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 梁麗 王平 李維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港口轉型升級的啟示
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 梁麗 王平 李維權
在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推進港口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之后,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先后提出了“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命題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這是黨中央對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重要判斷,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港口轉型升級的外部環境和目標導向。而如何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完成港口的轉型升級,則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政策 港口轉型
港口,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對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敖洕l展,交通先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對港口的投資力度,多種方式促進港口建設,到2007年,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1億標準箱;2011,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突破100億噸;2014年,全球十大港口中,中國占據八席;港口貨物吞吐量,被精準地看作經濟運行的“晴雨表”。
1.1 港口當前的供給現狀
1.1.1 供給過多,需求不旺
港口作為航運業的生產要素之一,船舶、海洋、港口完成了國際貿易中90%的運輸量。特別是在2005年之后,海運貿易量的加速增長帶來我國港口建設的第二輪擴張,但是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進入“經濟新常態”,航運市場低迷,海運量的增速遠遠跟不上港口新增產能的增速,開始出現港口產能過剩,由此帶來港口同質化競爭加劇、港口資源配置低效、企業效益下滑,一些泊位的生產效率嚴重不足。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海岸線資源過度開發,岸線資源利用率低下,每米岸線年吞吐量僅1.1萬噸,遠低于香港的2.0萬噸和新加坡的4.1萬噸。
1.1.2 港口有效供給相對不足
在港口供給供大于求的同時,還存在供給的有效性匱乏,不能滿足市場的動態需求。隨著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等貿易方式的出現,相應出現了海外倉儲、專線物流、郵政包裹等新的運輸模式。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如果碼頭一味強調泊位、堆場、設備的投資建設,而忽略貨物跟蹤、信息查詢、貿易結算、保險理賠等增值業務的同步發展,就可稱為港口的有效供給不足。
另一方面,從綜合運輸角度看,市場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運輸各環節的勞動生產率,如海陸銜接、貨物換裝、口岸通關等環節的效率不匹配,不能保證市場的7R目標。
1.1.3 被動供給多,主動供給少
在市場經濟的供需關系中,是供給創造需求還是需求帶動供給,要視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而定。港口作為經濟腹地的出???,傳統的海上貨運通道基本保證了港口的正常運轉。但是隨著經濟新秩序和貿易新方式的出現,港口能否持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推動腹地經濟的產業轉型升級,還需在主動供給上多下功夫。
1.2 港口轉型升級的發展目標
《交通運輸部關于推進港口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出,港口轉型升級要以加快轉變港口發展方式為主線,強調“信息化、智能化和標準化”,首先完成碼頭運營商向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的轉型,接著打造全球性的碼頭運營商,爭取早日形成現代港口服務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
2.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經濟政策從凱恩斯主義到新供給學派轉變,從需求管理到供給管理轉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方式,是從供給方面入手,加快市場化、法制化進程,明確企業和勞動者的權利,規范公權,界定私權,給企業政策,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由此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和效率。眾所周知,效率的提升依賴于勞動者熟練程度的提高和企業流程優化兩方面共同作用,所以,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又可帶來貿易結構的改變,加快我國融入世界經濟格局的步伐,早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經濟學家認為,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其根源是產業結構升級動力不足和產業間勞動生產率結構性失衡。將這一概念應用到港口業,其表現為港口吞吐量增速放緩,港口效益進入“微利”時代,港口效率與物流鏈其他環節的效率不均衡,不能有效保證國民經濟物資流通,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港口,作為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服務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如何執行國家政策,完善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促進運輸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從而提升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是當前迫切解決的問題。
2.2 港口未來的發展思路
2.2.1 適應經濟,有效供給
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我國經濟必須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港口,作為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應當繼續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和建設速度,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標準,剔除不合時宜的過剩和低質供給,優化港口布局規劃,實現港口能力有效供給。
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加快區域港口發展一體化進程,促使各地政府成立港口資產管理平臺,推動區域內、區域間港口整合,形成國際航運中心、主樞紐港、區域性港口、中小港口等不同層次、功能互補的港口聯盟,統一規劃未來的產能擴張計劃,充分發揮港口群的經濟集聚效應和產業派生能力,建立與國際接軌具有競爭力的港口和口岸稅費環境,降低投資、海運、交易、財務、用能、風險控制等成本,優化通行便利化水平,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2.2.2 創新供給產品,提高供給效率
(1)通過“多元化、信息化”戰略,保證港口供給效率
當前,港口面臨的外部環境是生產總成本持續上升,而港口吞吐量增速減緩,港口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價格調整,合并重組,拓展外部市場、產業轉型、多元化創新發展等路徑,提高港口供給效率,保證穩定收益。
港口企業為了給大型船舶提供穩定的物流和供給能力,同時增強港口自身對區域經濟的輻射能力,必須鞏固主業,延伸鏈條。加強與航運、商貿、物流等關聯產業合作,充分發揮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政策優勢,向物流分撥中心及區域資源配置中心發展,配套發展信息、貿易、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實現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轉型。
港口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匯集的地方,港口也是集裝卸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等各種先進技術應用之大成。前幾年,借助于現代科學管理技術,“鼠標革了鐵锨的命”,港口生產效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控制精準到秒;如今,借助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于大數據的分析結果來設計產品,創新服務,是港口物流供應鏈一體化的制勝法寶。
(2)通過“金融化、國際化”戰略,提高港口供給效率
2015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其中關于投資主體的界定和市場監管的創新,都將大大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這些政策將有利于港口資本向有效行業流動,提升港口資本市場風險防控,對過?;虻唾|產能,重新進行定位,或進行商業地產開發,或進行港航功能升級,或轉向新興領域,創新發展理念,提高港口資產盈利能力。
同時,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隨著多邊、雙邊自由貿易談判和沿海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投產,港口資本將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將形成國際化的碼頭網絡布局,適應國家經濟貿易發展的新要求。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港口轉型升級,不僅要創新理念,更要創新技術,創新人才,供給創造需求,供給創造市場。作為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港口轉型升級的適度超前將更好地帶動國家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 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部關于推進港口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EB/OL].法律圖書館,2014-6-3.
[2] 陳松.這是一個交通經濟的時代[N].交通旅游導報,2016-1-18.
[3] 姜秋華.供給創造需求 供給引領市場[N].中國交通報,2016-3-1.
[4] 金輝.解決經濟失衡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經濟參考報,2016-5-27.
[5]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供給側改革對港口物流發展的影響[EB/OL].http://www.chinawuliu.com.cn/,2016-6-3.
F127
A
2096-0298(2016)09(a)-005-02
李維權(1966-),男,山東日照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港口信息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