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敏 / 山東聊城冠縣統計局東古城鎮統計站
?
關于大蒜和小麥調查分析研究
孫亞敏 / 山東聊城冠縣統計局東古城鎮統計站
【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農民取得收入的重要來源。由于農作物品種、產量及市場價格不同,農作物生產成本和收益也不盡相同.通過對不同農作物品種的成本效益和投入產出率的對比,可以更好的指導農民優化種植結構,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筆者以東古城鎮的主要夏收作物大蒜和小麥為例,進行了深入調查,在此基礎上對大蒜和小麥的成本效益和投入產出率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關鍵詞】成本效益;投入產出率;比較;問題;建議
冠縣東古城鎮處于山東省的最西部,小麥和大蒜是本地農民種植的主要品種,筆者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了6個村莊共計60戶大蒜種植戶和6個村莊共計60戶小麥種植戶,通過實地調查、查詢資料、與農戶座談、咨詢農技人員和農村經紀人等方式對小麥和大蒜的種植成本和效益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并進行了對比分析。
東古城鎮是遠近聞名的大蒜產區,常年種植面積達3萬畝以上,大蒜和小麥一起構成了東古城鎮夏收作物的兩個主要來源。以2016年為例,東古城種植小麥5.99萬畝,單產502.85公斤,總產3010.43萬公斤;種植大蒜3.23萬畝,單產1650.00公斤,總產5329.50萬公斤。
2016年大蒜行情比較好,市場價格比去年高7%以上,小麥價格較去年變化不大。
1.大蒜和小麥產量和產值情況比較。

?
蒜薹平均畝產239公斤,平均價格3.95元/公斤,平均畝產值944元;大蒜平均畝產濕蒜頭1420公斤,平均價格4.56元/公斤,平均畝產值6475.2元。大蒜平均每畝總產量1659公斤,產值每畝7419.2元。小麥平均畝產504公斤,平均價格2.32元/公斤,每畝產值1169.28元。可見,單從產值看,大蒜遠遠高于小麥,是小麥產值的6.35倍。
2.大蒜和小麥種植成本比較。
對于調查的數據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對本地的大蒜和小麥的成本做成如下表格:
東古城鎮大蒜和小麥生產成本表(單位:元/畝)

?
可以看出,a.大蒜種植總成本為2547.50元,其中,種子費用1145.00元,占總成本的44.95%;雇工費用655.00元,占總成本的25.71%;肥料費用512.00元,占總成本的20.10%;機械費用56.00元,僅占總成本的2.20%。b.小麥種植總成本為551.50元,種子費用44.00元,占總成本的7.98%;肥料費用187元,占總成本的33.91%,機械費用158元,占總成本的28.65%。
對比來看,大蒜種植成本遠高于小麥成本;由于大蒜種植的機械化程度較低,造成雇工費用遠高于小麥。
3.大蒜和小麥效益和投入產出率比較。
對于兩種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和產值進行比較以后,綜合調查數據,作出以下收益表:
本地大蒜和小麥凈利潤、現金收入表(單位:元/畝)

?
凈利潤、現金收益比較:總的來說,小麥的單位面積的收益和利潤較低。大蒜的凈收益為4871.70元/畝,相比小麥的凈收益617.78元。對產值和生產成本進行綜合比較后得出,大蒜產業效益遠高于小麥產業效益,達6.5倍以上。
投入產出率比較:大蒜的投入產出率為191.23%,小麥的投入產出率為112.02%,若考慮國家的糧食補貼,小麥的投入產出率將提升到134.68%,但小麥的投入產出率還是遠遠低于大蒜的投入產出率。
相比小麥而言,大蒜的投入產出率和種植效益那么高,為什么在本地大蒜種植面積遠小于小麥?
經調查分析,原因有三:一是群眾種植習慣的問題。大部分農民有“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心理,也不愿意在精耕細作其他產業上下功夫,多數選擇“懶人農業”。二是機械化程度的問題。大蒜整個種植過程費工、費時、費力,機械化程度較低,而小麥機械化程度高,整個小麥種植期均可做到機耕、機播、機收,農民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外出打工或經營其他產業;三是種植風險的問題。小麥有國家政策扶持,如小麥直補等,收益穩定,而大蒜市場價格不穩定,產量受自然風險的影響大,種植風險較大,還缺少國家政策扶持。
1.開展科學施肥,建立限制生產資料價格剛性上漲的機制。在大蒜和小麥生產成本中,化肥費用是相對較高的。因此應該考慮市場供求的原則,合理確定生產資料的批零差價,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
2.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大蒜的機械化種植程度。當地大蒜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農忙時節務工緊張,雇工費用高,因而需要加強對省工節本的實驗和推廣,設計制造小型的大蒜種植和收獲機器,提高機械化種植程度,降低成本。
3.強化農技推廣,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鼓勵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如提供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服務,為農民聘請專家提供技術指導,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障礙和實際問題。
4.加大投入,提高大蒜產業抗風險能力。大蒜產業易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制約,需要各級部門的大力扶持,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完善投入機制,以財政資金作引導,以農民、企業等經營者為投資主體,以金融部門為依托,建立健全大蒜生產、加工、貯藏、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結構。
5.科技興蒜,全面提高大蒜產品質量。開發高檔無公害及有機大蒜產品,大力運用高科技提高大蒜產品品質和產量,朝向低耗、高附加值方面發展,創造自己的大蒜品牌,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
參考文獻:
[1]朱致偉,于振文.我國小麥成本收益情況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07(4):61-64.
[2]黃連偉,劉登高.我國農產品成本收益的變化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5(3):5-10.
[3]段治平.山西省主要農產品成本收益比較分析[J].山西統計,2003(5):9-10.
[4]翟虎渠.新階段農民增收與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若干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3(1):15-18.
[5]楊易,吳永成.雅安市大興鎮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與收益現狀分析[J].現在農業科技,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