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東陽(江蘇省新沂市黑埠中心小學,江蘇 新沂 221412)
體育課堂教學中練習密度的思考與對策
莊東陽
(江蘇省新沂市黑埠中心小學,江蘇 新沂 221412)
體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能練習,提高練習密度、關注學生運動負荷,這是一堂成熟的體育課的標志。是通過合理的練習密度來淡化技術教學,還是強調技術動作的教學,而忽視學生的練習密度呢?下文從筆者執教的一節直跑屈腿跳教學課來分析說明。
該節課教學過程中熱身開始就采取“黃鼠狼抓小雞”的環節,適當導入情景“小雞跳躍逃跑”,這個環節解決了學生排隊問題。熱身操的練習,循序漸進地進入到了主教材教學當中,在主教材的教學中,一步一步由“原地單腳雙腳跳躍”過渡到“金雞獨立跳”,以互相比較落地的穩定方式,引出雙腳同時落地。與此同時,采取雙人互相面對面單跳雙落,一人評價一人跳躍,指出練習時候的錯誤并糾正。
在已經正確搞清楚跳躍腳的前提下,讓學生嘗試跨一步單跳雙落,并挑戰一定遠度的障礙物。練習時候限制一定的遠度進行跳躍,在能夠跳躍限制的遠度前提下,可以適當地提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嘗試。
課的素質練習階段,采取“鉆香蕉”的游戲,限定時間提升學生的上肢力量,從而使整節課上下肢力量練習達到平衡。課的放松階段采取應景的“冬天寒風吹放松”,全身顫栗式抖動,讓學生能夠在開心的狀態下放松,符合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整節課的練習時間為15:30,課堂練習密度預設為40%左右。(表1)
2.1 練習密度提升的措施
前3個練習環節,針對教師所講練習的內容,更多的是讓學生在自我練習挑戰中體會。后面的跳躍練習,多因老師對學生的不放心而給予諸多限制。在這個前提下,接下來的練習次數都因為老師的限制急劇地下降;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教師講解得不清晰,把時間過多放到了反復強調練習要求上。2者相比較,前后練習密度差距明顯,前3個環節所化練習實際時間為6min左右,而后2個環節只是用到了2min左右,結合熱身以及游戲練習時間,整節課身體練習所占比例僅為30%~33%,與預期的練習密度40%有很大的差距。

表1 課堂教學環節回顧
2.2 教學技能改進的策略
縱觀本節課,課堂教學內容更多側重于技術化教學,由于教師對學生放不開,導致課堂中的教學仿佛是老母雞護著小雞一般,錯失了很多的練習時間,這些時間浪費在反復強調練習要求上面。應大膽創設一節“跳躍小水溝”的情景結合所教技術動作,在此讓學生更多地嘗試練習,適當地穿插點技術動作。在后面的試課中嘗試了這個環節,結果效果非常得好。學生對于“跳躍小水溝”這一環節相當喜歡,都敢于大膽地嘗試,只是這里出現了2個需要改善的環節:(1)在練習中間適當地說明如何跳得更遠,而且能夠穩穩落地,不會導致身體搖晃后倒掉入小水溝,這時候就可以合理地導入直跑屈腿跳的單跳雙落屈膝緩沖的技術要領。(2)關于跳躍的具體方向跟要求。教師一個示范之后讓孩子們模仿練習即可,既節省時間,又有了一個具體的參照。為此不僅解決了淡化技術的問題,而且大幅地提升了練習次數,練習密度提升很明顯。
這樣的教學不僅在教學生技術動作,也把生活中可以運用到的一些情景導入到了課堂。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教師吸引住。教師就應大膽地放權給學生練習,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于感興趣的事情積極參與進去,學生肯練之后,練習密度的提升自然而然就上去了。這個相對自由的練習對比原來老師硬生生地克制學生必須單跳雙落,而且得在限定的地點根據固定要求進行,其積極性、練習次數、練習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語。通過一個合理的情景教學,可以讓學生做到多練多想,從而達到了鍛煉技能的效果。
3.1 有效場地促進練習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總是會出現一個問題,把上課場地布置得很花哨,以為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吸引力。而一本節課的隊列分布基本以4列橫隊為主,在練習時候更多的是原地或者面對面練習,所以在講解練習要求的時候教師基本都是面對學生正前方位置站立,練習時候的隊伍也不怎么變化。因此,很多的時候都不必花費在隊伍變化上面。
在需要評價的環節上面,本課采取面對面練習,互相豎大拇指評價,不僅能夠保證練習密度,而且還能夠及時地讓學生互相評價。在最后的素質練習上面,看似“亂哄哄”的課堂中還是有一定的奧妙存在的,因為教師的練習沒有強制規定學生的練習范圍,而且不是固定地點,排好隊伍才能進行游戲?!般@香蕉游戲”只是需要學生能夠2人1組在自己的縱隊進行即可,沒有過多的約束,環節講解跟示范只是花費了30s不到,而整體的練習時間持續3min以上,遠遠地超越了傳統意義的4路縱隊比賽密度,孰優孰劣顯而易見。學生的練習次數多了,自然對于技能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2 興趣帶動練習密度
想要讓學生保證練習密度,那么必要的一點就是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最基本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味地強調學生的運動興趣,學生喜歡什么教什么、練什么,是不可取的,那樣勢必導致課堂教學的隨意性。
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從教學最開始的“黃鼠狼抓小雞”到后面“金雞獨立跳”,再加上最后的“鉆香蕉游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從而可以得出結論,學生的興趣都充分地投入到了課堂中來了。而為什么會有這么好的效果呢?跟教學水平有關,這幾個教學環節實際上都是有情景教學在其中,且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很容易在一定的情景烘托下迅速進入狀態。主動地把自我的角色進入到老師所設置的情景中來,適當地加入一些技術動作的練習,學生會很樂意參與其中。興趣就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帶動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技能練習,練習密度也能夠得以保證。
3.3 合理密度提升課堂效果
在體育課教學的主要部分,為了加大課的練習密度,提高學生的鍛煉效果,分組練習是最常用的一種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但是很多老師會過于專注練習密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應該遵循學生自身的生理循環規律,教學前要依據接受能力設計教學,不能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進行。
在課的最后一個部分,筆者采取了“鉆香蕉”這個游戲,通過學生的2人1組練習,主要提升上肢手臂力量。這里更多地是按照時間練習,學生的正反支撐練習時間有點過長,而且反撐之后要讓學生能夠互相轉過去這方面要求太高。安全上面不僅有隱患,對于學生的手臂支撐要求過高,這時候可以考慮舍棄這個反手,而是針對正手支撐然后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這上面。合理安排學生練習密度非常重要,在此程度上不僅要求練習,還要兼顧學生的身體負荷,量力而行。這些是對于增強體質、形成運動技能的前提保障,收到安全課堂的效果。
練習密度的大小直接體現的就是對于新課程標準指導思想的落實,充足的練習時間才能保證體質的穩步提升。讓孩子在體育課堂中大膽地釋放自我,通過練習密度的提升,帶來的更多是體質和技能的提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才能貫徹得更加徹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該把學生那份濃厚的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此基礎上把原來枯燥的練習適當游戲化、情景化,縮短一些無用的隊伍調動和講解,做到把時間歸還給學生,真正做到精講多練。綜上所述,一節體育課有了孩子們的積極參與互動,再通過教師精練的語言講解和設置練習環節,從而節約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這才能真正解決練習密度不足的問題,此時才有所謂的會“教”跟會“學”,技能的掌握跟體質的提高才能得以實現。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201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侯艷霞.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新周刊,2012(3).
[3] 趙超君.關于體育課程核心目標與多元目標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8 (4).
G807.2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2-065-03
2015-12-22
莊東陽(1979 ~),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生身體素質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