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第一中學 趙麗君
?
蘇州市高中生亞健康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第一中學 趙麗君
亞健康概念一經提出,就因其存在的廣泛性而引起世界關注,成為當今世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通過CMI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調查與分析蘇州市兩所中學學生的亞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蘇州市高中生亞健康發生率為25.28%,其中理科類的亞健康發生率為19.15%,文科類的亞健康發生率為32.50%;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亞健康狀況有所不同,但無明顯的差異性;高中生亞健康狀態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父母的期望、從事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作息時間規律情況、按時進餐情況、上網時間)等都是造成高中生亞健康的重要原因。亞健康狀態處理得當會使學生向健康方向發展,否則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本文提出相應建議:積極參加運動健身;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科學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調整心態迎接挑戰,參加心理咨詢與治療等措施。
高級中學 亞健康 現狀
布赫曼教授通過研究發現,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人體還存在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這稱為亞健康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一種完好狀態。”亞健康就是這三個方面的不完滿狀態。
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國內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群中有50%~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概念一經提出,就因其存在的廣泛性而引起世界關注,成為當今世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亞健康研究對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發揮人們的智力潛力,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亞健康主要指機體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卻呈現活力降低、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和代謝過程低下的狀態。它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也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高中階段是高中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高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復雜多變,心理矛盾沖突強烈。學生能否處理好各種矛盾,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響高中學生的健康狀況。近年來,高中學生的亞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1.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蘇州市高中學生亞健康現狀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調查方法采用統一調查表,隨機抽取蘇州市兩所高中(蘇州高新區第一中學、蘇州高新區實驗中學),以年級為單位集體發放調查表,被調查者填寫調查表,調查人員當場收回。亞健康狀態的確定采用康奈爾醫學指數(Cornell Мedical Index,CМI)。
(2)CМI的使用方法
CМI是美國康奈爾大學Wolff HG.Brodman R.等編制的自填式健康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四個部分:軀體癥狀,家庭史和既往史,一般健康和習慣,精神癥狀。問卷分18個部分,共有195個問題,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全部項目得分相加得CМI總分。男性CМI總分高于35分,女性CМI總分高于40分,且不患病者為“亞健康狀態”。CМI值在該界值以下者為“健康狀態”。臨床醫生確診為某一疾病的為“疾病狀態”。
(3)綜合分析法
學生的性別、年齡、所在年級與亞健康狀態發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與亞健康狀態發生之間的關系。
(4)數理統計法
研究人員在SPSS13.0統計軟件上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
1.問卷調查結果統計
研究人員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182份,回收率為91%。其中有效問卷174份,有效回收率為87%。在174份有效問卷中,男生98人(56.32%),女生76人(43.68%);理科類學生94人(54.02%),文科類學生80人(45.98%);高一年級學生74人(42.52%),高二年級學生60人(34.48%),高三年級學生40人(22.99%)。亞健康人數為44人,占25.28%;健康人數為130人,占74.72%。
2.不同群體學生亞健康狀況的比較
(1) 不同性別學生亞健康狀況分析
男生的亞健康發生率為26.52%(26/98),女生的亞健康發生率為23.68%(18/76)。男生的亞健康發生率略高于女生,但無明顯的差異性。
(2 )不同年級間的比較
調查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亞健康發生率為:高一年級18.92%(14/74)、高二年級23.33%(14/60)、高三年級為40.00%(16/40)。各年級之間無明顯的差異性。其中,X2(高一、高二)=0.734,P=0.392;X2(高一、高三)=0.770,P=0.380;X2(高二、高三)=0.734,P=0.392。
1.父母的期望
調查顯示,在健康者中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能力相符的學生占76.7%。在亞健康者中,父母期望比自己能力低的學生占9.1%,超過自己能力的學生占36.4%,這一數字遠遠大于健康組。經卡方檢驗,P=0.061。由此可見,父母對學生的期望過高或過低與大學生亞健康的發生率有很大關系。

圖1 健康者父母與亞健康者父母對子女不同期望的比較情況
2.體育鍛煉因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機體的健康水平、抗病能力和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體育鍛煉所產生的良好健康效應,并不在于某一局部特征上,而是體現在人體各系統之間的功能趨于改善和提高方面。第一,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調查顯示,健康者人群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明顯高于亞健康人群。健康者人群中每周進行3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9.9%,亞健康人群中僅占40.9%。每周進行體育鍛煉次數小于3次的,健康者人群占39.4%,亞健康人群占54.5%。

圖2 健康者與亞健康者平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次數的比較
第二,平均每次從事體育鍛煉的時間。統計結果顯示,健康人群中平均每次從事體育鍛煉時間在1~2個小時的比例最高(47.0%),亞健康人群中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比例最高,占40.9%。由此可見,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與亞健康狀態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圖3 健康者與亞健康者平均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比較
3.上網時間因素。統計結果發現,學生每周上網時間越長,亞健康的發生率越高。

圖 4 健康者與亞健康者上網時間比較
4.按時進餐因素。統計結果發現,經常不按時吃三餐的人的亞健康發生率明顯高于經常按時進餐的人。經卡方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0<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圖 5 健康者與亞健康者是否按時吃三餐情況的比較圖
5.作息時間規律因素
調查顯示,健康人群中沒有熬夜經歷的占39.4%,熬夜情況嚴重和相當重的占3.1%。亞健康者人群中,沒有熬夜經歷的占18.2%,熬夜情況嚴重和相當重的占18.1%。經卡方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2<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圖6 健康者與亞健康者熬夜情況比較
1.結論
(1)本次調查結果,高中生亞健康發生率為25.28%,理科類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為19.15%,文科類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為32.56%,男生亞健康發生率為25.52%,女生亞健康發生率為23.68%。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學生的亞健康狀況有所不同,其中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級稍高于低年級,文科類高于理科類,但無明顯的差異性。
(2)高中生亞健康狀態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包括父母的期望、從事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個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時間情況、按時進餐情況、上網時間)等。經過X2 檢驗這些因素具有顯著差異,說明以上因素是造成高中生亞健康的主要原因。
2.對策分析
高中生亞健康狀態對高中學生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對高中生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針對高中生這一群體,應采取以下干預對策。
(1)積極參加運動鍛煉身體。鍛煉是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抗疲勞能力的最根本措施,能夠改善亞健康狀態人的身體機能。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科學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科學進食,能使身體健康,有利于防止疲勞的過早產生。
(3)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足夠的睡眠非常重要。學生要避免熬夜,嚴格遵守作息制度,與生物規律同步,保證8小時睡眠,改善亞健康狀況。
(4)調整心態迎接挑戰,參加心理咨詢與治療。學生要不斷提高與調整自身的心理素質,保持心理狀態的平衡,正確對待父母的期望。必要時學生可進行心理咨詢,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合適量藥物,控制和預防亞健康狀態向疾病方面轉化。
[1]祝恒琛,謝 成.亞健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陳國元.教師“亞健康”現狀及預防對策的研究[J].職業衛生與病傷,2000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1SJB880120)
ISSN2095-6711/Z01-2016-07-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