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凱
課前逃學或結伴游蕩,課中玩手機,傳遞小紙條講小話;課間為一點不順自己意愿之小事而動肝火,揮拳相向;課后故意拖欠作業……
這一系列顯現在農村初中生言行中的不端學習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厭學心理疾病,以各種形態在校園學習生活中輪番上演。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知情、意行諸方面已游離于接受知識教育的軌道。其產生根源的是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嚴重羈絆著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教學形式單一,缺失生機與活力,系統的知識教育難以融入學生的心靈。如何精準診治厭學“疾病”,創設處處讓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樂學情境?筆者認為,通過舉辦各種興趣活動、試行學生評課、開展各種知識競賽等方式,為學生搭設、自我選擇、自我奮進的活動平臺,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個體身心自由發展的樂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開展興趣活動,強化學習動力定勢
學校開展適合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各種興趣活動,能強化學生學習的動力定勢。初中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喜歡爭強好勝,且樂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其情感可塑性很大,缺乏意志的恒常性和堅韌性,情感受外界環境影響很大。如果學校每天七節學科教學均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純學科知識的教學,定會導致學生們身心疲勞,情感與思維無處棲息。初中生本來正處在生動活潑、愛蹦愛跳的年齡階段,說笑與交友是生活中的“樂曲”。教師如果讓學生們理想中的“我能行,我很有才華”的意愿永遠抑壓在心中,無處渲泄,那么只有以上課“玩手機,看天花板”來消磨時光,其教學效果能怎樣可想而知。所以,為了融合學生個性發展特征,除課堂教學應充分提供給不同知識層次學生施展才華的機會外,在課間一切活動中還要加大力度,多層次、多角度地拓展學生們自我選擇發展的空間。2002年上學期,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中學(以下簡稱“我?!保┰诿刻鞂W科知識教學的時間之外,全方位地開展“興趣活動”教學,組建了學科教師指導下的“音樂、繪畫、舞蹈、器樂、攝影”等興趣活動小組,實施“教師有一手,學生有一愛”課間活動計劃,一時間,校園內課間興趣活動場景慰為壯觀。《衡陽日報》于2002年5月2日在頭版頭條以題為《吳集鎮中學全新教學特色清風撲面》報道了活動全過程。學生們獲悉了媒體報道之后,高興勁兒無法形容,課間玩手機、課后拖欠作業之象絕跡了。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學年度我校6名學生在衡陽市教科所組織的《中小學生電腦作品》競賽中獲獎。從此,電腦室、圖書室經常出現學生們忙碌的身影……
二、試行學生評課,督培知識認知能力
試行學生評課,有利于引導學生延伸學科知識視角,更有利于激活學生蟄伏已久的個性思維,平常抑壓在心中“我能行,我作主”的想法能無拘無束地表露出來。這一教學模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與情智雙商融合,而且為學生日后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教師本節課的優缺點,學生們在點評時慷慨陳述,全班數十名學生點評結果匯聚在一起,無疑可以成為教師摸清學生們知識掌握“深度”的手段。事實上,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們在課后要點評好教師一堂課的“優缺點”,對學生來說,除了課堂認真聽課、記錄教學要點之外,還要對照教材中的知識要點仔細斟酌。實施這一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因素,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正如教育家泰勒所說的“學生是通過學生的積極行為進行,不是老師在課堂做什么,而是學生在做什么,學生學到了什么?!?012年《湖南教育》第七期以“衡東教育內涵發展——教育造血干細胞”為題報道了吳集鎮紅坪學校學生評課的情況。其實,學校試行讓學生“評課”,其目的在于創設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其作用是讓師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地解放學生的“五官”和“雙手”,讓學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發展的機遇,人人有充足的時間表演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幽攬勝,學生個體則以自己的優勢智能和最佳方式一展才情。
三、舉辦“專題”搶答,拓展知識應用時空
學校定期舉辦學科知識專題搶答賽,目標不外乎兩點,一是給每名學生提供“展示個人知識應用能力”的舞臺,二是寬口徑地培養學生演講技能。市場經濟發展表明,成就一方事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可圈可點的人物,并非知識高深莫測,而是富有膽商、情商、智商,銳意進取。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僅僅只能沿用現成知識,沒有創新能力,那國家怎能長足發展?學校定期舉辦知識搶答賽,顯然是一種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方略。學生本來就是擁有無數潛能和發展可能的生命體,蟄伏于學生個性發展中的潛能,經教師巧設展示空間,再加以精心呵護與引導,讓學生個體在特定時間和不同地點展示才智,堅持下去,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定會沉浸在研學探幽的氛圍中。學生的許多直接經驗和感受均來源于現實生活,舉辦專題知識搶答賽,給每個學生撐起了一片自由發展的天空,引領學生個體“爭強好勝”個性特征有序良性發展。
學生“厭學”其實就是教學缺乏活力,未與學生心靈對話。換句話說,即是教學未引能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思維共振、心靈默契。所以,教師要站在著眼于學生人生發展的高度,花大力氣切實更新教學理念,讓每名學生擁有新知識的研學權、建構權,特別是預留時間給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研討知識和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這樣才能讓學生感悟到課堂教學中“不能缺我與老師一起研究”。只有這樣,診治厭學心理疾病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