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知識分子身份轉型問題探究
——以南社的憑吊祭祀活動為考察視角 (1902-1909年)

2016-08-13 07:40:21賈丙淵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活動

賈丙淵

(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近代知識分子身份轉型問題探究
——以南社的憑吊祭祀活動為考察視角 (1902-1909年)

賈丙淵

(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200433)

南社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政治色彩鮮明和文學氛圍濃厚的社團,以其規模大、活動時間長等特點,成為清末民國時期格外醒目的一種社會力量。然而,由于南社社團是以文學為主要文化樣態的文人雅集組織,所以歷來的南社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學性質的探討。在此,將從史學視角出發,以南社醞釀到初步成立為考察時段,以該時期內南社成員特殊的 “憑吊祭祀”活動作為立足點,力求把南社置于更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視野中進行審視,以便能夠在整個民主革命發展和知識分子身份與角色的近代化轉型進程的框架中進行關聯性考察,從而探求近代中國社會文化演進值得關注的一幕。

南社;憑吊祭祀;知識分子;轉型

一、序言

清末10年,中國社會呈現出中西文化多元混雜的特征。在這個動態的、新陳代謝迅速的時代里,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1905年科舉制廢除后,“作為社會精英的 ‘紳’的特殊地位開始沒落,表達社會身份的新方式隨之出現。”[1]95新的讀書人階層即 “近代知識分子”逐漸地變得活躍,并在現代社會中開始扮演新的角色。為增強自身力量,提高社會地位,擴大社會影響,“集結成社”成為他們在新型社會樣態下的活動形式。作為 “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2]395,取 “操南音,不忘本”[3]之意的 “南社”[4]6,正是近代知識分子在民族主義覺醒的思想浪潮下誕生的民間社會組織。縱觀以往對南社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其廣度雖然拓展了,但多偏向于文學價值方面,在史學價值方面仍存在細節挖掘不充分、理性分析深度不夠等問題。

南社作為近代中國的一個特例,它既不是純粹的文學團體,也不是類似于同盟會性質的政治集團。值得注意的是,南社還有廣狹之分。狹義的的南社,指的是 “舊南社”,它從1902年開始醞釀,1907年發起,1909年正式成立到1923年解體。廣義的南社,是指除 “舊南社”外,還包括與它同時的越社、遼社、淮南社、廣南社等一系列羽翼分社 (空間上),1923年以后的新南社、南社湘集、南社閩集、南社紀念會等后續組織 (時間上)[5]15-16。因為1923年以后的 “新南社”較之前的 “舊南社”在成員、活動空間和活動方式上已有較大的差異。作為在陷入黨爭傾軋前的社團,南社其承上啟下的聯系和影響作用,更能體現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風范,從而讓后人在更加超越的位置上透視他們的身份與使命[6]273。故這里將選取 “舊南社”這一定義,并主要聚焦于南社的醞釀、籌備及初步成立階段 (1902-1909年),把這一時期南社成員特殊的憑吊祭祀活動作為研考對象,以便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身份與角色轉型作一解析。

二、南社成員憑吊祭祀概況

南社作為辛亥革命前夕成立的一個革命文學團體,它的醞釀和成立應該說是選擇了中國兩大浪潮之間的一個相對沉穩的歷史時段。1905年后,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以及新式教育體制的興起而引發的社會變革,使傳統讀書人的晉升道路不再僅限于科舉考試。這樣一來,傳統社會中士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社會結構開始解構,舊式讀書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社會定位,并開始重新尋找維系自身根基的方法。這就促成了舊式讀書人向近代知識分子的轉變。由不同群體分化出來的趨新分子希望按照新的組織形式相互聯系和聚合,以增強自身能量,提高社會地位,擴大社會影響,以便在地方和國家事務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6]276。由 “近代社會產物”[7]123即近代知識分子構成的南社,在這一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恰好反映了讀書人角色與身份轉型的過程。南社的成立,正是晚清士人在新形勢下,面對舊有職業道路斷絕與文化權利合法性流失的窘迫情形,從而重新建構其交往體系的一種表現。作為一個由近代知識分子構成的以反清排滿為宗旨的革命社團,南社成員作為時代關口下讀書人轉型的產物,它背負著民族救亡圖存使命所做出的舉動,也反映出其對自我認同的一種探求。

然而,作為一個小眾的文人雅集社團,他們既沒有占據政治高地,也沒有掌握武裝強力,更沒有夯實群眾基礎,因此想要運用正常的手段得到滿意的革命斗爭效果當然是有些許困難的。但是,南社成員們清楚地知道 “秀才造反”[8]的正途是什么,懂得運用自己擅長的筆墨文字傳播革命理論和反清思想,從而鼓動民眾情緒,使更多的民眾加入革命隊伍,以便掀起整個社會救亡圖存的浪潮。所以,行之有效的大眾情緒鼓動和言論宣傳就變得十分重要。通過帶有傳統色彩的儀式濃重的憑吊祭祀漢族烈士遺跡活動,甚至墓前悲哭的行為,將其對整個民族的情懷得以表達和強化。為達到這一目的及產生更好的效果,使單薄的個人行為擴大為群體參與的范圍,他們將每次實踐活動——浪漫悲情的哭陵集會創作出畫面感極強的詩歌文字,并通過社員們互相唱和的形式營造出極具反清色彩的象征宣傳氛圍,形成更大的社會影響,由此希冀能夠喚醒國民精神的重振和民族危機的拯救。

為增強反清革命氛圍的營造,南社在籌備醞釀到正式成立的過程中,比較頻繁地集中實施了多次大規模的憑吊祭祀活動。據統計,僅1902-1909年南社成立前后的8年時間里,南社社員們進行實地憑吊祭祀活動竟多達十幾次[9]。擇其要者,羅列如下。

其一、1903年11月19日,朱錫梁、包天笑等在蘇州獅子山招 “國魂”。

其二、1905年5月,高燮、陳去病、高旭、黃節等陸續前來張煌言墓祭掃。

其三、1906年6月,陳去病尋訪東漢嚴光祠及宋遺民謝翱西臺痛哭處。

其四、1906年10月24日,陳去病在浙江新安江為明末抗清英雄張煌言作226周年忌。

其五、1907年4月6日,陳去病、沈礪等5人拜謁虎丘明末抗清英雄張國維祠。

其六、1908年2月25日,陳去病與徐自華等于西湖鳳林寺為秋瑾召開追悼會并謁墓致祭。

其七、1908年4月19日,陳去病在紹興祭掃宋高宗、孝宗等6位皇帝的陵墓。

其八、1908年5月9日,陳去病、柳亞子等到杭州張煌言墓前哭祭,兼吊秋瑾。

其九、1908年5月24日,陳去病、劉三在杭州祭掃張煌言墓,并哭吊南明永歷皇帝。

其十、1908年7月4日,陳去病在杭州邀眾祭奠秋瑾。

其十一、1908年9月22日,陳去病祭悼南明隆武皇帝。

其十二、1908年11月20日,陳去病憑吊陸秀夫背負宋少帝趙昺投海處。

其十三、1909年10月22日,高旭、姚光在西湖謁岳飛墓,尋秋瑾風雨亭故址。

通過如此密集的活動安排,一次次有意識的傳播,使我們不難感受到,紀念漢臣先賢的憑吊祭祀活動在南社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是,這些活動在南社活動中雖然常見,但均不是任意、隨性進行的,在每次活動對象和時間的選擇上都有著高度的自覺性和計劃性,都有著不平凡的意義。另外,他們憑吊祭祀活動在空間位置上不斷變化、移動,從蘇州到杭州再到上海也展現出了南社宣傳陣地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特點。

當南社的反清革命活動有了極具宣傳意義的行為載體和空間后,如何使一個同仁圈子內的詩歌唱和獲得更多的公眾閱讀的可能?如何使零散的行動變成聚合集體的行為,從而在實現南社成員彼此身份認同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民眾的認可度?這就需要對南社憑吊祭祀活動的特質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探求。

三、南社成員憑吊祭祀行為的雙重特質

南社成員以特殊的憑吊祭祀活動進行著革命意義的交流。他們把祭祀、悼亡、雅集、和詩等行為合并,構成了某種關于 “革命”的 “表演”和象征儀式[10]4。對此,我們禁不住發問,為何南社成員的活動會出現既維護傳統、懷念故國,又宣揚革命、向往共和這樣如此矛盾又妥帖的行為呢?對南社成員這一雙重性格特質問題的分析,正是探究近代讀書人身份與角色轉型原因的樞機。

由于西學東漸的形勢不斷增強,啟蒙開智運動的開展,清末民初時期的讀書人除接受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外,還漂洋過海、留學他國,這使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新知識分子大多數從事教師和各種自由職業,如報刊編輯、記者;或賦閑在家,以撰稿、翻譯、賣文為生[11]189。南社的眾多成員也不例外,他們中不乏接受新知識的先進人士,其中的大部分屬于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就拿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來說,高旭是留日學生,陳去病也曾在日本居留過一段時間,柳亞子則是章炳麟、蔡元培所創辦的愛國學社的學生,他們都是較多的接受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人物[12]5。因此,南社成員在參加反清的民族革命時顯得十分的積極。因為他們接觸過新知識、新事物,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其他的先進的政治社團中。正如柳亞子記述的 “南社成立時的17名社友中就有14人是同盟會會員”[13]14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除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外,南社中的知識分子有很廣泛的聯系網。因為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上自由流動的社會群體,其內部成員來自全國各地,因此,知識分子與其他各社會群體有較為廣泛的聯系[7]129。南社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社團,其社員大部分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也有部分社員進行過一些革命的實際活動。從南社成員辛亥正月編訂的通訊錄來看,在193名社員中,國外社員除1人已故外,計日本12人、南洋4人、美洲2人、歐洲2人;172人居住在國內,分布于13個省的37個城市。雖然各個地區的人數分布不均,但所涉及的區域卻十分廣泛[12]25-26。況且南社的醞釀和成立,正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逐漸高漲的時期,強調 “民族主義”自然成為當時讀書人的一個重要討論話題。這就是為何高旭會說出 “……南社,固以文字革命為職志,而意實不在文字間”[14]的原因。其時,任何革命都是一種群眾運動,都需要有廣大的覺悟了的群眾參加和擁護[12]43。因之,為爭取和動員群眾,喚醒國民精神,發揮極大的宣傳效果,以鼓吹民族革命,達到全國社員一呼而應的效果,除進行有組織的專門憑吊活動外,南社成員為每一次的活動寫詩紀念,并以互相贈閱、贈和的形式在社員群體中播散,這成為一種相互聯絡的重要方式。尤其是1910年重九那次祭悼宋、明帝君后,社員們通過公開印刷、發行文本的形式,把每個人的詩篇集合成 《白門悲秋集》(詩集),使悼念詩文被更多的人了解,其社員的情感也得以很好地表達和傳播。從而,在加強內部成員彼此認同感的同時,也增強了社團凝聚力。

南社的宣傳并未限于內部。為要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到憑吊祭祀活動,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宣傳媒介顯得十分的重要。隨著西方通訊技術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讀報已成為當時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15]6。不言而喻,作為以筆為刃的南社成員,通過有效地運用報刊媒介的手段,將其行為與活動變成了一種具有公共輿論性質的宣傳,以期達到言論激勵民氣、鼓舞革命的目標。他們主動地利用報刊工具,在表達自身排滿意圖的同時,也積極地投身反清革命,希冀能夠借助近代媒介的宣傳和文字的感染力去撼動原有的政治與社會秩序。這就是為什么南社社員每每將憑吊祭祀活動寄托思情的詩文不僅停留在內部傳閱、對和的范圍,而且將詩文訴諸于報紙的原因,見表1。因為這樣做不僅擴大了更加廣大的知識階層的認同范疇,也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輿論上的影響力。在這一點上,南社的行為完全是新興起的知識分子對于公共輿論空間的利用和爭取特征的表現。

表1 南社醞釀階段到成立之初 (1902-1909年)發表憑吊紀念文章報刊一覽表 (部分)[16]

(續表1)

通過報刊媒介 “一紙新聞十萬兵”[17]的強大宣傳效果,以言論為利器,南社內部成員的主體意愿得以在更為廣闊的公共領域普遍地呈現。他們借助于祭祀漢民族優秀人物的活動以宣示自己的態度,并且把這種祭祀當成一種向異族專政制度挑戰的方式,把拜謁古跡的儀式凝聚成文字,把團體性質的活動變成了一個可供群眾分享的文化行為,進一步地傳遞和交流,激發民眾情感,成為獲得其他社會力量支持的一種有效方法,充分地表現了當時南社成員強烈的反清情緒和革命熱情。這樣一來,祭祀憑吊活動的象征性行為及南社成員所建構的正義、正當革命形象便具有了更大的影響。那么,在近代西方文化的浸潤下,為何南社中的知識分子沒有完成徹底的轉型和改造呢?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就是南社成員的另一方面因素的影響結果。

近代中國一個突出的時代特征就是古今中外各種時空因素的多歧互滲[18]1。在思想文化、社會生活、政治主張等多個方面都是中西同在、新舊并存,可謂是一個多元共存的熔爐。盡管儒學作為一種維持政治秩序的意識形態在清末民初即開始瓦解,但作為一種學術思想仍有其源頭活水,并占據學界的主流位置[19]68。也就是說,近代讀書人基本上擺脫了 “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取向,但是他們卻在精神上與傳統士紳群體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承襲著士大夫 “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情懷[7]127。所以,盡管有新觀念的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南社已經真正成長為一個完全近代化的組織。因此,南社早期的成員并不真正明白和吸收近代西方的 “民主”和 “科學”的真諦,他們借憑吊祭祀明末抗清志士陵墓的手段所進行的 “反清”革命,并大力宣傳漢族祖先的光榮傳統,只是為了 “重睹漢官威儀”。這顯而易見地表明,當時的南社知識分子的革命理想是 “光復舊物”,并沒有完全擺脫中國傳統士大夫的舊有思想。因此,南社成員早期的革命宣傳——憑吊祭祀活動,并不是主要體現在理論的論述上,更多的是通過一些文化實踐行動以影響社會風潮[20]13。在對象選擇上,南社諸人追懷幾社、復社傳統,所以他們尤其看重宋明兩朝漢族先烈及名人的陵墓,因此前代先賢遺跡成為南社成員開展祭祀活動的主要載體。在時間選擇上,他們體現出強烈的漢族主權意識的主觀愿望,多是選擇烈士們的陰歷祭日,以此凸顯漢族文化的悠長深意,同時表達出對清朝滿族政權的不滿與對抗。他們繼承明末清初復社、幾社砥礪氣節的傳統,在特殊的時間和地點,利用特別的憑吊對象,表達的不僅僅是對英雄的崇敬與膜拜,更多的是把這種行為當做一種象征心靈和語言在同先烈英靈溝通的儀式和 “節氣”的提倡。1914年3月29日的第十次雅集,南社將宗旨由“品行文學兩優”修改為 “研究文學,提倡節氣”,以說明 “節氣”對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南社諸人在憑吊祭祀時體現出強烈的主觀意義,他們把宋明兩代的先烈遺民當做重要的祭拜對象,并在宋明節士遺民事跡的挖掘、寫作方面也不遺余力。如黃節的 《黃史》《宋遺儒略論》;馬敘倫的 《嘯天廬搜幽訪奇錄》;龐樹柏的 《龍禪室摭譚》;陳去病的 《煩惱絲》《五脂石》《明遺民錄》《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吳長興伯遺集》;柳亞子的 《鄭成功傳》《中國滅亡小史》等,這些都是南社成員在該方面書寫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國魂”的宣揚與流行是當時知識界的一個顯著特征。晚清的 “保存國粹”運動,其參與者 “大多是抱著種族革命的志愿的,同時又都是國粹保存者。南社社員極力表彰宋末、明末的遺民,借此鼓吹種族革命;他們也做過一番整理國故的工作,但他們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只是借學術來鼓吹種族革命并引起民族的愛國心。”[21]南社的骨干分子是在國粹派國學思想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并成為國粹派舉足輕重的一翼[22]219。因此,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南社人盲目地崇拜自己的祖先,拒絕國外文化的借鑒作用,不同意對老祖宗的東西作任何的變革,把自己的任務規定為保存 “國粹”、宣揚 “國魂”[12]53。南社成員在憑吊祭祀的行動與文字上著力,主要借用傳統漢族政權的文化,把 “華夷”與 “忠奸”意識強化,將漢民族的國魂、國粹等內涵毫無遮掩地彰顯。他們在活動中一味地強調對 “國魂”的宣傳和鼓動,其憑吊祭祀活動對漢族先賢的紀念,就是尋找 “國魂”的表征,表現出他們對中國傳統漢族文化的復歸和對滿清政權的排斥。這也難怪南社成員的憑吊祭祀活動由此蒙上了 “遺民行為”“國粹主義”的標簽。南社成員在 《國粹學報》上發表了大量的 “攘夷復漢”的文字,并提出 “國粹主義”的口號,主張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顯而易見,南社成員在中西文化混雜融合的狀態下,憑借傳統文化內涵與民眾易于理解、接受的行為方式,輯印前朝漢族烈士文集以表彰先賢,借國學談政治、借文字傳風潮,如此一來,近代西方的革命理念得到彰顯。然而,中國近代知識分子雖然接觸過西學,但是其 “接受”大多仍在傳統思想的框架內。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南社成員身上顯現出鮮明的雙重性質,其行為正是在轉型期內對新身份的一種不成熟探索和嘗試。這就使他們對傳統文化既摒棄又熱衷;對西方革命思想既宣揚又無法完全認同。因此,他們的祭祀憑吊活動雖被新的敘事方式逐漸地表現,但卻沒有真正地逃出傳統士人思想的桎梏,使之總是在中西文化的選擇中處于搖擺不定的范疇中,其雙重特質的形象由此顯現,由此說明近代知識分子的身份與角色轉型還沒有真正的完成。

四、尚未成熟的近代知識分子轉型

中國近代以 “變”著稱,可說是一個變動的時代[23]1。近代西方文化的啟蒙與中國傳統文明的碰撞產生的新環境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身份與角色轉型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是近代資本主義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民族傳統。無論是新生的社會群體,還是舊有的社會力量,其發展都不夠成熟且帶有畸形的特征,難以單獨組合成完整的社會階層,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產物[7]131。在這一時期中,南社既試圖摒棄傳統的社會,卻又沒有在萌芽狀態的新社會里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因而他們繼續秉承 “傳統中國的文人學士,融知識、道義與美于一體,視人格完成、文化創造和社會責任為一事”[24]141的行為風格,即通過憑吊儀式,追求節氣古風,有在復古的外衣中保藏革新的鋒芒,有著 “一舊風格含新意境”[25]的特點。

正因如此,南社憑吊祭祀的行為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即用傳統移民文化打擊清廷勢力,既有其當代的革命性,又包含著不可回避的 “復古”意義。這種 “邊緣化”特征,正是南社知識分子在 “腳踏東西文化兩船”狀況下轉型尚未成熟的具體表征,也是中國士林傳統和近代轉型知識分子精神遇合的必然結果。

南社中的知識分子并不是純粹的近代知識分子。他們作為具有傳統學術根底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僅主張從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精靈以增強排滿革命的宣傳魅力,而且強調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國政治的同時必須立足于復興中國的固有文化[26]8-9。他們并沒有真正地擺脫傳統 “士大夫”角色的曖昧性。一方面是一定的革命性、批判性、開創性,另一方面是封建性、復古性、保守性和妥協性;一方面要求“變”,另一方面又害怕 “變大”;一方面要求 “新”,另一方面又害怕 “過新”;一方面要求學習西方進步文化,批判封建主義,另一方面又倡導國學保存運動[12]54。簡言之,他們雖有民族主義意識,卻囿于種族問題;雖反映現實,卻囊括不了時局。這使許多南社成員的思想都有著極為嚴重的局限,即政治上的封建性、妥協性和文化上的復古性,從而造成了南社整體風貌的落后。楊天石曾指出,南社成員思想的主要成分還是傳統的中國封建階級的東西,只不過夾雜了一點西方資產階級的皮毛,在 “國粹”上刷了一點西方文化的油漆[12]41。因此,南社把反封建等同于反清朝政府,這使南社的憑吊祭祀行為局限在曾經的漢族反異族人物上。南社最終因未能融合、維系各方面的不同意見而導致解體就是最有力的證明。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南社雖然在入社上有一定的儀式,但它仍然是一個組織十分松懈、思想面貌則復雜而混亂、沒有明確的貫徹始終的綱領、始終未能提出具有近代意義的具體理論或體系的社團。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磨滅南社存在的歷史意義。因為,造成南社雙重性的真正原因是當時形同燃眉之急的救亡圖存的使命。只有把南社憑吊祭祀的活動與同盟會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反清口號和策略,與國粹派 “夷夏之辨”旗幟下要求民族獨立、自主、平等的近代意義的訴求結合起來看,才能彰顯出南社人自覺承擔反滿革命宣傳任務的歷史事實[27]319。憑吊祭祀活動的集體行為正是南社所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的角色與身份狀態,是為很好地成為聯絡和溝通其他社會角色的橋梁而進行的轉型嘗試。正是南社及其成員對反清革命的宣傳,成為了特定時代凝聚知識分子群體的一種粘合劑,為近代中華民族的初步覺醒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唯其如是,盡管文化層面的變動相對來說帶有隱而不顯的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變化的不存在。南社正是在這個時代 “變動”的代表,其成員自然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身上有新舊并存的特質,既是激烈的排滿革命派,又是熱衷于重新整理和研究傳統的學者;既有著民族傳統留給它的烙印,又有新時代賦予的使命。恰如梁任公評述自己的話:“保守性與進取性常交戰于胸中,隨情感而發,所執往往前后矛盾”[28]142。這同樣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 “半新不舊”的整體樣態。

以南社知識分子為管,窺當時歷史之豹,我們可知,對于身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讀書人來說,這正是一個充滿矛盾和緊張的時代。時代沖突性的特征在該時期的南社知識分子身上就顯露出新舊混合、中西并存的雙重特質。況且 “新”與 “舊”在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認知結構中本來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對于新人、舊人雜陳的南社,更是難以一概論之。他們就像剛剛解放纏足的中國女性一般,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卻又未能代表新時代轉型的完成。所以,我們只有將其納入社會整體變遷之中,并立足于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里,把南社所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的變化看做近代中國思想嬗變的縮影,“精英從此不再來自較為單一的社會階層,表達社會身份的新方式隨之出現。”[24]30這樣才不至于霧里看花,方能清晰地探究南社知識分子的內涵:南社本身新舊并存的特質,使他們經歷著從舊式讀書人向現代意義的知識分子的轉變,也注定了他們處在近代知識分子身份與角色轉型樞紐的位置,正在為改變他們的社會做著努力。

[1]章清.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3]寧調元.南社詩序[N].民吁報,1909-10-29.

[4]楊天石.南社的醞釀[J].鐘山風雨,2009(6).

[5]孫立新.南社蘇州詩人研究[D].蘇州大學,2009.

[6]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M].北京:三聯書店,1995.

[7]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8]章太炎.紀十二月二日本報紀元節慶祝大會事及演說辭[N].民報,1916-12-20.

[9]楊天石,王學莊.南社史長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10]張春田.重訪“近代”——南社研究及其反思[J].棗莊學院學報,2012(1).

[11]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2]楊天石,劉彥成.南社[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3]柳亞子.南社紀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4]周實.元盡庵遺集序[M].上海:國光印刷所,1912.

[15]章清.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J].近代史研究,2007(3).

[16],欒梅健.民間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楊天石,王學莊.南社史長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17]高旭.祝詩[N].民國日報,1912-08-08.

[18]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9]章清.近代中國留學生發言位置轉化的學術意義——兼析近代中國知識樣式的轉型[J].歷史研究,1996 (4).

[20]張春田.儀式與公共記憶的制造[J].棗莊學院學報,2014(3).

[21]胡適.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N].新月,1929-09-10.

[22]孫之梅.南社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3]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4]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5]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6]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7]陳春香.南社文人與日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8]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3.

[責任編輯:丹興]

K252.53

A

1674-3652(2016)04-0071-07

2015-12-23

賈丙淵,女,河南濟源人。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歡
活動
大型活動
“六小”活動
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動隨手拍”
演出活動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牛年到,節日活動可以這么“牛”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03-29 05:26:36
“拍手歌”活動
快樂語文(2020年30期)2021-01-14 01:05:38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活動掠影
活動掠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色噜噜综合网| 国产黄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国产啪在线91|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人人射|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538国产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97在线碰|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欧美a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最新地址|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伊人无码视屏|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98超碰在线观看|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第七页|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538国产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91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