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蓮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源于實踐,充分說明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也說明習慣培養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更是小學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小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會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為什么同在一個班級,由同一個老師教導,學生的學習效果迥然不同?天賦、天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決定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學生將終生受用,而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娃娃”抓起。
我所任教的學校地處山區,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都是由在家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從平時的交談中了解到:部分家長不識字,只認識少部分字。即使是父母在家帶的,也只是忙于生計,閑暇時三五個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對學生的教育只重分數不重習慣。每次家長會,每次與家長的交流,我都在給他們強調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可他們依然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就行,其他都不重要,因此,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就凸顯出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成了老師的職責。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做法。
一、培養學生的習慣意識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習慣意識。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意識還很淡薄,只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這就要求教師利用一切有利時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原來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個規矩”的意識。這樣學生在以后學習、生活中就會有所規劃,事半功倍。
同時,孩子的良好習慣意識越早培養越好。很多孩子喜歡邊做作業邊看電視、寫字時彎著背或不按筆順寫,寫字潦草……就是因為他們從小沒有良好的習慣意識,逐漸長大后,由于意識的形成,又改不過來,有的人還會伴隨一生。因此,在孩子一開始學習時,就要堅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意識。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預習習慣
提前預習是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做簡要了解,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老師一定要對學生的預習提出明確的要求,如圈出生字,在不認識的生字下做上符號,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在不理解的地方寫上“?”等。而我們班上的孩子認為,只有書寫的作業才算作業,老師布置的預習、復習作業很多孩子都不會完成,這讓課堂效果大大打折。布置預習時,可以考慮將這些轉化為書寫的作業或第二天上課時提問預習作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慢慢養成預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系到教學目標落實。而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發現很多孩子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不積極,課堂顯得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不佳。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強學生傾聽、思考習慣培養。有些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文具當做玩具,老師講解時,有的孩子在玩筆;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在玩直尺等一些現象是我們課堂中經常出現的,這說明他們根本沒有認真傾聽,就要對他們的坐姿提出明確要求,并監督學生按要求進行,讓學生慢慢改正玩東西的習慣。
教學中,我們還應該重視學生傾聽習慣培養,相信每一位老師都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認真聽同學的發言,可怎樣聽才是“認真聽”呢?學生是比較模糊的,這就要求老師提出一個可操作性的、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我主要從兩方面對學生的聽提出要求:一是要專心,老師在講、同學在發言的時候,要聽清老師或同學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可以判斷學生說得對不對,也可以想“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回答”。二是要耐心,發言人沒有說完時,不能隨便插嘴打斷別人的發言,必須等發言人說完后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里,老師平時要做好學生的榜樣,有時一位學生發言時吞吞吐吐,說很久還沒說到重點上,我們就開始著急,迫不及待地“幫助”學生表達,這給了學生一種很不好的示范,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老師可以打斷學生的發言,我們也可以。所以不管學生的表達是流暢還是吞吞吐吐,都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當然,為了讓學生更注意傾聽,在課堂上要想方設法提醒,慢慢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四、加強監督
行為習慣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細致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反復抓,反復強調,在這反復過程中,使學生由被迫遵守習慣變成自主習慣。
五、重視教師的示范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二行。”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教師不能只在口頭上提出一些要求,還要在行動上成為學生的楷模,給學生以很好的示范。如上課時,板書要整潔美觀、一絲不茍,留下圈點劃記的痕跡,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說明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習慣是一種能量的儲蓄,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比那種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人及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更大的潛在能量,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