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 金燁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杜卓芳
?
利率市場化下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研究
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 金燁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杜卓芳
摘 要: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作為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領域,與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息息相關。本文從商業銀行運行的原理出發,結合美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例的國際經驗,通過分析中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實際比例與趨勢,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提出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中間業務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一般分為支付結算類中間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類中間業務、擔保與承諾類中間業務、交易類中間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基金托管業務和咨詢顧問類業務等八大類,是現代商業銀行輕資產模式下的重要收入來源。
一直以來,輿論都在詬病中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開展情況較差,非利息收入比例相對國際具有很大差距,但往往忽視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規模和利率市場化密不可分,是一種政策環境改變下的業務創新。
歐美的利率市場化開展的比較早,大約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而我國的利率市場化起步較晚,2013年7月才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的管制,2015年才全面放開存款利率的管制,但還有基準利率的存在,并且基準利率的指導作用依舊非常強,因此可以說,中國還處于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之中,那么,判斷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落后與否,似乎也應以利率市場化的時點作為參考。
本文擬通過美國與中國數據和時點的對比,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開展情況做出評價,并提出政策性建議。
在傳統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國家會規定法定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相當于商業銀行在存貸過程中具有法定的利差,因此,商業銀行只要將存款貸出去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利差。
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行,商業銀行需要以市場化的利率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法定利差不復存在,在充分市場化的情況下,平均存款利率與平均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會進一步縮小,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吃利差”獲得足夠的收入,需要增加不占用資本的非利息收入,就是俗稱的中間業務。因此可以說,利率市場化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最大催化劑。
從國際的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沒有哪個國家的金融機構天生就具有創新的動力,金融機構業務的創新與政策環境的倒逼息息相關。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利率市場化始于1980年,當年美國政府頒布了《吸收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銀行存款結構組合從較低成本的存款向市場化、較高成本的存款類型轉變,這直接推動了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長足發展。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數據,1980年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還不到利息收入的十分之一,而到2014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53%,中間業務已經成為美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為什么造成這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利差收入收窄,導致規模較小的商業銀行無法持續,銀行業大量發生倒閉和并購,商業銀行機構的數量由1980年的接近15000家驟降到了2014年的5643家,以滿足規模效應和集中度需求。盡管存貸規模較高時商業銀行可以存活,但其利潤也已大幅下降,美國商業銀行開始利用其專業技術與能力,通過不占用資本的中間業務,賺取額外的利潤。

圖1 美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與利息收入比例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實行利率市場化后,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基本呈逐年上升的態勢,而且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上升,而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磨合。
為了便于對比,本文截取了上市商業銀行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四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全國性商業銀行)、華夏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南京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分析這四家銀行的年報數據,對這四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開展情況進行研究。如表1。

表1 國內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與利息收入比例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工商銀行的中間業務開展情況最好,各年均超過了20%,雖然近三年的水平略有下降,但從絕對數據看,除了2012年是真正絕對數據下降以外,2013年和2014年都屬于中間業務收入絕對增長不如利息收入絕對增長的情況。
其他三家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例大體處于同一水平,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國農業銀行也像中國工商銀行那樣,在最近幾年停滯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南京銀行則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起點也較好,說明南京銀行較為重視中間業務;華夏銀行在2010年以前中間業務開展情況較差,近幾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通過對比中美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就算是國內商業銀行中做的最好的中國工商銀行,也還不到目前美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但也說明了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是中間業務開展的好壞與商業銀行的知名度成正比,這主要是中間業務本質上來說借用了商業銀行的專業化業務水平和招牌,無論是支付結算類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類業務、擔保與承諾類業務、交易類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基金托管業務還是咨詢顧問類業務,都離不開商業銀行的良好口碑以及在存貸業務中積累的業務與風控優勢,知名度越高的銀行,中間業務的潛力越大。這一點從華夏銀行和南京銀行中就可以看出,盡管南京銀行一直以來就很重視中間業務收入,起步相對華夏銀行較好,但華夏銀行由于在知名度更高,業務規模更大,在抓緊中間業務后其比例很快超過了南京銀行。
三是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比例遠低于國際水平,但我們也應看到,數據時點的2014年,中國尚未完全推行利率市場化政策,而中國幾家主要銀行目前的中間業務收入水平已經能夠達到美國推行利率市場化7~10年的平均水平,是美國剛推行利率市場化的1980年的平均水平的兩倍,充分說明我國的商業銀行業務基礎并不差。
站在國家宏觀戰略角度考慮,銀行是一國金融的重要基礎,因此,應當順應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下的一些自發的市場行為,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為商業銀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完成轉型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一是大力發展中國的債券市場。債券市場一般來說是一個國家最大的金融市場,也是直接融資的重要融資來源。我國正處于融資方式的深化與轉型期,近年來,直接融資比例快速提高,但間接融資仍處于主導地位,這也就說明了銀行手中有資金,也有好項目。目前從中國債券市場來看,商業銀行雖然是債券的第一大購買方,但是,在一級市場項目的組建與推薦方面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國家應當開放商業銀行作為主承銷商或者融資顧問方,參與到公司債券、企業債券等項目的運作中。
二是推動并規范信貸資產流轉市場。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與規模監管的雙重推動下,具有將貸款轉讓出去的沖動,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商業銀行通過出售貸款,騰出了貸款額度,進而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貸款;另一方面,由于貸款的特殊性,商業銀行在貸款轉出后,購買方一般還會聘請其作為貸款管理人繼續管理貸款,這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此外隨著商業銀行貸款轉出,也就不再承擔貸款的風險,獲得貸款管理費用的同時并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因此,商業銀行私下進行的貸款轉讓規模很大,但私下轉讓往往存在不規范、不透明的現象,出現道德風險,因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正視商業銀行的需求,統一建立規范的信貸資產流轉市場,在公開透明的官方平臺上達成交易,并建立統一登記機制,確保貸款可追溯、可監控,不引發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 王玉祥.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3).
[2] 張勇.利率市場化背景下N商業銀行業務現狀分析[J].經濟,2016(5).
[3] 李穎.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利率風險及其壓力測試[J].金融論壇,2012(2).
[4] 陸靜,王漪碧,王捷.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基于盈利模式與信貸過度增長視角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4(6).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089-02
作者簡介:金燁(1988-),男,漢族,江蘇省江寧縣人,本科,研究員,主要從事金融市場、銀行業改革與發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