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貿易金融學院 韋慧 曹翔 杜榮良
產業集群視角下高職物流教育與區域物流發展的研究①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貿易金融學院 韋慧 曹翔 杜榮良
本文從產業集群對區域物流發展的需求分析出發,闡述了產業集群環境下區域物流發展對高職物流辦學的新要求,進而剖析了影響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高職物流辦學協調發展的利益問題,從雙方的利益訴求和利益沖突兩個方面予以充分說明,最后提出了完善高職物流教育與區域物流協調發展中利益機制的一些建議。
產業集群 區域物流 高職物流
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大量相關企業在地域上的集聚,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流入流出產業集群區域,必然對區域內的物流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對專業物流的需求增加
由于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從而也要求相應的物流向專業化方向發展[1]。比如醫藥物流、汽車物流、鋼鐵物流、快消品物流、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物流等等具有行業背景的專業物流企業不斷涌現。這就要求物流企業在相關的基礎設施、設備、人才儲備等多個方面都做出相應的調整。
1.2 推動物流產業集群的快速壯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協同制造和全球銷售的趨勢日益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內的核心產業,物流企業亟須配備一個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網絡體系[2]。顯然這僅依靠幾家物流企業是很難達成的。因此,隨著核心產業集群規模的擴大,必然會吸引大量的專業物流企業進入區域內,另外也會促進區域內物流企業的轉型升級。
1.3 促進物流產業的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
隨著物流產業集群的規模不斷擴大,要想管理日益龐大的物流網絡,快速調度節點資源,變得非常困難。國外先進物流企業的實踐表明,通過引進大數據、云計算,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物流平臺,能夠實現資源的快速整合;而將人工智能、傳感技術應用于作業層面,則能夠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信息化是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為物流企業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影響著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而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客觀需求同樣影響著高職物流專業辦學的發展方向。
2.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熟悉行業的物流人才
物流產業是一個服務性的產業,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產業。這一特性決定了專業物流企業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掌握通用的物流知識,而且更要對行業物流知識非常的熟悉。以醫藥物流為例,物流從業人員需要掌握藥品的編碼、包裝、儲運、分揀、配送等專業物流知識,對醫藥產業鏈上的原料商、制藥廠、醫院、藥店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地方高職院校應本著服務于區域物流產業集群的目的,通過和物流產業集群企業深入的溝通,將專業辦學方向進一步的細分,依據不同物流產業集群的特點、工作過程、職業崗位,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課程體系,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能用的、實干的行業物流專才。
2.2 深化物流教學改革,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物流產業集群的規模擴大化增加了管理難度;物流產業信息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又同時增加了技術難度。物流產業集群企業需要的是懂技術、會管理的高技能物流人才,而不僅僅是一線的物流作業人員。除了掌握基本的物流技能,他們還需要諸如對物流資源進行規劃和配置的能力;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設計物流方案的能力;和產業鏈上各個企業溝通協調的能力等,并且需要了解和熟悉諸如人工智能、傳感技術、自動分揀等物流行業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所以,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物流專業教學上要進行徹底的改革,通過和物流產業集群企業甚至包括其服務的核心產業集群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建立理實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加強實訓實習,讓學生能夠有大量的機會接觸行業一線的知識和技術、問題和困難,在實踐中加深對行業的理解,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高職物流專業辦學要想和區域物流產業集群協調發展,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徑,而利益是多方產生合作的直接驅動力。
3.1 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高職物流專業辦學協調發展的利益訴求分析
對高職院校而言,其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是非常大的。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處于主動和主導的地位。其利益訴求主要體現在:首先,希望物流產業集群企業能夠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的設計中來,使高校能夠第一時間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其次,在校內組織物流實訓教學,在場地、設備、資金、師資配備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困難,而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在這一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所以高校希望企業能夠在這些方面予以支持。最后,希望企業能夠提供學生到配送中心、貨運站、港口等作業現場參觀學習、頂崗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地體驗真實的物流工作環境,積累工作經驗。
3.2 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高職物流專業辦學協調發展的利益沖突分析
3.2.1 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標準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選擇合作辦學企業時主要追求企業的數量,對于選擇和什么行業背景的物流企業,以及該企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質量等并無明確的標準。對數量的追求,也導致和企業的合作多是淺層次的初級階段。由于在校內開展物流實踐教學的投入相當大,大多數高職院校試圖通過校企合作直接將實踐教學的成本轉嫁給企業,目前主要是通過頂崗實習的形式。但關于在頂崗實習階段,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如何計算參與指導的高校老師或企業師傅的報酬,如何計算學生的實習工資,企業方接受學生實習是否有政府或校方的財政補貼等一系列的利益問題都沒有建立規范的標準。
對于企業來說,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它們的目標,而教書育人則是學校的責任。對于物流產業集群企業來說,由于其需要的是具備行業背景知識的物流專才,和高職物流專業合作辦學,能為其降低招聘、培訓以及雇傭勞動力成本。因此,他們有合作的動機和意愿,適當的投入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時期望能夠從合作辦學中獲得一定的收益,并且這種收益要大于投入,合作才會變得可行。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收益可以來自政府提供的稅費優惠、財政補貼、政策傾斜;也可以來自校方提供的學生資源、實習補貼、項目合作、員工培訓等等,但無論哪些形式,都需要有明確的利益衡量和分配標準。而目前標準和規范的缺乏,直接導致企業對合作的信心缺失,參與和配合程度不高。
3.2.2 利益保障難以落實到位
利益分配是否均衡是校企之間能否開展合作的前提,而利益保障是否到位則是校企之間能否維持長期穩定合作的關鍵。從目前大多數高職物流專業和物流企業合作辦學的情況來看,利益保障不完善給雙方合作帶來很多的問題。
就物流企業方來說,比如,國家稅法規定企業與實習學生簽訂三年以上的實習合作協議,才能享受文件規定的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3]。但是,如何保障實習學生能夠持續在企業工作三年以上,這份實習協議對學生并沒有法律強制效應。換言之,實習學生極有可能在三年內變換工作單位而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那么企業既無法得到之前承諾的所得稅減免,又同時需要承擔人才流失的損失。再比如,部分院校在和物流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時,承諾在頂崗實習階段,將學生所繳納的部分學費以補貼的形式返還給企業,以彌補企業方在實習期間支付給學生的實習工資、使用的耗材費、安排的技術指導人員的誤工費等。那么,如何落實補貼的返還發放,雙方雖有協議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并沒有強制的約束保障機制,極易出現拖欠、扯皮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企業方合作的積極性。
4.1 通過立法和政策引導,充分發揮政府統籌作用
首先,政府教育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依據相關法律落實校企合作辦學的法律地位、運作方式、組織形式等一整套完整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指導體系。在此基礎上,由地方政府主導、行業協會指導,區域內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開設物流專業的高職院校共同參與討論,結合各個院校的資源,細分各校物流專業的辦學方向,并據此選擇合作的物流產業集群,進一步明確參與合作辦學的企業和高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利益相關的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在合作辦學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并形成法律文件[4]。由于校企合作辦學的特殊性,除了職業教育方面的立法,還要在企業相關的領域進行立法,諸如公司法、工傷保險法、醫療保險法、稅法等[5]。其次,政府的統籌作用還表現為政策引導。政府可以在結合不同物流產業集群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在稅收、信貸、價格和財政等多個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的傾斜政策,引導和激勵物流產業集群企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校企合作辦學中去。同時,對合作辦學的優秀典型,應通過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及時予以宣傳報道,培養良好的合作辦學社會氛圍,提升企業和高校的口碑和品牌價值。
4.2 通過溝通和協商,建立互惠雙贏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機制
利益均衡的利益分配機制是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高職物流專業辦學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物流產業集群和傳統的零散的、單獨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比起來,在合作辦學方面,有著天然的規模化、資金以及資源優勢,可以有效地解決單個企業因為合作辦學的投入成本過高而缺乏積極性的問題。集群企業之間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契約精神有力地保障了在合作辦學過程中的企業之間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在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高校的利益分配方面,則應本著互惠雙贏的原則,在考慮雙方利益訴求的基礎上,通過溝通和協商,對合作辦學過程中可能獲得的利益,制訂一攬子的包括分配、保障、溝通、評價、獎懲、應急等在內的方案,并根據相關法律,用合同、協議、章程等來規范雙方的權益,報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備案,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機制。
物流產業集群企業和高職院校合作辦學過程中,由于雙方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難免會出現利益沖突和糾紛,如何及時化解和調停雙方的利益矛盾,由地方政府主持設立一個獨立于企業和高校之外的,邀請地方高校專家和行業專家參與的利益協調和監管機構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機構應該通過法律明確其屬性、地位、職權范圍、賦予它相應的法律權力。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協調和整合合作辦學過程中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利益,監督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利益行為,維護好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而推動合作辦學的健康發展。
[1] 薛輝,歐國立.產業集群與區域物流系統的協同關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20).
[2] 海峰.區域物流論:理論、實證與案例[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 林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及構建機制的調研[J].中國大學教學,2011(07).
[4] 陳慧莎.事件旅游利益相關者協調機制研究——以澳網公開賽布里斯班國際賽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2.
[5] 蘭小云.行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F259.22
A
2096-0298(2016)09(a)-069-02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產業集群視角下高職物流教育與區域物流協調發展研究》(c-b/2013 /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