甚至絞盡腦汁。”吳江表示,“既然是青春紀念,就應該關注其內涵和意義本身,讓畢業季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