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
我從城市來到鄉村,過著樸素的生活。沒有城市的喧鬧、沒有溫暖的床、沒有可口的飯菜……這些使我很不習慣。但是,我卻熱愛這里。因為這里有比我更艱難的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這時的我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悄上心頭。想要給那些單純的孩子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想要讓他們相信,貧窮即使是與生俱來的,也決不會伴隨一輩子……許許多多,要做的,該做的,都一定會為他們完成。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來說,就這么一點兒的小恩惠都是他們比較奢望的。這些留守的孩子就是如此純樸、可愛、善良,只要偶爾摸摸他們的頭,搭搭他們的肩,給他們整理一下衣角,他們都會非常感動。孩子,請相信我,我就是你們的親人。
我是二年級的班主任,班上的孩子都在7~8歲左右,我是在9月1號來到這里的,那時天還很熱,一進教室我就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并暗暗觀察是哪個地方散出來的。后來我發現是從小文(化名)的腳里發出的。同學們也看出了異樣,他自己好像覺察出了什么,把頭低了下去,但我什么也沒說。放學后,我專門叫他去打水,并告訴他每天晚上要洗腳,他用感激的目光看著我,點了點頭。以后就再也沒聞到過他腳發出的氣味了。對癥下藥,讓這些孩子從關愛中尋求前進的力量,從關愛中汲取精神食糧,從關愛中得到滿足和教育。
同時,尊重與理解學生,關心他們的進步,對他們獲得的每一次進步和成績都給予表揚和肯定。我們要更多地幫助和理解他們,用耐心使他們在愛的溫暖中走向進步。我們班的小付(化名)同學,在清點人數時沒來,我馬上就給他打電話聯系,并與他奶奶交流:因為孩子沒來上課,老師很擔心,不知是病了還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如果是病了就等恢復了再來上學,要是家里有什么事,能跟老師說的話,老師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好嗎?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掛念你。他奶奶只說了一句話就是“老師,謝謝你!”第二天,他膽怯地來到學校,我什么也沒說,好似什么也沒發生,我叫他補上曠課的作業,他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把作業完成得很好,下午我還極力表揚了他。他在我們班算是學困生,而從那以后每次都能很認真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在平時教學中不要再吝嗇我們的微笑,不要再舍不得我們的表揚,而要把甘露澆到孩子們的心里,讓他們成為一棵茁壯成長的小苗。
在這里我擔任二年級的班主任并兼帶語文、美術、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以及學校里的寢室管理員、科學實驗室的管理員。
在上語文課時,我主要帶孩子領略世界、開闊眼界。我講的東西要以開闊眼界、培養興趣為主,我希望用自己的講解帶他們領略到不一樣的海闊天空。他們聽得非常認真,讓人難以忘記他們專注的眼神,更難忘的是課后他們拿著本子爭相找我簽下名字的熱鬧場面。受到這種明星般的待遇,我受寵若驚。驚訝地問孩子們為什么要我的簽名,答案竟是“因為,你是老師”。
美術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每次美術課開始,孩子們都仰著燦爛的笑臉等我說“上課!起立!”因為我教他們畫他們見過的東西、事物,內容非常豐富。還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找這樣的畫面,讓他們利用現有的材料,如樹枝、樹葉、小草、石頭等作出一幅幅生動的畫,讓我感覺到他們就是一個個杰出的小畫家。我們也希望能在美術課上交流思考,培養孩子們互相合作的團隊精神。雖然很辛苦,但看到的成果更令人欣喜。看著他們稚嫩又可愛的臉,我欣慰地笑了,付出后得到的收獲的確要甜美許多。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我看到了它的流逝,也看到了它的蹤跡,卻始終無能為力,只能在回憶和想象中品味、深思……我不否認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也不否認支教的日子是艱苦的,可是,當第一次踏進校門,第一次以支教老師的名義站上講臺,第一次與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相對時,我想到的不再是清貧或是艱苦,相反,更多的是責任。而且,我相信,那份童真,那抹粉筆灰,滴落在青石板磚上,也滴落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茁壯
成長。
參考文獻:
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