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韋向遠 張玨 侯治平 劉河偉
基于賽-教互動的電子商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①
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韋向遠 張玨 侯治平 劉河偉
本文在分析現階段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賽-教互動的電子商務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日常教學中引入競賽理念、開展校內電商競賽、推動學生參與國家級競賽、實行賽課互認制度等。經過兩年的實踐嘗試,基于賽-教互動的電子商務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綜合素質。
電子商務 賽-教互動 人才培養
電子商務專業集市場營銷、現代管理、物流管理、國際貿易、計算機、法律等多門學科于一體,旨在培養掌握計算機技術、能夠利用網絡開展商務活動、具有企業管理能力的創新型、應用型和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網頁設計與維護、網站內容編輯與網絡營銷、電子商務運營與管理或者電子商務教學等方面的工作。本文結合現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已有的經驗,基于賽-教互動的模式來討論電子商務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
1.1 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傳承式的教學,以老師單方面傳輸知識為主,通過給學生布置課堂作業的形式強化學習內容。目前,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雖然課程知識內容框架比較完善,但存在內容枯燥、理論性過強等問題,造成學生沒有興趣學習或者只知道理論不會運用。期末考試的教學考核方式,造成學生臨陣磨槍,死記硬背地將課程內容記住。許多同學通過該方法取得了課程高分,但實際并不會運用相關理論。考試結束,很多學生就不再學習相關課程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忘記了所學知識。同時,由于對商業情景比較陌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僅限于書本,學生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所以,傳統的以“知識傳授與考試評價”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其評價結果也存在較大偏差。
1.2 課程設置的問題導向性不足
大多數高校電子商務專業都會開設西方經濟學、市場營銷、管理學、物流管理以及計算機科學等相關課程,課程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理論原理,所學知識與目前學生的校園生活聯系較少,學生缺乏實踐應用或者實際操作,不能將知識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電子商務行業雖然興起不久,但目前廣泛受到社會關注,新的商業形式不斷涌現,但許多商業現象的理論提出都慢于現實,相關教材的更新更是趕不上理論的提出。在國家推動“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的大背景下,對電子商務的投資熱潮不斷,許多傳統企業采用傳統產業與網絡經濟結合的方式也已陸續步入電子商務行列,但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傳統偏重于理論的課程,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就需要建立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1.3 電子商務競賽多但學生參與不足
目前,有關電子商務的競賽種類多樣,根據競賽級別可分為校級、區級、國家級的各類競賽。根據競賽的學科不同,有數學競賽、市場營銷大賽、電子商務大賽等。盡管各類競賽很多,但學生參賽熱情不高,參賽的人數不多。甚至很多學生大學四年都沒有參與過一次競賽,也有學生僅參與過一次競賽。雖然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各類競賽活動中,但學生對于參賽的積極性仍不高,學生參賽的動力不足。
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競賽是第二課堂。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洞察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樹立自信心,開闊視野。校內競賽可以增強同學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及時彌補理論知識,實現溫故知新的效果。競賽的階段性、周期性與競爭性特征,使學生擁有短期奮斗目標,允許學生在多次參賽過程中不斷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科競賽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考驗其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中要加入學科競賽的相關內容,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賽—教互動模式指的是通過比賽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提升,競賽與教學聯系緊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1)通過豐富的競賽案例使課堂更加生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參賽打下基礎。(2)比賽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期間學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關專家進行直接的溝通與交流,參與相應的技能培訓等[1]。(3)參賽對象一般能力相當,相互之間共性較多,能夠公平競爭,方便擴散好的經驗與方法,激勵學生向優秀的同學學習。(4)通過競賽讓學生深入體驗解決問題的整體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參與一次競賽就像進行一次項目管理,使學生學會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協調好比賽與日常學習。
學習效應描述的是一個人重復地從事某項工作,每項工作所需要的時間會隨著參與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然后趨于穩定。通過對學習效應的數學化描述,形成學習曲線。學習曲線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學習階段;二是標準階段[2]。根據學習曲線效應法則,本文提出了基于賽—教互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首先通過參與比賽感知理論學習的重要性,然后通過課堂收獲相關知識,為參與比賽打好理論基礎,再通過參與比賽實際運用相關理論,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記憶。如果學生多次參與比賽,可以反復記憶、深化理論知識學習,形成比賽與教育的良性互動和循環促進,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與運用,使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強化學習,學會知識的應用。

圖1 賽-教互動模式圖
3.1 在日常教學中引入競賽理念
學校成立賽—教互動研究小組收集與電子商務專業有關的各類競賽,了解比賽內容,將各類比賽與相關課程匹配,嘗試將競賽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探索“教學奠基,競賽深挖”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表1是針對電子商務專業各類國家級競賽與相關課程教學、培養目標相結合的一種探索。

表1 學科競賽與課程教學匹配表
3.2 開展校內電子商務競賽,推動學生參加國家級競賽
由電子商務專業教師聯合學校學生會共同策劃有關電子商務的競賽,比如電子商務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該項活動,鼓勵學生從大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到競賽中,鼓勵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積極和其他專業學生合作,通過自由組隊的方式,可以實現跨專業、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彌補單個學生能力的不足,拓寬學生學習的寬度與深度。
由賽—教互動研究小組收集國家級競賽信息,指導競賽工作的開展,學生會具體落實校內比賽項目的跟蹤與歸檔,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實現將競賽項目由校內到國家的可持續和全過程控制,使每個項目都有可能走出學校。
3.3 實行賽課互認制度
在課堂中,選擇與所教課程密切相關的競賽或者將一些多學科綜合的競賽案例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豐富案例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課外,教師以導師的形式給予學生相關理論指導,輔導學生參與競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建立多元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實行賽課互認制度。在校內選拔過程中,嘗試部分競賽以課程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將比賽成績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校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由學校推薦至區級比賽。并且,在校外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可申請增加課程成績。全國電子商務運營競賽就采取賽課互認、賽證互認的方式獎勵獲獎者。
關于賽—教互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桂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的成效顯著。2015年,電子商務專業老師指導學生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廣西賽區金獎、國家級銅獎一項,廣西賽區銀獎、銅獎各一項,指導學生參加百度首屆全國高校搜索營銷大賽獲兩項優秀獎,指導學生以“電商與廣告傳媒設計工作室”獲區級獎項。這些獎項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履歷增添分量,更是他們能力的證明,能夠使他們掌握有用的知識,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并且形成的創新創業的優秀成果,可以在課堂中展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未來桂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的教育模式改革將深入實踐,加強各門學科與相關競賽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教師在課堂中加入競賽的相關內容,鼓勵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競賽,引入賽課互認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適應現代商業變化的創新型、應用型和復合型高級電商人才。
[1] 鐘誠,羅小鳳.拓展電子商務專業實踐創新能力探討[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
[2] 田云剛.論學習曲線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F724.6
:A
:2096-0298(2016)12(c)-182-02
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238);桂林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專業(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