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梅
摘 要: 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應當引領學生層層深入:抓住關鍵詞層層深入,抓住生成性資源層層深入,抓住拓展契機層層深入。通過語文教學,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睜開并擦亮語文之眼,才是語文教師的智慧和責任所在。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層層深入 生成性資源 拓展契機
聽過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公開課,收獲頗多。品讀課文,腦海中逐漸浮現出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著閱讀的樂趣。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游,會有新的感受。這樣一篇與書有關的沉甸甸的課文,該怎樣引領孩子們在課文中“走幾個”來回?該怎樣引領孩子們沉浸在文字和意境中,層層深入呢?
一、抓住關鍵詞層層深入
解讀《走遍天下書為侶》,不論哪個老師都繞不過這樣的問題:“讓你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只能帶一樣東西供自己娛樂,你會選擇什么呢?為什么?”從漫談引入,任思想游疆,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暢談自己的選擇,有助于拓展思維。對下面“走遍天下書侶”起到對比映襯的作用。但是,僅讓孩子們理解作者愛書還不夠,教師必須引領孩子們仔細品味關鍵句子,把關鍵字眼背后的情味、背景、溫度、情節脈絡和走向還原出來。
比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1.書到底有怎樣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它作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2.作者認為一本書可以常讀常新,不管讀多少遍,在這樣的讀書過程中總結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讀書方法對你有什么啟示?
3.我們平時總是更在意讀書數量,大部分書只是讀過一遍而已,泛泛涉獵,大都不求甚解。現在我們把以前讀過的書拿出來讀一讀,按照作者的讀書方法,看看有什么新的獨特體會,及時做好記錄,到本單元語文實踐活動時一起交流。
以上三個設計并非隨意設計,而是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問題,而且揪住不放,層層深入,由作者到學生——應該成為閱讀教學最重要的視點之一,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說的:“不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教師對言語的解讀都不應該是照本宣科,絕不能人云亦云。”①
二、抓住生成性資源層層深入
《走遍天下書為侶》中有這樣幾個地方學生開始很難理解:“是的,我愿意讀上一百遍,我愿意讀到能背誦的程度。”“你早已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
的確,這幾個句子意蘊十足,可延伸、可拓展、可想象,是孩子們思維力和想象力極好的訓練點。
上課時,我從讀書角度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提問學生:“讀一本書有讀5遍的同學把手舉起來?”結果讓我大吃一驚,25個學生曾經讀過一本書2遍以上,讀3遍的同學只有2個,而讀5遍的幾乎沒有。
我趁機引導其他學生說說自己讀書的過程,最后點撥:“為什么有的同學能看一本書好幾次呢?”有的說,因為他們看的是自己喜歡的書;有的說,因為讀好幾遍是爸爸媽媽強迫的;有的說,每讀一次會有新收獲……
至此,學生理解了,“真想不到你還懂這個!”是說我們再次讀那本書的時候,就會有新的發現;“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再次看那個角落的時候會有新的發現,有自己以前忽視但現在恍然大悟的感受。
三、抓住拓展契機層層深入
《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值得拓展的地方真是太多。比如,可以讓孩子們借此談談自己的讀書,他人的讀書,人和書的關系,人、世界和書的關系,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暢談人生,喚醒學生心靈共鳴。對于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孩子們的眼界洞開,心擴展,思維觸角延伸得更遠。“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的40分鐘生命得以增值”②。
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今天,你獨自駕舟來到一個神奇的小島,想領略島上奇特的風景,必須先通過島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宮殿,你準備好了嗎?
1.想象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書像什么”,書像“清茶、咖啡、春雨、隱形的翅膀……”
2.留音庫:請有感情地朗讀語文課本11頁《神奇的書》、《新閱讀》中的《以書為友》及自己最喜歡的書。
3.藏書殿: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格言、諺語等,設立一個“書籍佳話薈萃”小冊子。也可以課下閱讀一些謳歌書的詩歌或自己喜歡的一本書,并向同學介紹。
語文味從哪里來?從相關語境探究延伸中來,從“藕斷絲連”的文本聯系中來,從沿徑探源、披文入情中來。倘若沒有建立一種大語文觀,沒有體察到文本背后的“多重意蘊”,沒有發現語文在更廣意義上的精彩廣博,那么孩子們的視野就是逼仄的,視域就是狹小的。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不斷拓寬孩子們的眼界,睜開并擦亮語文之眼,才是語文教師的智慧和責任所在。
注釋:
①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
②竇桂梅.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人民大會堂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