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學家錢杭教授的再討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再議五服與宗族的關系問題
——與歷史學家錢杭教授的再討論

2016-08-18 08:51:14杜靖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杜靖

(青島大學 法學院,青島 266071)

□歷史研究

再議五服與宗族的關系問題
——與歷史學家錢杭教授的再討論

杜靖

(青島大學法學院,青島266071)

五服與宗族的關系問題是近年來中國宗族研究領域里的爭論熱點之一。或認為“五服以內為家族,五服以外稱宗族”;或堅持不能以 “‘五服’標準來確定家族、宗族范圍。”作者也是這股爭論中的一員。過去作者在山東費縣閔村的田野工作發現,五服不能向上發育為宗族,但最新的調查資料表明:山東滕州閔樓村的宗族的確是建立在五服基礎上的,并由五服發育而來。其思想植根于宋代 “歐蘇譜法”。因此,可以把五服作為一個參照標準來理解中國宗族。

五服;宗族;家族;歐蘇譜法

一、問題的提出

五服是古代中國的一套喪服制度,但也對應著一定的親屬人群。五服是特定親屬群體的文化表征,因而又在一定意義上指涉一群人。關于五服與宗族的關系問題,近年來引起了學界的一些爭鳴。

“五服以內為家族,五服以外稱宗族”是杜正勝、柳立言、常建華和筆者等所秉持的一種觀點。

杜正勝根據 《喪服傳》說:家庭的成員主要是父己子3代,最廣可以推到同出于祖父的人口,即人類學上的主干家庭、共祖家庭 (l i nealf am i l y),也包括父子兩代的核心家庭。大功以外至緦服共曾高之祖而不共財,算作家族;至于五服以外的同姓雖共遠祖,疏遠無服,只能稱為宗族[1]。

常建華說:“由于禮法對大功以內親屬的重視,因此宗族結構中,大功和是否出服的界限就更為突出。以上述界限劃分宗族結構為三圈 (案:指杜正勝的 “同心圓”理論),具有很大的合理性。”[2][3]

柳立言在研究宋代家族制度時接受了杜正勝的見解,具體表述為:“宗族”的范圍最大,包括五服之內和之外的共族親屬;“家族”是五服之內的共祖旁系親屬;“家庭”是五服之內關系最密切的共祖直系共財親屬。在柳立言看來,宗族包含家族、家族包含家庭,3者共同之處就是 “共祖”[4]。

2009年,余在 《五服姻親與宗族——來自山東閔村的親屬實踐報告》一文中提出了一種觀點,即在山東費縣閔村,那里的人把五服叫做家族,把超越于五服之上的更大規模的世系結構稱為宗族,而且閔姓的五服并不能向上發育為宗族,宗族是另外的文化機制造就的[5]。

針對上述觀點,錢杭從父系世系學原理出發進行了批評:

“基于喪服 ‘五服’標準來確定家族、宗族范圍的研究方法之 ‘很大的合理性’,仍似乎有待更加充分的論證。同樣道理,青島大學杜靖博士的看法也有商榷的余地。他一方面清楚地認定:‘五服群體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血緣繼嗣群體,它實際上結合了血緣與姻親兩種關系’,但同時又僅僅截取其中一點,以五服 ‘指稱一個親屬群體,這個群體的規模假如以己為中心。縱向上下各至四代的直系,橫向以自己等輩論包括三從以內的旁系結構,并逐代遞減’,明顯地忽略或偏離了 ‘五服’制度在中國宗族史、民俗史、政治史上非常復雜的綜合性象征意義。”[6][7]

其實,先前一些學者也持有跟我們類似的見解,只是錢杭未曾注意到。比如,胡先縉就注意到,喪服親屬圈比家庭 (f am i l y)大,比宗族 (t su l i neages)小;五服是宗族的下屬單位[8]。林耀華認為,五服可以向上擴展而生長成為房支 (甚至它就是房支的一種)[9],房支再擴展而后形成為宗族[10]。

不管杜正勝、柳立言和常建華等歷史學家依據怎樣的資料提出了他們自己的觀點,但就本人而言,我明確地闡明古典書面文獻中的 “五服”是一個既包含 “血緣”又包含 “姻親”兩種關系在內的結構。但是,對于經驗與實踐的重視是人類學學科的特點,因而作為一個人類學學者,我在田野調查時卻發現農民有兩種五服觀念:一種是跟古典文獻規定沒有差別的、既包含父系宗親也包含諸姻親在內的架子構;一種僅僅指單純的父系結構,他們又稱之為 “本家”。具體指:以己為中心,上至高祖,下至玄孫,旁及族兄弟,以及他們配偶的父系結構。在這個結構里,本族所生女子未嫁者還在這個 “五服”或 “本家”之內,一旦出嫁就被排除出去了,因為她們此時變成了該五服結構的親戚[11]。我就是從第二個層面來討論五服能不能發育成宗族問題的。

2012年,余在 《九族與鄉土》一書中專門辟了一節與錢杭進行討論,以申明自己的看法[12]。其實,2012年5月在山西大學舉行的中國第十四屆社會史年會上,余與錢杭再度發生爭論[13],吸引了包括常建華、梁洪生、秦燕、卞利等著名宗族專家或歷史學家在內的學者的旁觀或評議。

如今這一篇文章想繼續這個話題。理由是我在山東的另一個閔氏世系群那里,即滕州閔樓村發現了他們的宗族建立在五服基礎上且由五服結構發育而來,這一點很不同于費縣閔村,因為閔村的五服未能發育成大規模的宗族。

閔樓村在滕州城南25里,閔姓人口有1 900余人,他們自稱孔子弟子閔子騫的后裔,村內現存清末修建的先賢閔子廟1座。顯然,這是一個林耀華意義上的宗族鄉村[14][15]。當然,也合乎弗里德曼 (M auri ce Freedm an)的地域化世系群 (l ocall i neage)概念[16]。

二、閔樓村閔氏宗族的相關資料

滕州閔樓閔氏宗族歷史上共進行了5次修譜,分別是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咸豐五年 (1855年)、民國二十二年 (1933年)和1993年。

從歷次譜序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關于五服與宗族關系的認識,以及宗族制度的實踐問題。現把相關的資料呈現如下:

一修族譜 《族譜序》說:“考之古昔,國有史,郡有志,家有譜牒。蓋譜也者,所以明族之所自出者也。有族無譜,后將何稽?況或親而近,或遠而疏,而一身之內莫不有期功、緦麻、袒免、五服之屬焉。夫以始于一人之身而積至于族之疏遠,亦勢之所必至耳。但世降俗偷,人情薄險,族屬疏遠,遂相親,如途人不加喜戚于其心,動至詬詈戲謔,甚有骨肉相殘不可言者。嗚呼!同流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嘆,念茲厥初。此淵明之所以重為感愴也乎!無他!宗法壞而愛敬之教因之亡,皆由無譜以稽之也。假使有譜可稽,則將縱而觀之,知夫自吾身而達之,吾考、吾祖、吾曾祖、高祖以及始祖一脈也;橫而觀之,則知自吾身,與吾之兄弟、與吾同祖之兄弟、與吾同曾高始祖之兄弟一氣也。知其為一脈一氣而不外,于一本則敬愛之心不油然而興矣乎?知愛且敬,又忍相殘乎?此譜之不可以無作。固宗法之遺意,亦厚風俗之先務也。”①《滕州閔氏家譜》卷二,集文石印局,1994年,第1-2頁。

二修族譜 《重修族譜序》云:“蓋自五十九世我京祖敘譜而后,其間親疏各殊,盛衰不一,七世于茲,未及臚載先人名諱,況且由明而國朝改玉改步,鼎革一變,吾族伯叔兄弟等歿于兵燹者有之,散而之四方者有之,更有奉邑尊之命攜家守城、城陷之日,一門遭慘僅存幼子一人者,可勝悼哉?間嘗捧闔族譜不禁愴然久之。幸比年以來,子孫稍盛,支派繁衍。倘于修譜之舉遲之又久,以至再傳,而后燼余殘缺,聞見不存,后之子孫雖修之亦烏得而修之?茍后世讀書學禮,留心宗派,得之博聞強識,猶知祖某、宗某、支某、派某,孰有服、孰無服,遠近親疏不混所施。倘鄉愚無知,聞見失傳,將后之子孫止詳祖父而不獲詳高曾,甚至一本一派視若途人,同氣相殘,謾罵戲謔,無所不至。夫以一本一派視若途人,良由支派不清,以至分誼不明,此非子孫之咎,余等不肖之所致也。”①《滕州閔氏家譜》卷二,集文石印局,1994年,第3-4頁。

三修族譜 《重修族譜序》云:“自瑄族再敘而后今又百有年,雖留意宗派者不時于世系圖添注后人名諱,然而留意者固多不知,留意者亦復不少,以故族之人有知其祖父而不知其高曾者,有知其高曾而不知其高曾之兄弟幾人者,遠近不分,親疏或混。殿興懷及此,寤寐難安久矣。”②《滕州閔氏家譜》卷二,集文石印局,1994年,第5-6頁。

四修 《重修族譜序》云:“昔曾子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夫所謂孝者,非徒得親順親之謂也。上能承繼先人,于先人所立功業繼續而進行之,下可以垂訓后嗣,使后嗣于吾所繼續先人之功業又繼續而進行之。如是,則先人之功業綿綿延延,永遠勿替,斯為孝矣。吾閔氏族譜一敘于我京祖,再續于瑄祖,三續于殿祖,自殿祖以后歷四十余年曾欲修,因循未果。有余祖太太叔祖朝選公懼其久而難稽也,不辭勞瘁,費數月之經營,支分派別,手錄成冊,以預為四修底,計至今又近五十年矣。其間有愚魯之人不知其祖父名字,而并不知添注者,有聰明之人知其祖父名字矣,而未曾為學,目不識丁,欲添注而不能添注者;間有二三讀書之士,知其祖父名字矣,知添注矣,然亦只載本支,不及他人。彼詳此略,我缺爾全,殊非體例也。珠捧閱之際,見其若絕若續,若斷若連,不禁心惻者久之,以為今時若不繼續進行,遲至數十年之久,則愈遠而愈失其考,后嗣雖欲繼續而進行之,將無從得而繼續進行之矣!無從得而繼續進行,則我先人所立之功業墮矣。夫當吾身而使先人所立之功業墮,是我不能承繼先人也,謂之不孝。后嗣無從而得而繼續進行,是我又不能垂訓后嗣也,謂之不慈。不慈與不孝等,豈非大矣……至于辨親疏,別遠邇,上溯曾高于無窮,旁推兄弟于不盡,則我京祖言之詳矣,瑄祖言之詳矣,殿祖言之又詳矣,又何俟余贅述哉?”③《滕州閔氏家譜》卷二,集文石印局,1994年,第7-8頁。

五修 《重修族譜序》云:“……我京祖目睹子姓愈衍愈藩,支派越分越多,恐久而難稽也。爰縝密思考,不憚勞瘁,按續于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為后世子孫接續者奠定了規范基礎。是故瑄祖因之再續于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殿祖因之三續于咸豐五年 (1855年),鴻兄因之四續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迄今指計六十矣!第五次續修勢在必行,勿容再緩。若再緩,若再出爾反爾,因循未果,以致年湮代遠,子姓繁衍,星羅棋布,就難以溯源流、分支派于將來,更難以辨親疏遐邇于后世,甚至九族一本之名諱、五服一脈之期功,知之者固然有之,不知者在所難免。文 (案:主修人閔慶文)感懷及此,不禁太息者久之。”④《滕州閔氏家譜》卷二,集文石印局,1994年,第15-16頁。

從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第一次至第五次修譜有一些共性:

第一,續修族譜的作用在于收族。因為年代久遠了,人口規模自會繁衍擴大,加之其他各種原因也導致族人四散他處,致使源自同一祖先的后代視若路人,修譜能夠有助于族人凝聚和團結。

第二,修譜能滿足每個宗族成員追本溯源之情結,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或來自哪里,由此獲得一種結構性的歸屬感[17]。

第三,修譜有助于區別親等距離,即族人所講的 “辨親疏,別遠邇”。族人日常云,誰跟誰近,誰跟誰遠,族譜上一目了然。

第四,續修族譜成為每個世代宗族成員的一種自覺追求,是一種責任,并將其升華為 “孝道”。只有完成這一任務,才能 “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這種責任感對于族內讀書人或事業有成就者而言,更具有很強的認同。

但這里的目的不在于討論這些內容。余將重點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五服與宗族的關系。

三、討論與分析

上述抄錄的歷次修譜文字提供了一些關鍵的父系親屬稱謂或有關概念。見表1。

表1 父系親屬稱謂表

子、孫、祖、父、高、曾;有服、無服。二修譜祖父、高曾(高祖與曾祖),高曾之兄弟(高祖與曾祖之兄弟)。  三修譜親、祖父、高祖、曾祖、兄弟(上溯曾高于無窮,旁推兄弟于不盡)。  四修譜子、孫、九族、五服、期功  五修譜(續表1)

在這個表里我們可以看到,除遠祖 (高祖以上、始祖以下)、始祖 (一般是指始遷祖或開基祖)、袒免之屬 (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而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也[18])和無服之屬外,其他親屬全都落在五服范圍之內。可見,五服對于閔氏族人而言是一個多么重要的概念和制度①根據古代服制,族兄弟婦、再從侄婦、堂侄孫婦、曾侄孫婦、曾孫婦和玄孫婦等無服。但這些五服男性配偶在山東費縣閔村和滕州閔樓村也都計算在五服親屬之內。這跟古代服制略有不同。。

五修族譜序說: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京祖所修的第一份族譜 “為后世子孫接續者奠定了規范基礎”。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知道,在一修族譜時所創立的規制為后來歷次修譜所秉承,因而,這里試以一修族譜中所反映的五服與宗族的關系來分析閔氏族人的宗族觀念。

一修族譜說:“假使有譜可稽,則將縱而觀之,知夫自吾身而達之,吾考、吾祖、吾曾祖、高祖以及始祖一脈也;橫而觀之,則知自吾身,與吾之兄弟、與吾同祖之兄弟、與吾同曾高始祖之兄弟一氣也。”從這段話里我們看到,閔氏的宗族結構可以從 “己身”加以理解,縱的方向可達于 “吾祖、吾曾祖、高祖以及始祖一脈”,橫的方向可以 “知自吾身,與吾之兄弟、與吾同祖之兄弟、與吾同曾高始祖之兄弟一氣。”在此,五服九族是宗族構造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這里所謂的 “縱橫”實際上就是 “直系和旁系”的意思。在閔氏族人看來,宗族是沿著兩個方向發育而成的,一個是縱向的直系,一個是橫向的旁系。

之所以說 “五服九族是宗族構造的一個重要節點”,是從 “知夫自吾身而達之,吾考、吾祖、吾曾祖、高祖以及始祖一脈也”一句推出的。在這句話中,高祖以前,即從己身推到高祖是一口氣追溯的,但緊接著用了 “以及”一詞則將己身溯至始祖,這就將五服的結構一下子推到了宗族的地步。這里非常典型地體現出閔氏族人的宗族發育觀念和實踐。

四修譜序中的一句話更為簡練,即 “上溯曾高于無窮,旁推兄弟于不盡”,明顯地表白了遵循祖制的思想,也印證了五修譜序中的 “為后世子孫接續者奠定了規范基礎”一句話。所謂 “上溯曾高”就是從己身追溯至五服的邊緣——高祖那里,從而形成父系五服親屬構造,然而再縱身一躍就到了 “無窮”,便成了世代規模較大的宗族。“旁推兄弟”是說,從己身橫推到族兄弟,也是到達了五服邊緣,形成五服結構,緊接著再一躍,就可以往 “無盡”處推廣,于是構造出了規模大的宗族。

那么,上述所舉滕州閔樓村閔氏族譜中的那些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呢?我以為,它植根于宋代 “歐蘇譜法”,即歐陽修和蘇洵撰寫各自家譜的原則。

歐陽修有 “五世一提”世系書寫原則,即五代為一表。《歐陽文忠公集》卷71《譜圖序》說:“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上自高祖,下止玄孫,而別自為世。使別為世者,上承其祖為玄孫,下系其孫為高祖。凡世再別,而九族之親備。推而上下之,則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立,則見子孫之多少。夫惟多與久,其勢必分,此物之常理也。凡玄孫別而自為世者,各系其子孫,則上同出其祖,而下別其親疏。如此,則子孫雖多而不亂,世傳雖遠而無窮。此譜圖之法也。”

歐陽修的意圖很好地體現了各代不同輩分之間的親疏差別和相互承傳關系。歐陽修的主張是典型的小宗譜學原則或小宗譜法。蘇洵吸收了歐陽修的思想,具體而明確地主張小宗譜法。《嘉佑集》卷14《族譜后錄上篇》說:“《譜》之所記,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其說曰:此古之小宗也。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與始為大夫者,而后可以為大宗,其余則否。獨小宗之法,猶可施于天下。故為族譜,其法皆從小宗。”《嘉佑集》卷14《蘇氏族譜亭記》又說:“凡嫡子而后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

“歐蘇譜法”或譜學原則雖然是小宗制度的譜學原理,且有意識與大宗法相區分,但在客觀上卻與大宗法 “百世不遷”原則殊途同歸,其后世效仿該譜法原則之所修譜與大宗譜在世代規模追求上沒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即 “歐蘇譜法”的結果使族譜每頁雖只書寫 “五世”,但若干頁相連,則變成了 “百世不遷”譜。遵此譜法,便使其宗族成為大規模的宗族了。

從 “歐蘇譜法”的基本精神來看,編造大規模系譜宗族的目的在于解決五服制度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由于現實中五服作為一個實體性互助單位和禮儀單位[19],人們對于五服內的父系親屬相當熟悉。但出了這個邊界,彼此可能陌生到 “視若路人”。歐陽修和蘇洵修譜的目的就在于解決這個 “視若路人”的冷漠問題,因為大家本是同源同本。

將 “歐蘇譜法”和閔氏族譜比對,二者何其相似乃爾。山東滕州閔樓村的案例連同從前研究過的費縣閔村的案例,使余更有信心考察五服能不能向上發育為宗族的問題。將五服 (父系)作為一個基點或參考點,沿著縱橫方向,即直系和旁系的發育趨勢來研究中國宗族的生成,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學術思路。其價值就在于避開了學術界對于宗族的基本理解。過往以迄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宗族是系在某一個頂點上的父系 (f ocalancest or)構造[20]。也就是說,大家將祖先 (一般是指始祖或開基祖)作為宗族的參考點;宗族是從一個父系頂點向下或向后世發育出來的。這樣的思路,實際上是考慮了血緣性,即沿著生物學基因傳遞的方向所作出的判斷,而非文化的。又 “頂點”一說過分考慮了直系的價值,忽略了旁系對于中國宗族構造的意義。如果把五服九族作為中國父系漢人社會里的一個基本點,我們將會更全面地從直系與旁系雙重維度來理解中國宗族。另外,從五服去理解中國宗族,是從現實活著的個體感受角度所進行的一種理論進路,可以充分地評估宗族對于個體存在的意義。

[1]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M]//黃寬重,劉增貴.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5.

[2]常建華.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5.

[3]肖唐鏢,史天健.當前中國農村宗族與鄉村治理”學術討論會綜述[M]//肖唐鏢,史天健.當代中國農村宗族與鄉村治理——跨學科的研究與對話[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2.

[4]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的家族形態[J].[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0(81):1-48.

[5]杜靖.五服姻親與宗族——來自山東閔村的親屬實踐報告[M]//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85-501.

[6]錢杭.宗族的傳統建構與現代轉型·自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

[7]錢杭.宗族的世系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03-104.

[8]H u H si enchi n.TheCom m on DescentGroup i n Chi naand i t sFunct i ons[M].Vi ki ngFund Publ i cat i onsi n Ant hropologyNum ber10,New York,1948.

[9][15]林耀華.從人類學的觀點考察中國中國宗族鄉村[M]//林耀華,著;張海洋,王曄,整理.社會人類學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346-360.

[10][14]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00:73-74、1.

[11][12][19]杜靖.九族與鄉土——一個漢人世界里的噴泉社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05-131、451-458、175-295.

[13]張瑜,郭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J].歷史教學,2012(11):71-72

[16]M auri ce Freedm an.Chi nese Li neage and Soci et y:Fuki en and Kwangt ung[M].London SchoolofEconom i cs,M onographs on Soci alAnt hropol ogy,No.33,London:At hl one,1966:20-22.

[17]杜靖.四維歸屬感:重釋當代漢人宗族建設——兼與錢杭先生討論[J].探索與爭鳴,2015(4):38-43.

[18]瞿同祖.禮與服制[M]//瞿同祖.瞿同祖法學論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92-402.

[20]M auri ce Freedm an.Li neage Organi zat i on i n Sout hern Chi na[M].London:At hl one,1958:41-42.

[21]劉金梅,杜靖.兩塊“節孝碑”的沉默與復出[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4).

[責任編輯:丹涪]

C912.1

A

1674-3652(2016)04-0060-05

2016-03-25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世紀以來黃淮平原上的聯宗問題研究”(11BZS072)。

杜靖,男,山東臨沂人。文化人類學博士,古人類學博士后,《人類學研究》編委兼執行主編,青島大學法學院人類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人社會研究和中國人類學史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色老头综合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看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高清成人| 色婷婷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毛片视频网址|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三级成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欧美激情伊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AV熟女乱|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99久久性生片|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一级|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性| 蜜桃视频一区|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91导航|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www亚洲天堂| 日韩精品资源|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色悠久久综合| 午夜在线不卡| 久久综合久久鬼| 青青操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99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无码不卡网|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久久女人网|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