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特殊
摘 要:從心理學上講,“思維活躍于疑路的交叉點”,即思維活躍在于有了問題情境。當人的思維活躍在新的、有趣的問題亟待解決之時,表現為高度集中和高度振奮。在科學課堂上,積極地創設情境,賦予知識“生命”的活力,使知識帶有趣味、質疑的情緒色彩。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有效激活內驅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科學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催化劑”;趣味性;實效性;延續性
一、注重情境創設,完善知識建構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所謂“創設情境”,就是在學習內容和學生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從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不協調”必須要有設疑,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中,在他們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一味地追求“童趣”,不僅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實用價值也不高。科學游戲帶有“玩”的色彩,又與所要學習的科學內容有關系。游戲是活動方式而不是學習目的。要讓學生“玩”得開心,又要誘導他們從中得出科學道理。如果活動、游戲的設計目的不明確,那么孩子只有玩而沒有學,就會使活動流于形式而失去其意義。
二、設計體驗游戲,提升課堂趣味
游戲是自主、能動、創造性體驗的活動,是兒童發展生命與活力的舞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激活小學科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做一做、玩一玩。游戲教學法更是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導精神。在教學“輪軸”一課時,設計了“比誰力氣大”的小游戲,讓班里推薦力氣最大和力氣最小兩位學生來比試(力氣大的那位男同學信心滿滿)。讓力氣大的男同學握住螺絲刀的刀桿,力氣小的女同學握住螺絲刀的刀柄,兩人同時向相反的方向轉動,沒想到力氣大的男同學被輕而易舉地打敗了。“這是為什么呢?”大家踴躍參與,都想一試身手,好勝心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趣味的課堂里,讓學生“如沐春風”盡展風采。
三、拓展參與廣度,提高課堂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科學課程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平臺。
在科學課堂中,幾乎都會有不同形式的活動需要學生參與,其中以小組活動最為突出。雖然安排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卻忽視了小組活動的質量,更沒有重視那些學習及動手能力不佳的“弱勢群體”。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有:(1)小組合作、探究前,學生對教師活動要求的意圖不是十分清楚,指向性不明確;(2)一個小組的四五位同學中,動手的幾乎只有一兩個人,大多處于觀望或事不關己的悠閑狀態。
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要讓每一位孩子都參與到所有的活動中。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視。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和贊賞!
四、拓展發展空間,深化知識理解
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通過課后的實踐活動親身體驗以及深入自主探究,從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中有要求學生制作晶體的活動。在課堂內比較容易完成的是通過鹽水的蒸發得到鹽的晶體。課堂上,實驗的12個小組中有6個小組加熱的是水,6個小組加熱的是鹽水,當出現不同結果時,孩子們便會主動探索起來,發現了他們加熱的液體實際上是兩種,同時也發現鹽這種晶體溶解到水中后的溶液用肉眼觀察很難與水辨別,這為第二章變化的教學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們欣喜不已。(晶體制作的方法一般有兩種,通過蒸發水分或降低溫度都可以得到晶體。)接著,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自己制作的一些結晶展示給孩子們看,有用樹枝做的,有用彩色綢帶做的,看得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制作一個,不用我布置孩子們已經急切地想知道漂亮的晶體是怎么來的。
總之,只有課堂體驗的豐富性,才能滿足孩子的差異性,才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可能性。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盡可能地放開,多增加孩子們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自己動手中感受變化的美妙,生成的偉大。有了這些催化劑,孩子的靈性得以迸發,悟性得以喚醒,思維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也使科學課堂更加神奇與
美麗。
參考文獻:
[1]王士春.例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開放[J].教師,2011(10).
[2]楊友平.讓體驗更深刻讓學習更有效[J].江蘇教育研究,2009(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