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紅+尚輝
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老師在一些頑皮的孩子身上所花費的經歷要占去全班學生的80%以上,而僅有20%的時間用在其他的學生身上。”這讓我想起了二八定律,我認為這一定律用在管理、決策、融資以及營銷等方面都十分有效,唯獨不能應用于教育,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平等的對待,每個人都是祖國未來的棟梁。
如果把老師的精力看做“1”,80%+20%從數字上看是100%,好像結果就是“1”,不存在放棄誰的問題,但細細品味,它根本不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教師將80%的時間用在后進生身上(這里的后進生特指智商正常,由于調皮搗蛋而導致學習成績在班級落后、測驗考試不達標的學生),容易走進“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誤區,在剩余的20%的精力中,很多老師通常會拿出大多數精力關注優秀生,這就導致了中等生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而這部分同學才是班級內的大多數,正是因為他們的成績平平,得到老師的關注又少,加之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理,很多學生就被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選擇輔導班,日積月累,學生苦不堪言,家長也是叫苦連天,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局面呢?教師的一視同仁、精力的合理分配以及良好的班級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優秀學生敢放手
之所以將部分學生稱為優秀學生,是因為該部分學生通過預習、聽講、練習等各種方法已經將書本中的基礎知識理解掌握。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沒有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一堂課下來往往講解的都是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點,缺乏創新,缺少引導與啟發,未能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討時間和機會,老師的這種“滿堂灌”教學模式沒有從真正的傳統教學中走出來,這些所謂的優異生只是被迫地再次復習已經掌握的知識點,應對教師的提問或家庭作業時,自然是得心應手。但從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的效率來講,對他們來說只有量的區別而沒有質的區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孩子的成績只有保持,沒有突破,遇到難度拔高的題型缺少了發散型思維,自然欠缺了解答的方法與能力,往往在事后老師的點撥中,恍然大悟,后悔莫及。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培養的過程。要想有質的飛躍,我認為老師或家長要敢于對該部分學生放手,在課堂上適當給予少數更高難度問題的啟發、引導和提問,在課后鼓勵嘗試更多的想法、見解和創新,在家庭作業上要注重區別對待,難度稍有拔高、數量少而精、類型全面而極具代表性。當然,這里的放手不是胡編亂造,而是以原有的基礎知識為依據,進一步向橫向和縱向發展的探索,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能力。
二、中等學生拉把手
這里的中等生指智力正常,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于中等水平,每天都能跟著教師的步伐,埋頭于課堂與題海之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往往是班級中的大多數,他們善于服從老師的安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按時完成作業,一切以老師為準,他們也很聰明、很聽話、很勤奮,正是因為他們這些優點,反而讓老師對他們太過“放心”,乃至忽略了他們。他們本可以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可為了成績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得不從學校的課堂再走進輔導班的課堂。他們的雙手完全可以解放出來,只需要老師平常在課堂和課下多多給予關注,關鍵的時候拉把手。有人說:“有時老師一個不經意的微笑,足以讓一個孩子為此驕傲一天”,可見關注對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此時老師能夠多給予他們一些回答問題時的認同和鼓勵,又或者是他們走神時的一個嚴厲的眼神,都會讓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存在感、認同感和責任感,他們就會從疲勞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并能給老師和家長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些在日常教學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而這些細節很多時候都被老師倦怠的課堂忽略了,孩子們已經感覺不到強勁有力、被拉著狂奔的“大手”,只好默默地低頭跟著走。
三、后進學生不撒手
這些學生往往使得老師走入兩種誤區:一是有些老師失去了耐心,對該類學生的原則是:只要不打擾其他學生,就放任自由、順其自然;另一種誤區就是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他們身上,于是就出現了太多如何如何用心拉回一個孩子的先進典范和宣傳報道(當然這個孩子是幸運的),但這種方法真的可取嗎?在《易經》蒙卦中有這樣一句話:“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并不是我去求幼稚無知的孩子去學習,而是幼稚無知的孩子求我來獲得知識,去其童蒙。所以老師不易過分強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應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學習習慣上。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呈現出什么圖案不僅是老師的影響,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面對后進生,老師不僅要做的是悅納,不離不棄,承認孩子的個體差異并能耐心地提供幫助,還要加強對其家長的溝通,在家校管理上達成共識,形成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合力,避免“5+2=0”的教育悲劇(5天在學校養成的行為習慣,在2天的周末休息中失效)。同時,教師更應該注重營造班級文化,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無私的師生愛、融洽的同學情以及良好的班級文化去感化和影響每一個學生,使他們走進課本,愛上知識,跟著“大部隊”整齊的步伐前進。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他們是未來的主人。我們老師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但一個永恒不變的規律就是——孩子永遠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看到每個孩子的優點,悅納孩子的差異,有教無類,齊抓共管,才能擰成一股繩,實現班級的大跨步。
參考文獻:
孫世杰.教師的主要精力應放在哪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