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易姍姍 繆寒雨
?
工科學生在工業設計專業繪畫類課程中的教學問題
成都理工大學 易姍姍 繆寒雨
隨著國家對工業制造行業的重視,工業設計專業逐步發展,招生情況逐年看好。高校招收普通工科類和藝術類工業設計學生,這兩類學生在繪畫基礎和藝術素養等方面有明顯差異。本文探討高校工業設計專業中工科學生的繪畫類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對該類學生在繪畫類課程中存在的繪畫基礎不扎實、興趣不高等問題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工業設計 繪畫課程 工科學生 教學
隨著中國社會變革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逐步轉變。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許多措施,支持和鼓勵自主創新。工業設計是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動力,在中國創新領域的地位和制造行業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視。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教育領域中已經發展二十多年的時間,就業前景廣闊,這使近年來各大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招生情況逐步看好。高校對工科與藝術兩個方向的學生分別著重培養,是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趨勢之一。
目前,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分為工科類(注重產品結構)和藝術類(現改名為產品設計,注重產品藝術性)。本科招收的學生有兩類:一類是藝考生(藝術生),本科畢業獲得藝術學學士學位;另一類是普通高考生(工科生),本科畢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藝術生基礎。藝術生源在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之前,參加藝術專業統一考試。藝考生經過藝術類課程的專門學習和相關培訓,對繪畫的熱愛以及多年的藝術習作,使他們對事物的線條、色彩等方面的把握較敏感,感性思維活躍,比工科生有更高的審美水平、繪畫基礎和美術專業技巧。
2.工科生基礎。普通理科生在日常學習中培養了嚴謹的邏輯思維。他們對事物更加理性,但藝術修養相對較低,缺乏對美的了解和動手能力。工業設計是一門以工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為基礎的交叉性學科,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特別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手繪能力有較高要求。工科生在這些方面的基礎相對薄弱。高校本科教育學習期間,工科生除了學習產品材料、結構、構造、加工工藝、相關軟件運用等方面的課程之外,還應注意和重視產品美學課程的學習。
1.工業設計課程系統。目前,高校工業設計本科教育主要讓學生學習工業設計基礎理論與知識,培養學生應用美學法則和造型設計原理處理各種產品關系的基本能力,使學生將這些關系統一表現在產品的造型設計上。不同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和專業建設程度開設不同課程,但大體上一致。

表1 工業設計課程體系
2.藝術生與工科生學習課程的比較。雖然工業設計專業開設的課程大體相同,但在工科方向與藝術方向所開設的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是有區別的,具體見表2。

表2 工業設計課程的比較
工科方向工程基礎課程的比重大于藝術方向。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工科方向側重基礎性。專業課程上,工科方向學生學習的課程和藝術方向學生無太大差別,幾乎沒有藝術概論等課程。可見,工科方向的課程設置考慮到工科生的理科背景,使工科方向的學生能系統學習機械工程、電學以及材料等學科,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基礎。
1.學生基礎。工程基礎是工科類學生的強項,但造型能力是弱項。大部分工科類學生大學入學后才開始接觸專業美術教育,幾乎是從“零”開始。
2.教學方式
(1)素描教學。傳統的素描基礎課程教育針對工科生進行了專項調整,主要側重對線條、透視、比例、構圖知識的學習。學生首先進入臨摹階段,在線條基礎完善之后進行實物寫生。由于課時較短,學生對素描基礎的學習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對產品的造型藝術和結構關系仍然停留在淺顯的認識中。
(2)色彩教學。色彩基礎課程和素描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異曲同工,主要著重于解決學生對色彩基本知識和對色彩搭配的理解。學生作業早期以臨摹為主,后期進行實物寫生。高校沒有較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基礎知識教學。
(3)表現技法教學。表現技法教學以學生的自主練習為主,以教師講解為輔。教學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練習不同手繪工具和方法。對繪畫基礎十分薄弱的工科生來說,表現技法的學習難度大。學生沒有扎實的手上功夫,會間接挫傷工科學生對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習熱情和自信。
針對上述觀點提到的教學中的不足,工業設計專業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優化繪畫類課程的教學方法。
1.重視基礎教學。教師教學要結合工科生和藝術生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繪畫基礎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學時,對工科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高頻率的相關訓練,并且進行一定的講解和示范,培養學生理性和感性共同調動的思維模式。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加入一定的現場示范,從線條的畫法、透視關系表達、上色工具的使用技巧等方面著手,細致全面地進行教學。
2.“工藝”結合。為更好地發揮工科學生的背景優勢,教師可采取“工藝”結合的模式,一方面將工科生和藝術生組織在一起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加強這兩類學生課上課下的合作和交流。
繪畫課程實踐課程中,學生形成“一對一”幫扶小組,有繪畫功底的藝術生幫助、帶動基礎較差的工科生,使藝術生的感性創作與工科生的嚴密邏輯思維相互碰撞、相得益彰。教師要促進這兩類學生在其他設計課程和設計實踐上的學習和交流,多給學生創造合作機會。學生雖然在藝術基礎和培養方向上存在一定區別,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既要區別對待兩者,因材施教,發揚個性,同時也要兼顧兩者之間的聯系,使之緊密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促進,取長補短。
3.特色結合
(1)結合學校特色專業。工業設計是一門涉及廣泛領域的學科。教師可以與學校的特色專業密切結合,有方向性地教學,充分發揮學校特色或強勢專業的優勢。例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由于學校本身的林業背景,學校教學中特別開設了木材基礎知識、家具設計等相關課程,使工業設計的學生在這一領域有較強競爭力。
(2)注重學生工程背景。工科學生的理科背景使其對產品結構、機械原理、成型工藝等方面的理解更加容易。在繪畫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工程結構方面的優勢,注重學生對產品結構的理解和表達。
4.培養創新思維。創新是設計永遠的主題。工科生在創造力方面較藝術生處于劣勢。
(1)教學方法建議。工科生的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擺脫單純的臨摹,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學以致用。
(2)見多識廣。工科生的藝術素養較低,教師應該對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具體來講,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多向學生介紹一些了解設計資訊的途徑,為學生推薦一些好書或設計網站,帶動學生留意經典或者前沿的設計,拓展學生的見識。
(3)結合實踐。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工業設計相關的競賽、參與具體公司的設計項目、申請專利等設計實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生活中已經出現或者潛在的用戶需求,培養學生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中國創新、人人創新的大環境下,工業設計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社會對從事工業設計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作為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任重而道遠。工科生的理科背景使其在工程結構基礎、材料與工藝基礎等方面有較大優勢,但工科生存在繪畫基礎薄弱、藝術素養低下等問題,直接導致工科生的手繪能力差、學習熱情不高。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對工科生的課程設置,特別是繪畫類課程設置,沒有較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缺乏科學性、合理性的安排。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重視基礎教學、“工藝”結合、特色結合、培養創新能力等幾點建議。教師在工科生的日常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工科生的工程技術優勢,又要重視并彌補學生手繪和創新方面的劣勢;既要對工科生和藝術生有區分有針對性的教學,又要加強兩者之間的合作交流。筆者希望本文能給教育工作者以啟發,在工業設計教學的探索上起到積極作用。
ISSN2095-6711/Z01-2016-07-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