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我們試圖發現并記錄這個時代的發現者們,傾聽他們的聲音,并傳遞給更多的發現者。
“我叫付東陽,來自河南南陽,現在在海淀賣烤冷面,大家送我外號‘海淀冷面王。來北京十六年了。”
“我叫李晉,來自遼寧遼陽,是北京廣和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我來北京四年了。”
這是CCTV“發現之旅”頻道《發現者說》欄目宣傳片的片段,灰色的極簡背景前,嘉賓對著鏡頭自述創業歷程。五分鐘時長的節目,省略主持人和記者的干預,以紀錄片的形式,由嘉賓自己講述創業心路歷程。
“我們試圖發現并記錄這個時代的發現者們,傾聽他們的聲音,并傳遞給更多的發現者。”《發現者說》欄目制片人張若涵先生對記者說。
16歲出國,17歲開始便踏上創業的征途,80后的張若涵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但從他身上看不出一絲游弋于社會的世故老道,更多的是對生活和工作的好奇、激情和樂觀。他體格高壯,藍色Polo衫和牛仔褲的著裝顯得親切又自然。盡管才思敏捷、表達力強,采訪前他還是做足了準備。他邊從手機中打開文件,邊告訴記者這是為采訪準備的,看上去全是密密麻麻的字。
“發現者說”,而不是“創業者說”
為什么不叫“創業者說”,而是“發現者說”?
“比起‘創業者,‘發現者這個詞含義更廣,它更多地表現為發現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發現背后的故事,發現創業的野心、決心和初心。我們的嘉賓不光有創業者,意見領袖、業界精英、大學生、學者知識分子群體也將受邀與大家分享創業心得。”張若涵解釋道。
有太多的節目側重于關注創業成功經驗,《發現者說》在這一點上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它更關注創始人的心路歷程、初心和苦痛。
在《發現者說》欄目發布會上,微車CEO徐磊表示出對此初衷的欣賞:“今天的創業者大多浮躁、冒失,沒有沉靜下來,像《發現者說》這樣的交流,其實是反思和認識自己的過程,這不僅對創業群體,對創投群體都是有價值的。”
隨著雙創時代的到來,創業似乎已成為這個時代的常態,越來越多人的創業夢想變得觸手可及。“政府的引導和社會輿論方向中間還缺一環,而這一環就是我們《發現者說》。”張若涵堅定地說。他堅信,《發現者說》作為一個發聲器和傳聲筒,在對受訪者的個人形象的樹立、創業項目核心價值觀的展示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創業艱辛,前途荊棘,難免有不為人知的委屈和辛苦,欄目希望通過不同角度的采訪,聚攏更多的發現者,為他們提供抱團取暖、互相幫助的機會。“我們是關注創業的媒體人,能夠為創業做一些事情的意義在于,消除創業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張若涵希望這個欄目能給這個蓬勃發展的創業時代一劑溫情的關懷。
一直以來張若涵就都是一個創業者,他坦言,自己曾親身體會到創業的無助,因此他急切地希望《發現者說》可以給打算創業或正在創業途中的人們一些鼓勵,“這是很重要的事”,他再次強調。
創業者和投資者的紅娘
張若涵堅定地告訴記者,創業公司要解決三個問題:人、財和宣傳。創業公司規模較小,對人才的渴望強,卻招聘困難,初創公司老板身兼數職的情況比比皆是。技術出身或不善言談的創業者通過《發現者說》的平臺,可以展示出他們的人格魅力和偉大愿景,吸引更多的人才。
在融資方面,《發現者說》為創業公司帶來更多的價值,“之后我們會舉辦一些路演和沙龍,為投資方和創業方創造更多的接觸”。欄目一方面以自述的形式為創業者提供展示平臺,另一方面,還將有力地挖掘投資者的投資想法、投資方向和關注要點,幫助創業者在融資時做到有的放矢。
市場上一般的平臺,只是為雙方提供推薦和介紹,而《發現者說》真正站在投資者和創業者各自的角度,撮合他們。投資者不希望看到一些不感興趣的BP(business plan 商業計劃書),創業者苦于沒有目標地到處投BP。“我覺得我們更像一個傳統的紅娘,去了解創業者和投資者的背景故事,為雙方制造合作的可能性。”張若涵笑著說。
宣傳費用水漲船高,推廣方案更是難上加難,宣傳成為每個創業公司最頭疼的事情,致使很多創業公司集中精力做產品,忽略了產品宣傳,形成惡性循環:產品做出來了,但是推廣不出去。“《發現者說》這個平臺幫助他們宣傳推廣,并且長期關注真正的好項目。”張若涵告訴記者。
張若涵用心地說:“希望在我們的關注下未來市場上能誕生一些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大體量的公司。”與其說這是張若涵的野心,不如說這是他對于《發現者說》欄目的信心和期許。張若涵繼續說:“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為創業公司服務。”他頓了頓,笑著說:“借用最土的一句話就是,用心沒什么做不好的。”
《發現者說》欄目為我而生
張若涵是如何結識《發現者說》的呢?這還要從頭說起。
十幾年前,17歲的張若涵在國外創立了計算機硬件開發公司。“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賺錢,受益于運氣和市場,掙了蠻多錢。”獨在異國的少年第一桶金的故事,就這樣被張若涵隨意一筆帶過。
回國后張若涵繼續從事相關行業,為一些知名計算機公司做代理。說到這里,張若涵又一次謙虛地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市場條件好”。2001年,順風順水的年輕創業者遭遇意外挫折,心灰意冷的張若涵后來也涉足服裝行業,雖然是跨行業跳槽,憑借口才和能力優勢,張若涵照樣做得風生水起。
在遇到《發現者說》的時候,張若涵說自己正處于事業瓶頸期。那時候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收入穩定、上班規律的工作和《發現者說》欄目,他毅然選擇了后者。
“剛剛接觸《發現者說》的時候,我對欄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感覺這個職位是為我制作的,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回想起來,張若涵過往的創業經歷好像都是在為此刻做準備。深切體會到創業者期待什么樣的關心和幫助,使得張若涵可以引導團隊尋找更有效的切入口。
目前《發現者說》同北大孵化器合作成功組織了沙龍,舉辦了線下CEO的聚會。至此,這些參與的群體已經有了交集,甚至是業務的輸送和往來,張若涵團隊預期的效果已經初步達成,事實充分地肯定了團隊這段時間的工作。之后,《發現者說》會繼續發起沙龍、課堂、戶外登山計劃和游學計劃,甚至“發現者之夜”晚餐計劃等。張若涵希望借此可以“慢慢成立一個社群組織,把圈子玩起來,high起來”。
張若涵微信朋友圈里90%以上的內容都是關于《發現者說》,這個欄目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凌晨五點就和團隊開始工作的情況對他來說也稀松平常。《發現者說》服務創業者,從某種意義來說,張若涵的《發現者說》欄目自身又何嘗不是兢兢業業的創業者呢?
也許,在可見的未來,張若涵的《發現者說》在記錄和見證這些影響時代的創業者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其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