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鄭丹
上市公司財務異常的會計監管問題分析
鄭州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鄭丹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監管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和我國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十分重要。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監管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了財務異常的判定及有效的財務異常會計監管措施,期望能夠規范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情況。
上市公司 財務異常 會計監管
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是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和完整,而財務信息又是信息披露的核心。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穩健發展,上市公司直接融資金額持續增長,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大幅增加。研究和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態勢和發展前景,是股票投資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當前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監管還存在一些問題,相關的企業負責人應當不斷強化業務學習,提高對會計準則的把握能力,切實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完善公司財務會計監管體系,為公司的持續規范發展保駕護航。本文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財務異常會計監管問題。
截至2016年4月30日,我國一共有2827家上市公司,并且這些公司按時披露了2015年的年度財務報告。為了對這些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規范情況、內部控制情況及執行會計準則情況進行分析,證監會會計部對其中的563家上市公司進行抽查,審閱了上市公司發布的2015年年度報告和內部控制報告,根據抽查結果形成了《2015年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從整體來看,抽查的上市公司能夠較好地執行相關會計信息披露準則、內部控制規范和企業會計準則,但是仍然有一些上市公司存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規范、會計確認與計量不正確的問題,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上市公司對外投資性質的認定與分類不正確,對信托計劃等結構化主體投資、委托受托經營等是否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判斷不合理;還有少數公司對企業合并及股權處置的會計處理不符合準則規定。
第二,對于一些新型銷售模式和特殊行業如網絡游戲、土地一級開發等,普遍存在收入確認時點不一致的情況,同時也存在突出的收入確認的會計政策披露不規范問題。部分對借殼上市的公司由于公司主營業務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是在收入確認政策披露時也沒有進行相應調整。
第三,職工薪酬準則執行存在問題,信息披露不符合準則要求。
第四,部分公司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確認不正確,本期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的調整過程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到位。
第五,金融負債的確認不充分,一些對應收賬款進行保理的公司,僅憑與金融機構簽訂的形式上無追索權的保理協議就提前終止確認應收賬款。
第六,部分公司對資產減值的計提不充分。
第七,一些上市公司對于股份支付準則的理解不透徹,并且執行過程中也沒有嚴格遵守標準,如果限制性股票負有回購義務,未在授予日就回購義務確認負債;一些上市公司的非控股股東如果將公司的股份授予職工,部分公司認為非控股股東不在企業集團的范疇之內,因此其擁有的股份處理不屬于集團內部股份支付處理。
第八,一些上市公司的內控控制及會計信息披露報告的格式不規范,不符合相關的編制要求,并且存在內部控制缺陷評價結論及認定標準的表述不準確,導致公司內部控制披露情況不充分,還有部分公司對內控審計意見的強調事項使用不恰當,意見類型不規范。
2.1 生產能力的判定
企業生產力是影響企業受益的關鍵性因素,財務操作通常會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并涉及到經營凈資產、固定資產、總資產幾個方面,其中經營凈資產=(資產總和-貨幣資金-短期投資)-(負債總和-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公司的經營凈資產反映了公司的經營風險和能力,如果凈資產值為負數,說明公司面臨經營困境,可以判斷為財務異常。
2.2 經常性銷售判定
經營性銷售指標的財務異常主要是指公司經營環節的財務指標出現異常,通過應收賬款指標表現出財務操縱異常,因此,在對企業的財務會計進行監管時,應該注重主營業務收入賬戶、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的賬戶異常檢查。同時,詳細分析會計科目和財務指標的兩者合并趨勢,對不完全反映的財務異常情況進行重點研究。
2.3 利潤指標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對企業的財務進行操縱時會篡改企業的利潤指標,如經營收入很大程度上被計入了其他業務利潤科目中。通過非常性業務指標也可以識別企業的財務異常情況,但是識別過程涉及到多個因素,相對比較復雜,如上市公司如果對企業的利潤指標進行操作需要不嚴格遵循信息披露制度,并且得到相關利益者的支持。
2.4 資產質量指標
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指標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虛擬資產,虛擬資產包括應收款項額待攤費用等。上市公司進行財務操縱時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增加了虛假資產。
3.1 合理界定上市公司的財務操縱
美國欺詐性財務報告委員會認為,財務操縱也就是財務欺詐,是指公司的管理層對公司經營過程中的一些財務會計數據或者是重大事實蓄意進行漏報或者是錯報,并且在財務報告、會計估計、財務審計等環節可能存在欺詐行為,從而導致相關投資者在錯誤信息的誤導下改變他們的決策判斷,受到公司管理層的操縱。但在國際證券監管實踐中,財務欺詐包括會計準則范圍內的人為操縱和會計準則范圍之外的報表粉飾利潤包裝、利潤操縱等人為操縱。因此,本文將盈余管理和財務欺詐統一定義為財務操縱,因為這兩者的行為均存在人為干預,均是蓄意行為。我國上市公司進行財務操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恰當地變更會計政策與估計、利用關聯交易與非經常性損益、違規確認收入與費用、構造虛假交易等手段篡改公司凈資產與凈利潤狀況。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違背了會計準則,則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一定會出現虛假信息,從而導致企業出現財務異常的現象。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管理層只是為了調整公司的財務業績,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之內選擇對公司有利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估計,則不會導致財務異常。財務操縱行為的直接表現就是財務異常,并且由財務操縱行為導致的財務異常都是相應指標單邊異常,變現為異常高或者異常低。通常情況下,只要上市公司進行財務操縱就會表現出財務異常,相關的監管部門只要深入現場進行調查就可獲得財務異常的相關證據,最終確定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會計監管中是否存在財務操縱行為,如果存在則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3.2 財務異常的會計信息監管
如果上市公司存在財務操縱的情況,需要外部證監會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監管,監管措施如下:(1)通過證監會加強監管。公司在上市申請過程中,公司出具的財務報告需要對報告數據的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查,及時發現財務數據異常情況,確定未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財務操縱行為。同時,如果證監會質疑公司財務操縱的證據,需要對公司采取深入調查,一旦掌握確實證據,加大對違規操作公司的處罰力度。(2)通過監管部門加強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在上市公司會計財務監管過程中,會計事務所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會計事務所通過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質量審計,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提出審計意見。(3)加強證券交易所監管。證券交易所監管部門一定要根據上市公司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方式的監管,定期審核和監控上市公司制定的財務報告,一旦發現疑問,對公司進行實地審查,避免財務操縱影響范圍的進一步擴大。此外,我國財政部和相關部門也要關注上市公司的會計財務問題,定期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抽查。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當前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不斷完善,這也對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需要緊跟國家政策的發展,改革和創新財務會計監管制度,不斷促進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1] 朱文娟,何靜.上市公司財務異常的會計監管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12(22).
[2] 盧濤.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行為識別及其監管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3] 劉燕.從財務造假到會計爭議——我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監管的新視域[J].證券法苑,2012(02).
F275
:A
:2096-0298(2016)12(c)-096-02
鄭丹(1983-),女,遼寧鐵嶺人,鄭州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財務管理、創業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