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一、背景分析
學前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學前特殊兒童的個體得到發展,而且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6歲以前的年齡段正是盲童語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在這個階段進行早期教育的效果最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他們今后的生活、學習具有奠基性作用。
市特殊教育中心盲學前班在中德項目組的支持下,于2010年順利開班,目前的學前班是一年制。每年的學生年齡、能力、認知水平都參差不齊。雖都是有經驗的教師,但上課沒有相對可以參考的特殊教育教材,教學時老師需要自己挑選內容,這樣的教學難免缺乏系統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本人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出發,開發連云港市盲一年制的學前班語言校本課程。
二、開發
(一)理念
盲童的語言發展基本可以達到同齡普通兒童的水平,但他們的發展有一些獨特表現:盲童主要依靠聽覺習得語言,語言學習較普通兒童困難;盲童的語言詞匯易與事物形象脫節;盲童的非言語表達(如肢體語言)發展較落后,易出現“多語癥”。連云港市只有少部分6歲以下盲童曾經隨園就讀,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庭中渡過語言關鍵期。對于家長,他們因為缺乏科學的養育觀,并不關心孩子語言的發展。家長除了把時間放在尋醫問藥上,更多的是無助和不知所措,甚至把他們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任他們自己玩耍。
所以,開發校本課程的初衷為:
1.滿足盲童最基本的傾聽與表達、閱讀與盲文前技能這些最基本的語言學習要求
2.為教師和家長提供一個可參考、相對實用的教學資料
(二)目標
語言校本課程的總目標:通過本課程發展盲童的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培養文明的語言習慣、學習習慣,激發盲童對語言活動的興趣,提高盲童對盲文的敏感性。
(三)教材內容開發原則
1.由淺入深,逐層深入
盲童入學時水平參差不齊,他們的知識和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異。為了滿足盲童的需求,教材內容的選編應該按照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原則,給大部分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
2.貼近生活,便于盲童理解和運用
盲童由于視力障礙,在認知方面存在困難,教材應該以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作為切入口,讓他們能聯系已有經驗進行學習。
3.能滿足盲童的學習需要,為轉銜做好準備
學前班開設的目的是為了讓盲童在入小學時能更好地適應學習和住校生活。以前很多盲童并不知道有這樣的特殊學校,很多都是十幾歲才入學,年齡大,認知和能力方面基本能適應學校生活。而現在的盲童適齡就入學了,他們年齡小,大多因為跟不上學校的學習生活節奏而苦惱,所以學前班的任務任重而道遠。語言課上的內容要為一年級打基礎,讓盲童明白字詞的含義,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能夠通過語言學會傾聽、了解他人,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4.開發的廣度包括各種文學形式
不能因為盲童的知識能力起點低,就只用簡單兒歌來貫穿語言課的教學,詩歌、散文等多種文學形式都應該讓他們接觸,慢慢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語言課的內容不是普校教材中的信手拈來,簡單組合,而是囊括盲童語言學習需要的、富有豐厚內涵的各種題材學習。
(四)課程內容
1.與主題整合的語言教學活動,包括詞、句、會話、兒歌、散文等
2.結合重要節日、常識內容。如:春、夏、秋、冬、國慶節、春節、六一兒童節等相關語言內容
3.區域活動,包括相關可觸摸的實物、圖片、自制書、經歷書等配套的表演道具等
4.嵌入式教學活動,語言課教學應該指將各學科融入其中
(五)課程安排
每周5節,每節課40分鐘。
(六)環境滲透
學前班內有圖處,必有盲文,增加觸覺的刺激與主動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閱讀前技能、盲文前技能。如區域角、音樂區、游戲區、茶歇區都配有盲文;生活用品處,如毛巾掛放處、餐具擺放處都配有圖文;另外,課程表,墻飾等都配有盲文。
(七)家庭參與
鼓勵家庭通過有意義的方式參與學習計劃,并促進計劃的有效性。通過家長會、家長手冊介紹語言學習目標、學習計劃、開放活動,讓家長親歷學習活動,了解盲童學習狀況。
三、課程評價
課程開發是為了給教師和學生家長作為教學和家庭輔導的參考,所以教材開發需要教務處領導、相關老師、專家和家長的意見,更需要在操作、實踐中反思,以便更好地修改,來滿足特殊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的需要。所以,開發、使用的過程,會采用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及綜合評價來考量。
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需要一個團隊,更需要在實踐中落實,只有經得住實踐考量的校本才是實用的,本人會將研究結果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為老師和家長服務。
參考文獻:
[1]刑至暉,韓立芬.特色課程開發的7項核心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4.
[2]盛永進.融合背景下特殊教育課程發展的思考[J].南京:現代特殊教育,201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