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體育“課課練”下肢力量的體能游戲
編者按
近年來,全國青少年體質監測結果顯示學生體能素質呈持續下降的趨勢,亟待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在這種背景下,“課課練”再次被教育部門和學校體育工作者所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通過堅持不懈的“課課練”,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這對加深中小學體育教學“課課練”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創新“課課練”、推動體育新課程的實施,越來越顯出其必要性和積極意義。
當前,“課課練”內容以田徑輔助項目為主,內容單一,枯燥無味,導致學生不喜歡甚至厭倦。為此,通過體育游戲在中小學體育課“課課練”的創新實踐,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體育人的創新精神,創編出具有趣味性、新穎性、針對性的體能游戲,能激發學生參與“課課練”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
引言: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是學生運動技能的重要構成因素。下肢力量練習是體育教學中發展身體素質的重要形式,其目標是讓腿部有肌肉和力量。本文以徒手為基礎,以興趣為驅動,以合作為手段,以競爭為導向,通過多種跳躍、蹲起等練習,提高學生的彈跳力和協調性,發展下肢力量。
目標:發展下肢力量,培養協作能力。
準備:將全班分成4~8個小組,每個小組隊員手拉手、面向圓心圍成一圈,各小組成散狀或方形站在場地上。
方法:發令后,各組邊蹲起1次、邊喊一個數字,連續完成10 ~20次蹲起,看哪組最快完成。(圖1)
規則:(1)隊員必須同步完成,否則本次為無效;(2)邊做邊喊,比動作整齊度和聲音響亮度。
拓展與變化:(1)蹲起動作可以替換成深蹲跳起、全蹲走、雙腳跳轉1圈、移行(雙腳跳,通過一段距離)、各種單腳跳(類似開火車動作)等;(2)為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開始前先讓各組想一種慶賀方式(擺出造型和呼喊),在小組任務完成后,立即做出自己的慶賀動作,以示意完成任務,也便于評判優勝。

圖1 同心圓
分享與討論:顧名思義,同心圈就是為同一心愿、同一目標而努力。在這樣的驅動下,加上練習手段的多樣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任務,真正體現“累并快樂著”。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培養學生協作能力,發展跳躍能力。
準備:3~5m松緊帶若干條。
方法:學生8~15人1組,指定2人做巴士(2人相距約3m面對面站立,兩手拉起兩條松緊帶,組成一輛“巴士”),其余人員做乘客站在“巴士”內。發令后,做“巴士”的2名隊員迅速下蹲將松緊帶降低,“巴士”內乘客及時從松緊帶上方跳(跨)出“巴士”,隨即松緊帶上抬,乘客又從松緊帶下方鉆進“巴士”,如此一出一進反復進行,看哪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次數多。(圖2)

圖2 坐巴士
規則:每次進出必須要全體人員,缺一不可,否則本次視為無效次數。
變通與拓展:(1)可要求雙腳跳躍;(2)可比完成規定次數,看哪隊用時少;(3)可要求參與隊員站成縱隊雙手搭肩來完成;(4)松緊帶可用跳高橫竿或長繩代替。
分享與討論:繁忙的大都市生活節奏,在校園里也能親身體驗一把乘坐巴士的瘋狂。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靈敏性和下肢力量。
準備:全班分成4~8個小組,每個小組隊員手拉手、面向圓心圍成一圈,各小組成散狀或方形站在場地上,并記住自己所在的組別。
方法:教師(主持人)發出令詞:“AA蹲,AA蹲,AA蹲完BB蹲,BB蹲,BB蹲,BB蹲完CC蹲。”學生聽到與自己相符的內容時,就立即下蹲,如此反復進行。(圖3)

圖3 指令蹲
規則:若有隊員蹲錯、慢蹲,須接受相應的懲罰。
變通與拓展:(1)令詞內容:男生、女生、全班、第x組、長頭發、短頭發、戴眼鏡、穿校服、戴校徽、穿鞋子、穿白襪子、沒吃早餐、早上遲到、班干部、今天值日……。也可以采用疊加方式發指令,如第x組+男生、戴眼鏡+女生、穿白襪子+男生;(2)分成4組安排傳統的蘿卜蹲練習,但對蹲錯、喊錯的組不淘汰,用懲罰來代替;(3)中學生可以邀請學生輪流來做主持人。
分享與討論:懲罰方式以做體能或表演為主,如單(雙)腳跳、高抬腿、小馬跳、動物走繞圓圈一圈,或俯臥掌、立臥撐,也可講笑話、狂哭、狂笑、對著某物體說“我愛你”等表演。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協調性和下肢力量,培養團隊精神。
準備:畫2條相距10~30m的平行線,一條作起點線,另一條作終點線。
方法:全班分成4組成縱隊分別站于起點線后,后面隊員的雙手搭在前面隊員的肩上,然后全體隊員全蹲組成一條“毛毛蟲”。發令后,隊員前后搭肩,像毛毛蟲一樣蹲著前行,中間不能脫節,直到第1人的兩腳越過終點線止,以用時少者勝出。(圖4)

圖4 毛毛蟲
規則:(1)必須全蹲著走,不能半蹲著走;(2)若有脫節或半蹲走,須原地停下連接或糾正后,方可繼續比賽。
變通與拓展:可以采用后面隊員的雙手抓住前面隊員的腳踝組成一條毛毛蟲,或每人左手從胯下向后伸,右手握住前面隊員的左手組成一條毛毛蟲,或連接成屈膝爬,后面隊員雙手抓著前面隊員的腳踝。
分享與討論:一條可愛、好玩的毛毛蟲,需要大家的齊心合力才能完成。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提高彈跳力和協調性。
方法:2人相對互拉雙手站立。一人一腿稍屈膝,另一腿伸出做左右有節奏的來回擺動。同時,另一人不得觸及其擺動腿,向上跳起躲開同伴左右擺動的腿。跳一定的次數后,2人互相交換角色繼續。(圖5)

規則:每擺腿1次,就要向上跳1次,游戲中不得松手。
變通與拓展:(1)左右擺動腿的幅度越大越好,熟練后可以加快左右擺動的頻率和高度;(2)2人為1組,A并腳腿坐在地面,B兩腳左右開跨越A腿而立。A兩腿向兩側分開,與此同時B兩腳跳起并落于A的兩腿之間,如此重復。
分享與討論:雖不是橫掃千軍萬馬,但可感受這般霸氣和氣勢。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下肢和腰腹部力量。
方法:2人為1組,一人甲俯臥直臂撐姿勢做“小車”,另一人乙站在甲身后(與甲同一方向),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握住甲的雙腳腕做“千斤頂”。開始后,乙連續做蹲起6~15次,然后2人互相交換角色練習。(圖6)

圖6 千斤頂
規則:做“千斤頂”人蹲起時要收腹挺胸,后背挺直,盡量上下直線運動。
變通與拓展:(1)做“小車”的人可以屈臂撐地;(2)對于腿腰部力量好的學生,可以在“千斤頂”學生后面再加一“小車”;(3)每“頂”1次,就喊1、2、3……
分享與討論:難得做一次“千斤頂”,讓我們一起“頂”起來,共同感受“千斤頂”的樂趣。
游戲對象: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跳躍能力,體驗合作的樂趣。
方法:3人為1組,甲乙同向并肩而站,內側手相勾,內側小腿后擺相交叉,由丙在后雙手扶住組成一臺手扶拖拉機。發令后,甲乙丙3人同時單足跳,步調一致前進,先到終點而不散架的組為優勝。(圖7)

圖7 拖拉機
規則:若出現散架需停下,重新組合后繼續。
變通與拓展:(1)丙可以由單腳跳變為雙腳跳或行走,以減小難度;(2)可以讓n架“拖拉機”左右相連組成“超級拖拉機”進行角逐。
分享與討論:那造型組合就像手扶拖拉機,需要3人齊心協力,千萬不能光顧自己快。往往只有通過體驗,才能感悟到團結合作之真諦。
游戲對象: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下肢力量和身體平衡能力,體驗合作的重要性。
準備:取與小組人數相同的瓶子擺成圓形或多邊形。
方法:小組成員站在瓶圈內圍成一個圓圈,每人以一腿支撐(外側腳),另一小腿彎曲(內側腳),互相勾在一起(前一人內側腳背放在后一人內側的小腿窩上),最后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圈。發令后,整個圓圈跳移,根據事先的商定每人自取一個瓶子,以用時最少者勝出。(圖8)

圖8 編花籃
規則:(1)瓶子圈與人圈距離為2~5m;(2)跳移中隊員相連的小腿不能脫節,否則須停下連接后繼續。
變通與拓展:(1)可以將瓶子間隔2~5m擺成一條直線;(2)可以在組成的腳架上放置大球或小折墊進行搬運。
分享與討論:將傳統的編花籃游戲注入新元素,在發展體能的同時又培養了體育的人文精神。
游戲對象: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下肢力量和協作能力。
方法:3人為1組,其中2人面對面手拉手做“樓梯”,另一人站進“樓梯”當爬樓梯人。游戲開始,大家齊唱:“天天爬樓梯,好處不勝數,現在去幾樓?”主持人如果說“上6樓!”則當樓梯的人抬高雙手,讓爬樓梯人鉆出,緊接著做樓梯的人拉手蹲下,讓爬樓梯人跨進“樓梯”,就這樣一出一進連續做6次,先做好的組得1分。接著各組人員互換角色,再玩。主持人可以任意說幾樓,在規定的局數里,積分多的小組為勝。(圖9)

圖9 爬樓梯
變通與拓展:可以5人為1組,3人做“樓梯”,2人做爬樓梯人,如此可增加到n人參與游戲。
分享與討論:以說唱形式進行游戲,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同時潛移默化教育學生爬樓梯運動的好處。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目標:發展下肢力量和身體協調性。
方法:學生10~60人,按人數均分成2組,分別手拉手、面向圓心圍成兩個同心圓。發令后,內圈隊員放低手架、彎腰下蹲向后退,如退潮;同時,外圈隊員高舉手架向圓心走去,從內圈隊員的手架上跨過,如漲潮。這樣一漲一退算1次,規定時間內看哪隊完成次數多。(圖10)

圖10 海寧潮
規則:活動中手不允許松開,若出現需停下連接好繼續,否則本次為無效。
變通與拓展:(1)面向圓心同心圓隊形,外圈向內走,從內圈手架下鉆過(鉆過時拉手松開,鉆過后馬上重新拉手)。同時,內圈手架向后退;(2)隊形可以變為背向圓心的兩個同心圓;(3)若加上“嘩啦啦”的涌潮聲,讓場景更加逼真。
分享與討論:海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世界一大奇觀。在校園里模擬海寧潮那樣的波濤洶涌、飛奔而來、驚濤駭浪,仿佛身臨其境。
游戲對象: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
欄目負責人簡介:葉海輝,中教高級,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中國體育教師網創始人。執教20多年來,獲全國優秀教師和課改杰出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獲全國第2屆中小學體育教學展示課評比一等獎。獲6項國家專利,發表論文及學術文章8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