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芝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學生提問能使學生學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讓學生懂得學習的樂趣在于思考和探究,在于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師之問和生之問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提高課堂之“問”是改進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
一、課堂之“問”存在的問題
1.師之問“多”,生之問“少”
目前課堂中,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的現象。據統計,有的教師一堂課平均提問30個問題左右,有的一堂課達到70多個問題,學生的提問卻少之又少。學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往往只有三、五個學生提出問題。
2.師之問“碎”,生之問“雜”
有些教師缺少對學生已有知識的了解,擔心學生知識掌握不牢;也有些教師擔心問題深了,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冷場。教師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每一個細節都問到,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地一個連一個地回答。問題瑣碎,缺少挑戰性。
案例1:《登鸛雀樓》教學片斷:
師:誰登上了鸛雀樓?
生:王之渙。
師:“登”是什么意思?
生:登上。
師:白日依山盡,“白日”是什么意思?“依”是什么意思?“盡”是什么意思?“白日依山盡”是什么意思?……
(教師多媒體上正出示著這首詩和重點詞語的解釋)
有些學生看著黑板不假思索地就說出來。而學生的問題,有時缺少思考和聯系,信口開河,亦有許多不相關的問題或膚淺的
問題。
3.師之問“易”,生之問“難”
教師為了營造積極踴躍參與課堂的氛圍,盡提一些學生張口就來的問題,看似課堂熱情高漲,實際是在浪費師生時間,沒有深度。有的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理解,該問的不問、不該問的亂問,讓學生游離于文本之外,抓不住重點。而學生提問有時會脫離文本,或是問題千奇百怪,師生難于解決,有時教師難于收場,弄得尷尬,教師也不敢再輕易讓學生提問。
二、課堂之“問”策略探析
1.問題要有目標指向性
問題應有明確的目的,有指向性。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不然就會出現散亂現象。教師應注意語言的表述,簡潔明了;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和提煉語言,能夠將問題簡潔明了地表達出來,問題明確、指向性強。教師要考慮:在什么地方問,怎樣問,解決什么問題,培養什么能力等。學生問,教師同樣引導學生針對什么問題而提問,問題應該如何表達等。
案例2:《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是誰啊?
生:“我”為什么應該感到自豪?
生:“我”應該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閱讀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問題簡潔明了,學生在閱讀中就會邊讀邊思考,培養學生閱讀思考、理解概括的能力。
2.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問題可以分為封閉的問題和開放的問題。封閉的問題多是簡單機械性的問題,缺少挑戰性。開放的問題可以拓展教學資源,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能使教學鮮活而有生機。有效的問題則意味著盡可能多地提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點提問,可以抓住疑難點提問,也可以抓住發散點進行提問,亦可以抓住模糊點提問。
案例3:《歡樂的潑水節》教學片斷
師:水為什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呢?水淋在身上很不舒服,為什么潑的水越多,幸福就越多呢?
(學生讀書思考,小組交流討論)
生:“傣族人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水滋潤萬物,蕩滌塵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生:“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香噴噴、涼絲絲的舒服極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生:“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多么開心的場面,越玩越開心,越潑越幸福,潑的水越多,幸福就越多了。
(學生交流之后,教師播放潑水節的視頻。學生對潑水節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再讀書,幸福、快樂溢于言表。)
課堂是不斷生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的問題深入文本,學生就會聯系文本深入體悟,拓展性地領悟文本。
3.問題要有思考和啟發性
教師要敢于沖破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設計問題,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解答,呈現開放態勢,既有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又能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的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問”來源于“疑”,“疑”起源于“思”。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往往是從“生疑”開始的。教師為學生創設寬松想問的情境,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提問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提問的喜悅。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再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根據文本“你認為哪個問題最值得我們研究?”,引導學生梳理出關鍵問題。最后大家再思考交流重點問題。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整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學習,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李政道曾說:“學問首先要學會問,不會問就不是學問。”我們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善問”,這也是課堂的“學問”。
參考文獻:
賈云玲.小學課堂提問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