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碧洲
血性與野性
■廖碧洲

在前不久的一場實兵對抗演習中,某部官兵為了“打贏”不惜躲檢查、鉆空子、違反規定。有人卻贊其“軍人就是要野一點,有野性才有血性”。雖然戰場只論輸贏,官兵這般“不擇手段”表面看似合乎戰法,但軍隊講究的是軍令如山、令行禁止,這種“不顧一切”的野性并不可取。
血性與野性既有相通之處又有相異之處,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它們畫等號。血性是剛強正直的氣質和性格;野性指難以馴服的生性。血性飽含著不辱使命的責任擔當、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不畏強敵的堅定信念、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野性雖有不服輸、不認輸、不懼輸的含義,但這僅是一種源自原始的本能沖動,容易導致我行我素、率性任意。血性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官兵潛能,是克敵制勝的不竭動力;而野性沒有理性克制、缺乏紀律約束,易致盲目蠻干。
野性血性一字之差,內涵迥然不同。日常工作中,往往有人把耍滑頭當成變通靈活,把紀律差當成思想活躍,把敢打架當成勇敢無畏……對野性和血性的認識偏差,源自概念混淆、標準模糊、難以檢驗等。概念上的混淆易造成判斷上的失誤,平時工作訓練中,難免有人將修養差、脾氣暴、易生氣當成有血性,把為朋友兩肋插刀、敢開霸王車、敢頂撞上級、能喝酒等同于有血性,甚至有的人認為只要訓練跟得緊,犯點小錯誤、出點小問題也無礙大局。
缺乏嚴格作風紀律的集體猶如一盤散沙,形不成凝聚力、缺乏戰斗力。戰爭是最激烈、最殘酷的斗爭,對軍人血性提出了最直接、最嚴峻的考驗。若沒有平時“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嚴格作風紀律磨礪,就沒有戰時的奮勇殺敵、英勇頑強。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艱苦環境、嚴苛條件、繁重任務,最大限度打磨官兵銳氣、提振部隊士氣,把血性培育融入到嚴守條令條例等各項規章制度之中,落實到堅持一日生活制度的每項要求之中,使官兵在一言一行中展現軍人氣質,在點滴養成中培養軍人血性,養成令必行、禁必止,攻必克、戰必勝的戰斗作風。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軍人的血性源自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對紀律如鐵、號令如山的嚴格執行,對雷厲風行、英勇頑強的強烈認同。培育血性、克制野性,就是要嚴格作風紀律,使軍令如山、軍紀嚴明、軍法無情的意識嵌入頭腦、刻在心里,成為一種習慣素養和精神追求。唯有如此,軍人的血性才會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造就疾如風、徐如林,動如雷震、不動如山的威武之師。
【作者系77675部隊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