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要】 目的 分析D-二聚體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及其臨床研究。方法 60例急性心梗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溶栓組(46例)和未溶栓組(14例), 溶栓組根據治療后冠狀動脈是否開通分為溶栓再通組(24例)和溶栓未通組(22例), 檢測觀察各組不同時間段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變化情況。結果 未溶栓組患者入院時與發病后24、48 h血漿D-二聚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未通組患者溶栓前與溶栓后2、6、24 h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再通組患者溶栓前與溶栓后2、6 h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急性心梗溶栓治療患者, 給予血漿D-二聚體含量檢測可以有效反映溶栓再通效果, 可以作為溶栓治療急性心梗、判斷冠狀動脈是否再通的指標之一。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血漿 D-二聚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39
溶栓治療急性心梗是通過纖溶酶作用于血栓中交聯纖維蛋白, 使其降解, 從而實現血管再通。D-二聚體為交聯纖維蛋白特異性降解的產物, 若機體血管內伴有活動血栓癥狀, 隨著病程的延長將發生纖維溶解活動, 導致血漿D-二聚體的形成。因此臨床上通常將血漿D-二聚體用于判定血栓溶解或形成的判定依據[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 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科第6版內科學教材溶栓適應證標準, 且對本次實驗研究均知情同意, 均自愿納入本次實驗。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3:27, 年齡45~72歲,
平均年齡(62.3±4.8)歲;60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溶栓組(46例)和未溶栓組(14例)。溶栓組46例患者在12 h內進行溶栓治療, 包括8例下壁, 26例前壁, 12例后壁, 其中溶栓再通24例(溶栓再通組), 未通22例(溶栓未通組)。
1. 2 方法 溶栓組患者給予尿激酶150萬U加入至100 ml的生理鹽水中, 0.5 h內靜脈滴注治療, 并給予5000 U低分子肝素鈣, 每12小時給予患者皮下注射, 口服300 mg的阿司匹林, 未溶栓組除不用尿激酶外, 其他治療相同, 給予心電圖監測, 同時測定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 判定溶栓治療效果。
1. 3 觀察指標 收集各組患者靜脈血液2 ml。未溶栓組采集患者入院時與發病后24、48 h的血液, 溶栓組采集患者溶栓前與溶栓后2、6、24、48 h血液, 給予抗凝、離心處理后, 收集上層血清檢測D-二聚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未溶栓組14例患者入院時與發病后24、48 h的血漿D-二聚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無再通指征。見表1。
2. 2 溶栓未通組22例患者溶栓前與溶栓后2、6、24 h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溶栓后2、6、24 h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D-二聚體濃度升高較慢, 患者無再通指征。見表2。
2. 3 溶栓再通組24例患者溶栓前與溶栓后2、6 h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溶栓再通組患者出現心電圖抬高的ST段于2 h內回降>50%, 胸痛2 h內基本消失, 血清CK-MB峰值提前。
3 討論
D-二聚體是用于反映纖溶系統活化的一類臨床指標, 是交聯纖維蛋白特異性降解的產物。有學者[2]認為, 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管阻塞程度與D-二聚體水平具有一定的聯系;另有學者[3]認為, 若患者溶栓治療后療效較為滿意, 則血漿D-二聚體急劇上升后將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 所以, 臨床上多半以血漿D-二聚體作為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效果的一項有效指標。本文結果顯示, 對于溶栓未通患者溶栓前與溶栓后2、6、24 h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溶栓后2、6、24 h的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該時間段血漿D-二聚體的指標值較高, 可能與血管狹窄、溶栓藥物劑量并形成栓子等因素相關;而分析溶栓再通的患者中得出, 血漿D-二聚體含量在溶栓治療后先上升后下降, 與再通時間相吻合, 提示栓子溶解, 當溶栓治療后的48 h血漿D-二聚體含量相比治療前的指標值差異不大, 由此可知, 該類患者的凝血活性增強、纖溶活性降低, 引發冠狀動脈出現血栓、閉塞等現象, 此時應及時進行抗凝與抗血小板治療。
綜上所述, 對急性心梗患者給予血漿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意義重大, 可以作為溶栓治療急性心梗, 判斷冠狀動脈是否再通的指標之一。
參考文獻
[1] 孟凡強, 胡帥.血清白細胞介素-6和高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心梗溶栓后再通的預測.醫學臨床研究, 2011, 28(7):1376-1377.
[2] 李學游.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中國醫學創新, 2011, 28(28):50-51.
[3] 喬瑞, 武剛, 林紅, 等.急性心梗溶栓與非溶栓治療冠脈造影結果觀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14):213-214.
[4] 陳莉.急性心梗溶栓與非溶栓治療冠脈造影結果觀察.醫藥前沿, 2011, 1(24):18-19.
[收稿日期: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