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健,王海華(濟寧市體育運動學校,山東 濟寧 272000)
加強市縣體校建設 打牢競技體育根基
朱傳健,王海華
(濟寧市體育運動學校,山東 濟寧 272000)
市縣體校是培養體育后備人才金字塔的塔基,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源頭,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市縣體校建設是競技體育強根固本的重要舉措,也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我們緊緊抓住承辦第23屆省運會和建設體育強市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市縣體校建設的有效措施。
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辦好第11屆全國運動會加強體育強省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下發后,結合申辦第23屆省運會,濟寧市市委、市政府及時召開了高規格、大規模的建設體育強市動員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體育強市建設的決定》,對加強市縣體校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恢復濟寧市體育運動學校體制,將該校建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集教學、科研、訓練于一體的專業化體育運動學校。2012年底前,有條件的縣(市、區)要建1所 ‘三集中’或‘兩集中’體育運動學校。校舍由教育部門統籌調配,不能調配的由縣(市、區)統一規劃建設。市、縣體校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及時足額撥付。理順市、縣體校辦學體制,積極推進‘體教結合’,市、縣體校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序列,文化課教學由教育部門負責。體校學生實行雙重學籍,升學實行文化課成績和體育專項成績綜合評價錄取。中小學要支持做好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就學、轉校、訓練等工作”。
以貫徹落實濟寧市市委、市政府《決定》和籌辦第23屆省運會為契機,市縣體校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2010年初,濟寧市編委正式批準恢復濟寧市體育運動學校體制,加掛濟寧市體育訓練中心牌子,機構規格由原來的副縣級調整為正縣級,為市體育局所屬社會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經費來源為財政撥款,設置小學、初中義務教育及高中學歷教育,側重培養尖子運動員,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各縣市區都按照《決定》要求,紛紛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體校建設。目前,金鄉縣體校與實驗中學、曲阜市體校與杏壇中學聯合辦學,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調動了學校向競技體校輸送人才的積極性,辦學體制進一步規范,生源大幅度增加。市中區結合體操、游泳訓練項目特點,新成立了體育幼兒園,作為體校的訓前班,2010 年9月底已經開始招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曲阜、鄒城、微山、汶上、嘉祥等縣市都以強化“教體結合”為切入點,積極推進體校建設。
2.1 成立訓練項目管理和科研機構
為健全完善市級訓練管理和科研體制,進一步理順訓練、輸送、管理、科研等各方面的關系,實現與山東省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對接,承擔第23屆省運會備戰參賽任務,經市編委批準,濟寧市成立了球類、重競技、水上、田徑、體操5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體育科研所等,均為市體育局直屬科級社會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每個中心(所)編制6人,作為對市縣體校的指導與管理機構,進一步強化了對市縣體校的指導與服務職能,工作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工作關系進一步理順。
2.2 調整優化運動項目布局
運動項目布局是競技體育的戰略性調控措施,也是加強市縣體校建設的有力舉措。第23屆省運會于2014年在濟寧市舉行,新周期必須把運動項目基礎做大、結構做優、實力做強,抓好布局,突出重點,擴大運動隊規模,增強綜合實力,努力培養出更多的高水平選手。本屆運動會青少年組設25個大項,結合濟寧市實際,確定了“鞏固強項、強化弱項、補齊缺項、全面參賽”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以此調整優化項目布局。采取“收”和“放”的方式,整合全市的訓練場地及教練員資源,逐個項目認真分析,分門別類提出對策,實現優化配置。對縣市區適合開展的項目,采取“市隊縣辦”的方式,放到縣市區訓練,增強市縣體校的競爭實力;把縣市區有水平、有能力的縣級教練員聘任到市級訓練單位進行執教,實現現有資源的最佳組合和配置。結合全市訓練工作實際,(1)進一步鞏固優勢項目。田徑、體操、拳擊、摔跤等屬于濟寧的優勢項目,把這些項目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予以全力保障。(2)全力突破潛優勢項目。濟寧市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車等項目群眾基礎好,具有較大的潛在優勢,但目前缺乏高水平教練員,為使這些項目有新突破,決定面向全國引進高水平教練員,盡快提高業訓水平,形成新的金牌增長點。(3)積極發展短缺項目。按照“全面參賽”的要求,充分利用縣市區的有利條件,決定開設網球、蹦床、擊劍等短缺項目,立足早啟動,盡快形成隊伍規模,確保濟寧市滿項參賽。同時,充分利用聯合培養、省內協議交流等政策,加強與有關市的合作與交流,高點起步,超常運作,實現短缺項目新突破。
2.3 充實加強教練員隊伍
全面提升競技體育實力,抓好教練員隊伍建設是關鍵。2011年初,濟寧市體育局會同市編辦、人社局、財政局聯合制發了《關于市體育系統招聘高水平教練員和體育科研人員的意見》,按照1 ∶ 14的比例配備教練員職數的辦學要求,市體校增加教練員編制60名,科研管理人員10名。2011年春節期間,濟寧市在國家、省級體育網站,《中國體育報》《齊魯晚報》《體育晨報》等新聞媒體上公開招聘信息,面向全國展開高水平教練員招聘工作,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水平教練員、優秀退役運動員踴躍報名,整個招聘工作進展順利。同時要求每個縣市區體校至少引進1~2名高水平教練員,高、中、初級教練員比例按1 ∶2 ∶ 3形成梯隊結構。為形成“科訓醫教管賽”一體化模式、夯實競技體育基礎、全面提升體育競技實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3.1 成功舉辦第23屆省運會
第23屆省運會,濟寧市作為東道主,不僅精心抓好辦賽,更全力備戰參賽,實現了辦賽、參賽雙豐收:(1)堅持和完善舉市體制,把參賽任務指標層層分解到縣市區政府及市直各訓練單位,制定獎懲辦法,對完成輸送任務和金牌任務的縣市區、訓練單位予以重獎,對完不成任務的追究責任,形成全市一盤棋的備戰格局。(2)充分發揮市體校和球類、重競技、水上、田徑、體操5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龍頭作用,從資金投入、教學訓練條件、人才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為備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3)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和實施高水平教練員、運動員引進計劃,面向全國招聘一批高水平教練員。各縣市區充分利用現有傳統項目學校的資源,有針對性地設置部分訓練項目,安排部分參賽任務,市縣教育局、體育局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自己培訓培養一批,委托代訓代培一批,交流引進一批,努力提高競技實力。
3.2 把市縣體校建設納入規范化管理
圍繞第23屆省運會,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山東省第23屆運動會委托承辦工作責任書》,把體校建設、備戰訓練和輸送任務一并納入《責任書》的內容。要求2011年年底前建成市體校新校區;各縣市區按照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下發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體群字〔1999〕017號文件)要求,2013年底前辦成一所以招收小學、初中學生為主、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管理序列的“三集中”體校(可依托各級學校),為科級一類事業單位,在訓人數200人以上,并切實落實好縣級體校人員、編制等工作,為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各縣市區政府把體校建設經費納入同級財政經費預算,按期撥付,對承擔省運會金牌任務的縣市區按照每枚金牌2萬元向體校撥付備戰經費。同時,還從體育彩票收益金中撥付1 ∶ 1的配套資金作為備戰經費,用于運動員訓練。學校辦學、基礎建設以及運動員、教練員訓練參賽等經費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從經費上給予保障。為把市縣體校建設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各縣市區政府和教體局都明確1名領導負責體校建設,并制訂詳細的建設計劃,掛圖作戰,倒排工期,把落實體校建設的執行情況作為考核政府領導和教體局政績的重要依據。市政府督導室牽頭,每季度召開一次調度會,聽取體校建設情況匯報,每半年對市體校新校區和各縣市區體校建設進行一次檢查,印發督導情況通報,并把檢查情況納入年終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的考核體系。
3.3 積極爭創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和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市體育局通過積極爭取,把這兩項工作納入濟寧市“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市建成3個以上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3所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0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6處省優秀訓練項目基地,30所省級傳統項目學校和100所市級傳統項目學校,為提升競技體育實力夯實基礎”。
G812.17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1-139-02
2015-11-27
朱傳健(1975 ~),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管理與體校文化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