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彬
[摘要]當前,我國初中生的人格狀況令人擔憂,暴力欺凌、極端行為事件屢見報端。人格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是德育之根本。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的主陣地,是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課程。對此,思想品德課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從明確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營造良好課堂氣氛、提升教師人格四個方面入手,對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健康人格 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175-02
近年來,初中生極端事件常見報端。例如,2015年6月,浙江慶元四名初中生暴力殘害一名小學生;2016年1月,濟南市一名初二女生因成績不理想被訓斥而跳樓自殺;2016年4月,亳州市中學生在教室群毆英語老師。這類欺凌幼小、毆打老師、自殘自殺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學生扭曲的心理和失落的人格,提醒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
一、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內涵
“人格”一詞源自西方,主要應用于心理學領域,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健康人格”是在人格研究中逐漸產生的新概念,與病態人格對立,指個體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獲得和諧的內部心理機制。具體到初中階段,初中生健康人格可以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良好的自我認知,人格健康的初中生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平衡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落差,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輕自賤,做到悅納自我、發展自我。二是與他人關系融洽,面對人際沖突時,不以對立、偏激的方式處理,懂得尊重與包容他人,積極與人合作。三是具有現實知覺,能夠客觀地看待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適應社會,而不根據自己的期望去看待事物,接受現實,保持心理平衡。
二、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一)深化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
健康人格并非與生俱來,受后天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教育在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集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學科,其任務在于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發展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素質為基礎的,對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幫助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縱觀思想品德課程,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國家和社會”為基本軸線,教學內容蘊涵著大量的健康人格教育內容,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更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從學生需要的角度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訓練、人格培養等方式,豐富思想品德課的健康人格教育體系。
(二)滿足初中生人格發展關鍵期的內在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早期經驗對人的一生有持續性的影響。當今“問題少年”越來越多,如一些初中生存在厭學、自卑、自私、抑郁、意志力薄弱、情緒不穩定、攻擊性行為心理和行為等問題,若不及時疏導與糾正這些問題,形成人格缺陷,成年后很難以健康人格參與社會活動。中學時代是學生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初中學生開始關注自我,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渴望獨立,成人感增強,但受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易產生認知偏差,不能客觀評價自我。加之升學壓力增大、課業負擔加重,易引發學生身體疲勞和精神緊張,使初中生人格容易產生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
三、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的教學策略
(一)明確教學理念以聚焦健康人格培養
1.堅持以學生為本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拼命去灌輸知識,學生為了得高分而拼命地裝知識的現象。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是從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出發的,而是以培養學生順從、聽話、循規蹈矩為目的。教育目中無人,只有考試的機器,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對此,思想品德課應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內在心向和自主意志,喚起學生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的內在自覺。最終,使學生朝著健康人格的方向發展,達到感情和理性、現實和理想的人格統一,形成健康的個性品質。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意識和意志的尊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學生作為知識學習的真正主體,是主動攝取、積極為之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部塑造的過程。教師并非知識的統治者,教師只是求知途中富有經驗的先行者,教師不應該命令、支配學生學習。并且,在人格上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傾聽學生的心聲,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體會到自身價值,養成自信、樂觀、負責任的健康人格特征。
(二)優化教學方法以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
1.關注方法的情境性
情景創設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情景創設的類別繁多,有問題情景、情感情景、生活情境等,其中情景創設的核心在于沖突性,因為個體人格的發展源自于對那些處于沖突中的價值選擇,在價值沖突中,發現自身思維方式的矛盾之處,由此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提升自我,完善人格。例如,在《做誠信的人》一課中,創設是否幫助好朋友考試作弊的矛盾情景,讓學生思考怎樣做才能既守住誠信又不影響友誼,這樣以沖突情境為刺激點,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品德的內化和人格的提升。
2.增強方法的體驗性
體驗是人生存的方式,體驗具有親歷性、直觀性、感染性等特點,在體驗活動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親身實踐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思想品德課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種體驗性活動,如角色扮演、社會實踐、小品表演等,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形成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道德品質,形成健康人格。例如在《主動溝通 健康成長》一課中,設置“今天我是教師”的角色體驗環節,讓學生體驗作為教師的辛勞,對老師多份理解和尊重。
3.注重方法的對話性
“對話互動”改變了“獨白式”“一言堂”的教學狀況,它鼓勵了學生敢說、會說、愛說,讓學生在對話互動中自由成長,促進初中生健康獨立人格的形成。對話教學包括師生、生生、生本和自我之間的對話,而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正是通過這些多重交織的對話,使學生作為參與對話的主體,不斷構建自我與外界的聯系,繼而塑造自身的健康人格。有效的對話是師生間心靈的感應,這就需要對話主體的關系與地位是平等的,同時要注意選取適當的對話話題,話題設計得科學、巧妙,能拓寬對話的廣度,延展對話的深度,這是實現健康人格培養的關鍵環節。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和認知沖突中選取話題,開展演講比賽、小組辯論等教學活動,增強健康人格教育的實效性。
(三)營造教學氛圍以培養初中生健康人格
1.建立平等、對話、交往的師生關系
思想品德課應該營造尊重、開放、關懷的課堂氣氛,緊張、封閉、沉悶的教學氛圍不利于初中生健康人格的成長,對此,我們需要創設建立平等、對話、交往的師生關系。平等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只是在學識和人生經驗方面領先于學生,教師不能將學生看成知識的容器,更不能以命令、支配的方式教育學生,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情感,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往,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對話意味著師生之間要進行雙向溝通,而不是教師個人的單項輸出,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觀點,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和真實想法,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心理發展水平出發,與學生互動交流,從而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交往意味著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往來,師生間不是冰冷的說教關系,更不是權威與服從的關系,交往使傳統的教師角色得以轉變,使師生之間多了情感的傳遞,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奠定基礎。
2.以合作學習促進學生間的互動交流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已經具有“小團體”意識,更愿意和同伴吐露心聲,同伴關系逐步對個體人格養成產生影響,良好的同學關系會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而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學生之間交往匱乏的問題,這也是現實教學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營造活潑、自主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間交流,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技能,塑造學生健康人格。這也是因為,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容易產生意見分歧,在解決分歧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合理的表達、討論、爭辯,學習理解、尊重他人,從而提升和完善自身人格。
(四)提升教師人格以引導初中生健康人格
1.深化教師心理學素養
教師不僅要育人,更要育己,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了健康人格,才能發揮人格示范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健康人格形成的必要條件,但由于社會對教師角色期望值很高、教師自我期望值過大、工作超負荷、人際關系不合等原因,導致部分教師產生了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焦慮、抑郁、多疑、自卑、情緒無常,不能順利地工作,甚至出現人格問題。因此,學校和教師自身有必要采取措施,緩解教師心理壓力。首先,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咨詢機構輔導教師調節自身心理問題,并且積極完善學校規章制度,為教師們提供一個自由、自主、寬松的工作環境。其次,教師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學習心理學知識,豐富健全自己的內心世界,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例如,學習心理學方面知識,掌握管理學生的技能;進行社交技能訓練,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
2.注重反思與自我修養
教師的人格修養不是天生的,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下形成的。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教師健康人格的完善在于喚醒自我意識,自主建構內心世界,形成自我認同感。反思有助于個體對自身行為和意識的自覺喚醒,通過自我反思,激發了教師的內在發展意識和動力,形成一種自我要求,促進人格的完善。因而,教師要保證自我反思的經常化、系統化。例如,進行自我剖析,分析自身的性格優點與缺點,或列出自己在教學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可以記錄教學關鍵事件,包括公開課的成功與失誤,學生之間的沖突,等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常若松.健康人格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