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勇
摘 要:中高職協調發展是建設現代職教體系的重要任務,筆者對建筑施工專業中高職銜接的背景、現狀作了分析,對中高職銜接的實施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同時,對建筑施工專業如何進行中高職銜接做了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建筑施工;中高職銜接;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B
一、現狀分析
1.中職階段存在的問題分析
(1)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如許多中職學校認為,建筑施工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定位在管理崗位和高級技術崗位才能有生源;而一些高職學校認為,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和建筑行業的市級需要,高職建筑施工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中層管理崗位和一線低層管理崗位及生產一線崗位。
(2)課程體系設計存在重復、脫節問題。中職生源來自初中畢業生,高職生源大多來自普通高中生,雖然所招的生源文化水平不同,但面對所學的專業基礎一樣,所以,本應高于中職辦學層次的高職學校在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方面較難超過中職,甚至在某些課程領域重復辦學,造成職業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3)職業技能培養上的重復和倒掛現象。部分中職學校由于實踐條件不足,設施設備落后,在教學過程中,未能開足實踐課,而將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推向了高職學校。而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還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設備、場地也不能很好地滿足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高技能人才培養并不能體現“高”的特點,從而導致中高職技能培訓方面出現倒掛現象。
(4)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落后于建筑行業發展。中高職銜接前期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充分調研企業用工需要、人才規格要求,沒能相互對接研討,導致中職目前的課程設置陳舊,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5)教學手段落后,先進的實訓器材和設備不足。專業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相當多的時間用于教師講解、演示,課時容量小。缺少能與實際緊密結合的視頻材料、先進教學設備,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2.中高職課程銜接中的關鍵問題分析
目前中職建筑教學和高職建筑教學缺乏有機銜接,具體問題如下:①中高職課程各成體系,各有思路,沒有尋找結合點。②中高職課程內容嚴重重復,培養目標不明。③中高職課程標準缺乏層次性和區分度。
中高職銜接的關鍵是課程,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核心是一體化的設計,而不是內容的拆分、重組;只有一體化的設計,才能確保中職與高職之間思路一致、全面、自然的銜接,而不只是某些點上的、人為設計的銜接;課程銜接的邏輯起點是中高職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規格。
二、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實施策略
1.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圍繞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對一線工人需求的變化,針對建筑行業、企業的相關產業領域,對建筑施工專業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系統設計,中職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級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一個是“一般(經驗技能)”,另一個是“高端(策略技能)”。
2.改革和創新課程體系
在中高職協調發展過程中,需要重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實現課程體系統籌,六年融會貫通。根據培養目標,以全局觀念統籌構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由淺入深:中職課程重基礎,強應用,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概念;高職課程重實踐,強創新,鼓勵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3.實行中、高職各有側重的技能訓練
中職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于中級資格及以下,注重專業知識的認知及單項職業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在高職的學習打下基礎。高職教育則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理論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地消除中、高職在職業技能培養上的重復和倒掛現象。
4.中高職有效聯動,發揮高職院校示范引領作用,協調發展
中高職的銜接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既要有政策上的指引,又要有制度上的規范和創新。中高職有效銜接,發揮高職院校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整合專業、課程、實訓基地等為學生學習搭建 “直通車”,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三、中高職培養目標定位與課程體系銜接
1.中高職培養目標定位
(1)中職階段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實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及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施工操作和第一線技術管理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級技能型專門人才。
(2)高職階段培養目標。本專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術,具有施工員、造價員、監理員、質檢員等的現場施工技術和工程管理職業能力,能夠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2.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實施
(1)注重中高職的層次性,合理設置建筑施工專業課程。將中高職(3+3)的課程體系變成6年一體化范式,結合中高職階段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將建筑施工專業的基礎平臺課程、基礎技能課程全部遷移至中職,同時將高職看作中職的入職提升階段,對于中職階段已經開設過的課程,高職不重復開設。
(2)增強中高職課程教學的遞進性,正確把握教學重心。中職建筑施工專業的教學重心在于提高加強專業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高職院校則側重于對原理的深入理解、對技術的靈活應用以及和企業的接軌。
3.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課程設計
要做好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必須進行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及課程內容的重組,要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內容應由中職完成,哪些內容應由高職完成,以保證課程內容不重復,不交叉,不斷檔,不遺漏,保證前后課程的有效銜接。
在公共基礎課程的設計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時的確定,應考慮為升入高職學習打基礎,原則上按照教育部新頒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上限要求來實施。高職階段應考慮到中職院校在師資、實訓條件、教學資源等方面和高等職業院校存在較大差距,應將部分公共基礎課移到中職階段,高職階段適當增加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實現教學資源優化配置。
專業核心課程的設計上,中職階段專業核心課程注重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和初步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階段專業核心課程應當以培養目標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要求的職業能力形成為基礎,適當考慮職業崗位拓展與跨專業學習的需求,在立足“點”的同時兼顧到“面”。在專業能力方面要側重崗位技術領域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中高職建筑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實質性銜接的成效
1.職業崗位面向準確
本專業適應的崗位(群):建筑業施工企業、建設工程監理企業、建設工程項目咨詢管理企業、建筑工程招標代理機構、建設工程造價咨詢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及各企事業單位的基建部門等的土建類專業技術、管理崗位。
2.知識與素質要求明確
(1)素質要求。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具有誠實守信、崇尚科學、吃苦耐勞、勇于探索的工程精神。
(2)知識要求。中職階段:具有相當于高中階段的文化基礎知識,文化課程體系中將加強從事現場施工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中等數學、語文、寫作、英語、人文、信息、法律、創業等相關課程教學。掌握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識。掌握識讀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建筑工程設備施工圖等的基本知識。掌握建筑材料、建筑制圖基礎、建筑構造、房屋設備、建筑工程測量、建筑結構、建筑施工技術與機械、建筑工程預算等的基本知識。
高職階段: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公共基礎知識;掌握建筑制圖、建筑力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知識;掌握房屋建筑構造、建筑材料、建筑結構等專業理論知識。熟悉水、電、暖等建筑設備的相關知識;熟悉市政工程、建設工程監理等相關知識;熟悉行業的法律法規和技術發展動態;熟悉與建筑相關的哲學、美學、歷史、人文、社會方面的常識。
(3)職業資格定位明確。中職階段: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能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并進行信息處理和技術交流,達到全國計算機一級水平;掌握基本測量技能,獲得測量放線工中級等級技能證書,會用手工和計算機CAD繪圖。技能要求:取得CAD證書;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職業技能標準》中測量放線工種“中級工”證書或測量員證書。
高職階段:專業課程體系中將強化為建筑業人才所需的高端職業崗位知識與技能培養,加強職業技能階梯式訓練,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能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并進行信息處理和技術交流;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具有較強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生產一線操作技能;具有熟練的工程測量、定位放線技能;具有建筑材料、工程質量的檢測技能。技能考核要求:取得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證書、省高校計算機新一級證書,鼓勵PKPMCAD認證、PMP認證中任意一張或多張證書;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職業技能標準》中測量放線工、鋼筋工、建筑油漆工、架子工等工種“高級工” 中的一張或多張證書。
(4)職業能力培養得當。中職階段:具有比較熟練的建筑工程施工操作崗位的基本技能。具有從事建筑施工、質量、材料等基層技術與管理工作的實際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立業創業能力,并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高職階段:具有從事專業崗位工作的語言表達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具有閱讀工程項目施工圖紙的能力;具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組織實施工程項目施工能力;具有現場施工過程控制與管理、組織協調能力;具有施工現場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檔案資料編審、信息管理能力;具有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適應職業變化、繼續學習和崗位資格、執業資格應試能力;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立業創業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李海宗,楊 燕.中高職培養目標有效銜接研究——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2012,(26).
[2]張東放.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探討[J].中國建設教育,2010,(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