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卿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古詩詞是古典文學中的精品,是文質兼美的文學瑰寶。它對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豐厚其文化底蘊,陶冶其情操,培養其美好的品質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語文古詩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對古詩“語言生動凝練,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美和諧而膾炙人口”等特點的全面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體會出古詩要點和精髓,以至于使這些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在教師的講述中單調枯燥、味同嚼蠟,師生不能產生共鳴,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古詩詞作為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為人們所推崇,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于向學生進行古文化熏陶,豐厚他們的人文底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后的強行灌輸,不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淀,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那么,怎樣革新古詩文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呢?
一、走近作者,清晰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和時代背景。
首先引領學生搜集資料,特別關注“小序”和“注釋”透露的有效信息,了解清楚作者的創作風格。先看主體風格,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再看個體風格,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基本上是周定的,但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把握住了作者的創作風格,就把握住了作品總的情感基調和表達方式。
同時,筆者有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遭遇、思想主張、創作緣由等方面的內容,“知人論世”有助于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意蘊。比如學習杜甫的《春望》,筆者讓學生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再了解作者的經歷,以便理解詩歌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李煜的《相見歡》,讓學生弄清楚李煜的經歷,明白李煜作為詞人是何等的有才華,這樣就更能讀懂《相見歡》;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筆者讓學生了解當時官場的黑暗,了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潔,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但使愿無違”中“愿”的可貴。
二、不斷誦讀,積累知識。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誦讀教學的運用是對于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實踐。通過熟讀、積累,定量的古典詩詞使學生感受到詩詞的節奏感、和諧的音韻和音樂美,可以培養學生“出語驚人”的語言境界,體會到豐富的文化,形成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自覺、主動地學習繼承語言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從古詩詞自身的特點看,誦讀教學可以更全面地使學生了解詩詞的形象美、音樂美、意境美。在實踐與發展中,誦讀教學給教育者及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從應試的角度,同樣說明誦讀教學對于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誦讀教學在實踐與發展的同時,給教育者帶來新的挑戰。教育者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與前進,使教與學朝著日趨完善的方向發展。
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總體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語言風格。
朗讀,是學生認識文本、解讀文本的第一渠道。任何文學作品,都需要通過朗讀走進作品,朗讀是欣賞詩歌的一種傳統而又經典的方法,古語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時可以運用多種方式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在教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的時候,先范讀了一遍,再跟學生討論讀的節奏韻律、語氣語速、句讀重音等,然后讓學生分小組朗讀、點名朗讀、齊讀。通過反復朗讀,學生理解此詩既詠雪景又抒別情。表面看,直到“中軍置酒”句以下才寫送武判官歸京情事;而實際上,前半部分詠雪即與送別緊密攸關,它為雪中送別鋪設了一個更能充分表達人物性格的典型環境。席上酒肴紛呈,席旁弦管交奏,已足見送行人的殷勤;也何嘗不形象地表達出送行人郁結不開的惜別情意,朋友們依戀不舍地送劍輪臺城東門外,仍在彌天風雪中目送行者遠去。“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不見的何止是行者?送行人的心也早已隨之東去,為行者所去之處,正是他們夢魂縈繞的故土、家園啊。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馬蹄印跡?一縷縷離愁和鄉思,也漸漸地被吞沒在邊地的風雪中。這樣結束,詞盡而意不盡,余味綿綿。
四、注重激勵表揚,培養學生情感。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本詩情景進行吟誦,啟發學生用心領悟出詩文描繪出的月下的靜謐,用延長的拖音品味閑適、恬靜的氣氛。一開始可以有意識地讀得夸張一些,其中可以教師范讀,可以自由練讀,可以互讀互評,可以配樂營造氣氛,可以配圖加強直觀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樣。這一環節,應讓學生大膽地、興味盎然地吟讀。在多遍初讀之后,讓學生閉目冥想,并把所讀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然后演演詩人當時的神情舉止,說說詩中描繪的山川景物,談談腦中的特寫鏡頭,教師要珍視學生在初讀中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初步感知,走近詩人,走近詩境。在教學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學生背得快些,記誦得數量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一部分語感好的學生,讀得就好些,語感差一點的學生,讀得就不會那么好。對待讀得不理想的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并且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過程中培養情感。
五、引導學生解讀意象。
深入體會作品意境和作品主旨意象是作者心中之意和客觀之物的契合,作為一個必要的審美概念、解讀意象、體會意境,往往是閱讀詩詞的重要突破口。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辈蹲阶 鞍⑷铡?、“春風”、“花草”、“燕子”、“鴛鴦”、“融泥”、“暖沙”這些意象,深入體會,學生就自然領會詩人的歡愉情懷。
總之,要改變重知識傳授,輕審美教育的做法。古詩文教學中的美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情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最終達到“以美啟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以美悟真。古詩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會和體驗生命運動的特有模式,并逐漸把它轉化為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習慣。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遵循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學品位,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