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顏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微信公眾平臺促進大學生認知投入的研究
張惠顏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認知投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所采用的學習方法、技能以及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監控的方法和技能,涉及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學生認知投入的程度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在認知加工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能夠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微信公眾平臺;大學生;認知投入
(一)信息時代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信息化時代,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隨著移動設備的迅速普及,學生以移動終端提供的豐富資源為中介,在自主篩選、合理接受、科學加工、及時反饋的信息傳輸中輕松自如地完成個性化學習。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機的應用軟件,目前它的用戶量和風靡程度都非常可觀。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騰訊公司推出的新功能,使個人和企業都可以通過申請公眾平臺賬號,每天群發包含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5個類別的內容給上億用戶,并和用戶保持即時交流。
(二)高校教學改革的價值追求
認知投入是教育實踐中最直接和持續的問題之一。學生認知投入的程度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對我國目前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生認知投入不僅是學習的重要變量和條件,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素質、學習產物和學業素質。加強學生認知投入可以有效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對教育理論和實踐有重要現實意義[1]。
(三)大學生提高認知投入的迫切需求
文章通過對大學生學習現狀的實地調查,以及對任課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學習態度消極,自主學習能力弱,計劃執行力不足,積極學習情感難以轉化為行動等認知投入程度不足的問題。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在認知加工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能夠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以《小學教育技術應用方法實驗》課程為例,立足于華南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實際需求,吸收和借鑒中介學習理論,以微信公眾平臺為支撐,探究其在課前導學和課后拓展方面的應用,進而探索其對大學生認知的影響。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分為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號三類,可實現與特定群體間文字、圖片、語音和微視頻的全方位溝通和交互。經認證的賬號擁有自定義菜單回復功能,可實現人機智能交互。
2.認知投入
Marks(2000)把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投入定義為一個心理過程,它包括學生在學習中付出的注意、興趣、心理投資和努力。New mann,Wehlage和Lamborn(1992)則把學習中的認知投入定義為“學生為了學習、理解和掌握學業中的知識、技能或方法而做出的心理投資和努力。”
以上認知投入的定義都涉及心理投資和努力兩方面。本研究的認知投入主要涉及學生的學習策略,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所采用的學習方法、技能以及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監控的方法、技能,其中既涉及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策略,也包含對學習過程所采取的元認知策略。
(二)微信公眾平臺研究現狀
1.國外微信公眾平臺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現狀
國外使用微信的國家主要來自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主要利用微信進行外貿交易、商務溝通和朋友聊天,目前,尚無應用于教學的案例。國外最火的社交平臺是WhatsApp,每日處理的聊天信息數量達到了270億條,其應用以社交功能為主,不具備成熟的教育功能[2]。
2.國內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分析發現,目前研究多數是把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教學管理中,把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主媒體應用到具體學科中進行實證研究的極少。
手機已經成為各類用網設備中的第一大上網終端,我國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平臺運用于在線教學主要是設計開發微型課程、微型學習資源,移動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的學習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自由性,提高教學互動性,有效輔助教師課堂教學,進而促進教學的方法改革[3]。
(三)認知投入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分析發現,目前國外對認知投入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學習者認知投入影響因素分析、認知投入的測量、認知投入與課程的關系三大方面。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認知投入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學生認知投入的影響因素與相關關系研究、學生認知投入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國外有關認知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投入的測量、現狀分析、影響因素分析及其與課程的關系探索等方面,而國內對認知投入的研究除了現狀分析、影響因素分析以外,還聚焦于學生認知投入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然而,國內外的研究都更注重課堂上學生的認知投入及其影響因素和影響效果,而從支持課下自主學習這一角度探討如何促進學生認知投入的研究相對欠缺。
(一)微信公眾平臺與大學生認知投入的契合點
自主學習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投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具有針對性的、優質的課前導學與課后拓展學習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自主學習。傳統教學中,除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課前課后也可以自由地上網查找選擇學習內容。但是,網絡上的學習內容雜亂,學生難以找到優質學習資源,且查找學習資源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娛樂性網絡信息的干擾,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大部分學生都懶得去查找學習。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利用課前導學任務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使用,利用課后拓展資源為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課外學習提供保證。另外,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在課前、課后推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生在認知加工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微信公眾平臺可為學生提供微視頻等碎片化的學習知識點,方便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二)微信平臺促進大學生認知投入的教學應用模式
本研究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教學資源,開展互動交流,形成課前知識導學,課中知識內化,課后拓展提升的微信平臺促進大學生認知投入的教學應用模式(見圖1)。

圖1 微信平臺促進大學生認知投入的教學應用模式
課前知識導學。課前,教師根據課程教學需要,圍繞課程目標,設置導學問題,設計導學任務單,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導學任務,并推送相應的導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完成導學任務,并提出自己在完成導學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同伴或者教師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導學任務單和導學資源是支持學生課前自學的重要資源。導學任務單中的導學問題,具有引導學生遞進式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逐步完成導學任務的作用。
課中知識內化。教師以問題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課前導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以調整課堂教學安排。教師針對關鍵問題進行知識講解,并采用教師引導,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后師生共同對本次課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課后拓展提升。課后,教師發布拓展資源,供學生自學,拓展學習視野,豐富專業知識。必要時,教師會設計相應的拓展任務,深化學生對拓展資源的學習。學生觀看拓展資源進行學習,完成拓展任務。此外,學生可以再次瀏覽學習導學資源,進行反思總結,并在微信平臺上與同伴和老師互動,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
通過量表測量實驗班學生課前、課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分析微信公眾平臺對大學生認知投入的作用效果。
本研究首先對量表進行信效度分析。通過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試測結果進行分析,得到其α系數為0.804,說明該量表的信度較高。分析結果顯示,在每個題目的得分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因此,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本研究利用問卷星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共回收30份問卷,有效問卷26份,使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結果:92.31%的大學生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學習,其中30.77%的大學生經常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學習。

表1 大學生使用微信平臺進行課程學習的頻率表
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學習認知投入程度與其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學習的頻率呈正相關,即學生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學習的頻率越高,其學習認知投入程度越高。

表2 大學生利用微信平臺進行課程學習的認知投入測量表
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學習的“自我調控策略”水平較高,其次是制定計劃策略,說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有效的學習資源,開展課程教學,有助于大學生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能夠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認知投入。
綜合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微信公眾平臺對促進大學生認知投入有一定的作用,學生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程學習的頻率越高,其認知投入程度越高;微信公眾平臺上的課前導學任務及課后拓展資源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微信公眾平臺能夠幫助大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幫助其選擇更有效的學習策略以促進認知投入,提高學習效率。
[1]江秀葉.加強學生認知投入,提高高校教學質量[J].科教導刊,2014(35).
[2]韓吉峰.基于微信公眾平臺提高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 (4).
[3]劉娟娟.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輕工教育,2014(5).
[責任編輯沐楒]
G434
A
1008-7656(2016)02-0062-04
2016-05-31
張惠顏,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設計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