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瑤瑤 陳守強 王麗婷
?
網絡版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左瑤瑤1陳守強2△王麗婷1
1.山東中醫藥大學本碩連讀生2009級(山東 250001); 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山東 250001)
摘要:通過對網絡版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系統的描述和操作方法介紹,指出該系統由健康信息采集、中醫專家初診、中醫專家復診、統計分析、病史查詢、體質評估、健康風險評估等七大板塊構成,并且借助于網絡傳輸,形成覆蓋全國的“治未病”網絡管理平臺,有利于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傳播,值得進行推廣。
關鍵詞: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系統;計算機技術
“治未病”理論是中醫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最早見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蘊含著豐富的預防醫學思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 2009年發布《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快建立預防保健服務試點機構,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維護和促進人們的健康[2]。基于此,我們應用計算機技術,開發了單機版的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系統,但是單機版的系統無法聯網操作,使系統僅局限于小范圍使用,無法達到資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其臨床利用率。為此,我們又開發設計了網絡版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系統,克服單機版的上述弊端,實現了中醫預防保健的網上辦公管理。現報道如下。
1.1總體設計本系統是由關系型數據庫 Access設計完成的,輔之以VBA語言設計界面操作功能按鈕和菜單,并借助于網絡傳輸,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即可應用,可以實現中醫預防保健的網上辦公管理。
1.2界面設計在瀏覽器地址欄輸入izhongyi.sinaapp.com即可進入系統, 首頁介紹了治未病的相關內容,并對系統進行了簡單介紹(見圖1)。

圖1 系統首頁
1.3網絡設計本系統的網絡基本構架建設采用的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架構,這是目前國際流行的Web框架,具有通用、跨平臺、高性能、低價格的優勢。
1.4版塊設計本系統總體上共有健康信息采集、中醫專家初診、中醫專家復診、統計分析、病史查詢、體質評估、健康風險評估等七大板塊,這些板塊我們在新浪云平臺實現并部署,借助于云平臺,可以快速的搭建應用程序并享受提供的各種安全機制。
1.4.1中醫電子病歷設計健康信息采集、中醫專家初診、中醫專家復診、統計分析、病史查詢共同構成了中醫電子門診病歷。該板塊由關系型數據庫Access設計完成,輔之以VBA語言設計界面、操作功能按鈕和菜單。門診電子病歷在設計過程中,將病歷分解成數個數據表,其中以病歷主表貫穿全局,因病歷主表含有的患者姓名、中藥、成藥等字段信息需要描述,故又設中藥數據表、患者數據表和成藥數據表,因在看病過程中,醫生常用固定方來為患者配制方藥,另加固定方數據表。為方便醫師進行相關統計,又導入了SAS統計軟件,可以進行Varclus聚類分析、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主成分及主因子分析等多種統計方式(見圖2-3)。
1.4.2體質評估設計體質評估在設計時,主要有兩個數據表,個人信息表和體質評估表。個人信息表包括測試者的姓名、年齡、職業、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聯系方式等;體質評估表分別為每種體質設立 7~8 個代表性體征,個體感受分“沒有或根本不”、“很少或有一點”、“有時或有些”、“經常或相當”、“總是或非常”5個層次,并對應分值1~5 分,以此來增加體質辨識的準確度[3](見圖4)。系統所采用的體質分類方法是王琦教授提出的9分法[4],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

圖4 體質評估
1.4.3健康風險評估設計本版塊所用的評估根據Framingham危險評分,危險因素包括個人疾病史、年齡、性別、血脂、體重、疾病家族史、膳食、運動、居住環境等。評估結果有四層,分為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四種(見圖5)。系統會根據評估結果提出多種建議,幾乎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受檢者有更多的選擇。
本系統具有多種特點,(1)網絡傳輸:這也是系統最大的特點,本系統借助于網絡傳輸,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即可應用,適用范圍更加廣泛;因其借助于網絡,無論何人、何時輸入信息都可同步,實現了資源、信息的共享。(2)操作簡便:本系統操作簡單易學,患者及醫生,只需使用鼠標,點擊相應按鈕,即可完成多數操作。操作人員接受簡單培訓后即可掌握其操作方法,適用于社區基層及家庭使用。(3)功能全面:本系統具有風險評估、體質評估、電子病歷、統計分析等多種功能,能滿足各類使用者的不同需求。(4)界面美觀:系統界面美觀大方,圖文并茂,使人耳目一新。

圖5 風險評估
3.1健康信息采集本版塊用于患者初診時患者登記的個人信息,患者需要輸入拼音簡碼、姓名、性別、年齡、聯系方式、職業、家庭住址,其中拼音簡碼、姓名、性別為必填內容,其余不填不影響操作,但應盡量填寫完整。
3.2中醫專家初診中醫專家點擊該按鈕進入版塊,版塊中包含已輸入的患者信息,專家可點擊患者姓名進入“患者應診”界面,然后填寫病歷,包括問診、望聞切診、檢查結果、辨證分析、中醫診斷、西醫診斷、治法、醫囑、中藥明細、針劑明細和其它藥物明細。
3.3中醫專家復診患者點擊此按鈕進入復診界面,輸入姓名代碼,依次填寫病歷,記錄患者上次就醫后的情況,中醫專家可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時調整治療。通過初診、復診兩個板塊,患者足不出戶就可與中醫專家進行互動,充分體現了網絡版的優勢。
3.4統計分析點擊該按鈕進入統計分析界面,可根據系統提供的項目輸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除了常用的統計方式,系統還可以應用Apriori算法、改進的Apriori算法、BP神經網絡等多種挖掘方法進行數據挖掘,通過SAS統計及數據挖掘可以實現對名老中醫治療某種疾病的用藥規律、一位中醫師治療疾病的用藥規律的分析,便于名老中醫經驗的總結傳承。
3.5病史查詢此版塊用于患者以往的就診信息查詢,使醫生對患者的服藥情況及療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3.6體質評估患者在健康信息采集板塊中輸入信息后可點擊“體質評估”按鈕,也可在首頁點擊“體質評估”,然后輸入信息,進入體質評估版塊,回答完所有問題后點擊“下一步”,系統會將采集到的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得出患者的體質類型。
3.7健康風險評估本版塊用于評估某個患者在未來發生某種或某幾種疾病以及因某種疾病致死的可能性,但不能做出明確的診斷。患者需要輸入基本信息、體檢信息、吸煙、個人疾病史、疾病家族史、膳食、運動、睡眠、心理狀況、居住環境等十個方面的信息,點擊“生成評估結果”,最終得出結果,結果包括風險等級及相應的治療、保健建議。
總之,網絡版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系統功能強大,操作簡便,有利于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傳播,實現了中醫預防保健的網上辦公管理,值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藍毓營.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9):48-49.
[2]駱曉艷,王果,袁冬升,等.基于個性化醫學的中醫體質辨識與干預智能平臺[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3,10(34):15-19.
[3]陳守強,張建民,張夢賀.中醫體質評估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甘肅中醫,2011,21(6):2-23.
[4]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通訊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67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85-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莊慧魁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