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芬
漢語的音樂性強,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漢語教學必須以朗讀為主,這是我國多年來語文教學積淀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朱自清曾經在《論朗讀》中指出:“讀的用處是最大的,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它。”新課程標準中也有這樣的要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培養他們的語感,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為數不少的老師因為時間或成績因素而不重視朗讀指導,有時雖然書聲瑯瑯但收效甚微的現象。其實,朗讀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
一、朗讀有助于引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朗讀是一門藝術,它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光明日報》高級記者樊云芳就是聽了齊越廣播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后感動不已,而立志當新聞工作者的。我很重視發揮朗讀的作用,或教師范讀,或學生朗讀,或放朗讀磁帶,或組織學生錄音。可讀全文,可讀片段,可分角色朗讀,戲劇選場則可指導學生表演。朗讀要求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節奏分明、語速適當、感情真摯。在教《黃河頌》一課時,我首先讓大家欣賞歌曲《保衛黃河》,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接著介紹日寇瘋狂踐踏中華大地的情景,激發學生對日寇的憤恨和對祖國的深情,然后通過不同方式聲情并茂地朗讀了全詩。老師的真情感染了學生,朗讀到最后,同學們的眼里閃耀著晶瑩的淚花,學習課文的激情油然而生。
二、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學生語言。語言是由語匯、語音、語法構成的,要想讓學生得到語言發展,朗讀的作用大大超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默讀。我們知道,學習語言不能只靠理性的分析,而是要靠語言積累與直接感悟。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教材《小石潭記》一文時,學生在我的指導下,通過朗讀了解了本文寫作手法的巧妙和語言的清麗。通過朗讀,學生和語言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把作品中的一些語言現象滲透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從而用自己的語言抒發內心的情感。
三、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要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必須依靠對課文的正確誦讀。中小學語文教學在推廣普通話工作中負有特殊的使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并非輕易可以練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漢語普通話規則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形成的。“熟讀是把一切成例化成習慣。”如果能促進學生用普通話千百遍地正確朗讀課文,并形成習慣,方言及語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四、朗讀有助于學生體會作品情感
朗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對課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學生體會作品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達到語感、美感與情感的和諧統一。正因為朗讀過程中的“有聲語言”能夠深深打動學生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語文教材時,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情緒。我的具體做法是:
(1)創設情感朗讀的氛圍。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需要激發、需要感染,它隨著環境氛圍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創設一些適當的教學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學習《水調歌頭》一詞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輕音樂,他們在音樂的感染下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作者的情感,并與之產生了共鳴。
(2)重視范讀作用。初中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朗讀技巧還比較欠缺,但是他們這個階段的表現欲和模仿力強烈。因此教師的范讀很重要。例如在學習教材《愛蓮說》一課時,我給學生示范朗讀,讓他們體會朗讀的語氣、語音、語調等。當然,也允許學生不要照搬照讀,強調他們讀出自己的個性。
(3)重視學生情感體驗的交流。雖然學生在生活方面有著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但是他們對文章情感的體驗往往不足,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把自己的體驗說出來,以便于他們取長補短,帶動那些對文本情感體驗不深的學生,這樣就為學生正確地指明了情感朗讀的方向。
五、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反復吟詠典范文章,有目的地選擇構思、結構、表達方式上有特色的章節、段落予以反復吟誦體味,久之,對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覺增強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優劣,下筆就有了章法。毛澤東青少年時讀書采取“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復誦讀吟味,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奏和神威。要提高寫作水平,這種方法是值得借鑒的。
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講、讀、教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運用,并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引起教師們的高度重視。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興縣長郡文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