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練
摘 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基礎類課程,高效的語文教學會促進學生語文應用知識能力的顯著提高。而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對學生的發展以及基本學習習慣的養成等都具有支持作用。因此,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小學語文的實效性就成為了本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以探究為主的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探索,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生則可以通過“做語文”來更好地學習語文。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對語文學習有更為深刻的思考、評價,并可以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1]
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上要注重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從而發現問題。通過自主探究來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充分聯系起來,這樣語文的實用價值才可以得以充分體現,學生更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知識所帶來的樂趣。而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則更愿意主動去觀察生活,主動提出語文問題并自覺地聯系語文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樣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學生在這種條件下更能促進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對自主探究模式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有一些體會和經驗。現將這些經驗和體會總結如下。
2.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引導發現、感悟,注重嘗試自主探究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真正意義上開始進入求知階段的往往都是從探究開始的。對于小學生,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其好奇心較強,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好奇心,促使其作進一步、更為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2]。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還能自主地學會與人合作探究,這不僅僅只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模式或者方式方法問題,還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教育觀念來看。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與基于問題式的教學形式上基本類似,可以說都是以問題為主導的,通過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知識,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某一個問題或者是主題而展開。教師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創設問題情境或者是設計某一主題,引導學生去對提出的問題或者圍繞的主體進行自主探究,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3.合作和自主探究相結合,注重過程中的互動性
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語文”不是在“記語文、背語文、練語文、考語文”,而是在“用語文”,這是一種所學即所用的觀念。自主探究中,要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與實際活動經驗、體驗等充分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學得好,而且會“用得好”。在自主探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與自主探究空間。要認識到的問題是,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與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解決、思考問題的方式。
但是即使是自主探究,其中的合作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自主學習中教師也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條件。如通過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將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分配到同一組內,實現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而這樣的互動過程教師只起到組織和引導作用,而不能過多地干涉與介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圍繞某個主題讓學生選擇性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在分工合作中,使學生學會主動發現、分析、研究問題。
4.小結
總的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學與學習都是具備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語文知識的自主探究化學習,本身具有可行性,因為語文學科本身的知識起點并不是特別抽象,生活化的內容很多。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好奇心是他們這個時候學習的一種原動力,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構建具有自主探究情境的教學氛圍。
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學給學科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教師需要通過對學情的分析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去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而對探究內容的選擇上,則需要教師反復斟酌,既要保證探究內容的深化,還要注意研究的廣度,注意促進學生思維變通性與廣闊性的發展。教師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學生營造出更為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充滿樂趣。
參考文獻:
[1]張戊香.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黃建英.論小學語文探究閱讀教學模式[J].大眾科技,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