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娟



摘 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教學手段,生動鮮活地呈現教學內容,更能打破時空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學習效率。兩者的融合既是提升信息技術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過程;深度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的有效融合,可以克服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打破時空的限制,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本人結合近年工作實踐,就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的融合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的融合的優勢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的融合是未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方向,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并不是將技術手段與學科教學簡單疊加,而是應該按照各自的知識體系、特點進行無縫融合,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優勢:
1. 效果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要講直觀、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更應如此。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集文字、圖形、音視頻等媒體技術,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具有吸引力,徹底改變教師一支粉筆加黑板、一張嘴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的處理,使學生更能體會到事物的本質,以生動直觀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變不見為可見,化抽象為具體,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和過程的理解和感受,既體現了難點、突破了突破,又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到新的境地,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使用信息技術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日俱增,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明顯提高。教學信息反饋比較積極,增強了學習主動性,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空間,產生特有的教學效果。
2. 容量大,內容更加生動鮮活。在傳統新課程教學中,要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在講,學生被動地聽,例題講得少,作業在課堂上基本上沒有時間處理。這些問題在采用了信息技術之后,往往能夠輕而易舉地得到解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有效融合,彌補了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造成的知識理解有困難的缺陷。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利用信息技術的力量,把“遠”的拉成“近”的,把“生”的變“熟”的,把“世界”搬上屏幕,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生動鮮活,讓學習充滿樂趣,讓學生受到啟發、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3. 方法多,教學形式多樣化。在過去的教學中,限于學校的條件,大部分的教師只能在教室里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信息技術普及以后,各地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上都做了許多大膽有益的嘗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孕育而生。
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單個知識點或專題進行講授,學生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掌握知識點。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網絡學習社區,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學習情況選擇學習社區,交流、探討、學習,完成學習目標。它不受地域的限制,網絡學習社區的學習和各種活動豐富多彩,交互形式非常靈活多樣。從學習的對象到討論、交流的主題,以及溝通的方式都非常富于變化。
學習空間是專業化的學習平臺之一,隨著三通工程的大力推進,湖南省廣大教師都已經開通并建設了個人學習空間,這個平臺上的學生和教師都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交互學習、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并且支持教師上傳下載學習內容,點評、發表討論,這種教學新模式也是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
新型教學方式還有慕課(MOOC)等等,他們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新型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4. 創設情景,利于探究式學習。現代教學模式倡導在教學中創設情景,而現代教育技術能創設豐富多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思維的火花,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促使學生探索思維能力的提高。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歷”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掌握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獲得難忘的體念。
在信息技術介入后,尤其是比較好的多媒體課件或直接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的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學生個體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性、學習過程中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學生從課堂教學中的“后臺”走到“前臺”,真正地體現了“學生主體”的地位,打破了傳統模式中很多人為的條條框框,給學生良好思維的形成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育過程融合的反思
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教師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還欠熟練,缺乏專家和相關理論指導,會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融合本身難以系統化,顯得零敲碎打。若教師自制課件,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反而耽誤自身的教學任務,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有些教師為了“趕上”教學改革步伐,不論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一堂課從頭到尾,不寫一個粉筆字,全用電化設備打出來,似乎這才有新意,才符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融合的精神。這種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大有“人灌”變“電灌”之勢,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多媒體課件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介紹各方面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重復觀看。但如果只看影像資料,不看實物,學生對現象的觀察能力會降低。如有些演示實驗必須教師親自動手完成,才會給學生真實可信感。更要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思考、獲得真實完整的知識。
2. 束縛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許多知識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去實踐才能真正熟練和掌握。如果盲目使用觀看錄像的教法來傳授知識,剝奪了學生親自動手的實踐過程,無疑是達不到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目的。
3. 削弱了學生分工協作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中,以“老師”為中心變成了以“課件”為中心,學生只有按照既定的課件來進行學習,一般沒有靈活多變的學習交互過程,更沒有學生之間的分工協作環節,不能實現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的目的。
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豐富了我們的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應避免出現用屏幕完全取代黑板的錯誤做法,不要把信息技術的優勢泛化,不加以選擇地應用于所有的教學活動中。在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恰當的選擇相應的教學手段,把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互相結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完善,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和教師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陽市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