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市委黨校 劉洋
政府與市場關系及其作用的邊界
山東泰安市委黨校 劉洋
在經濟活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及二者的作用邊界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經濟活動中政府與市場都可以進行資源的配置和調控,我們常說政府是“看不見的手”、市場是“看得見的手”,也就是指二者對經濟活力都有控制權。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不能將二者混淆,也不能割裂開來,要讓它們各司其職,互相補充,共同調控經濟。
政府與市場 關系 邊界 經濟發展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需要不斷地協調與配合。政府要尊重市場的規律,積極發揮政府作用,例如引導并超越市場,糾正市場中存在的缺陷等,還要平衡二者的關系。簡而言之,就是政府的職能是要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這樣可以保證政府既不會不管市場,也不會過度干預市場。
1.1 政府
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
政府對于客觀存在的公共事務,需要一并承擔。這些公共事務,僅靠個人或企業難以完成,比如說統一文字,城市建設,制定法規等。這些重大的,在整個經濟社會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公共事務,必須依靠,也只能依靠政府完成。
政府活動主要分為以下五類:一是制定法律制度,比如憲法的頒布;二是生產經營公共部門,如電力、學校、鐵路等;三是私人生產的作用,比如政府補貼和政府貸款;四是產品或服務的購買;五是收入再分配。
1.2 市場
市場機制,是一種將商品和勞務的買賣雙方以價格高低為交易的依據,雙方協商共同決定各種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格和交易數量的機制。二者的共同尺度是價格,一方自愿放棄物品所有權或付出勞務,來獲取收益;另一方則付出金錢,來獲取物品所有權或得到勞務。市場的均衡狀態,出現在供求相等的情況下,這個時候的價格也稱之為均衡價格。
換言之,市場其實是承認個人私欲和保護個人的產權制度。它不僅承認個人私欲,還為個人的產權提供了保護。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世紀時實行的是一種封建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的經濟活動大部分都通過政府、組織或貴族等控制。這種野蠻的制度隨著文明的發展逐漸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也在中世紀以后漸漸消失,轉變為了自由經濟制度。自由經濟制度的優點很明顯,沒有政府的過多干預市場的繁榮速度特別快,市場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消費,消費越大市場也就越繁榮。可是,由于消費的盲目擴大,自由經濟制度發展到最后會形成虛假的市場繁榮,也就是說市場的數據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也就導致了經濟泡沫。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昭告了自由經濟制度的衰退。與此同時,混合經濟制度開始悄無聲息地發展了起來,政府又開始逐漸介入經濟活動的調控,發揮經濟職能。然而,20世紀80年代時,政府的手卻又伸得過長,甚至直接干預到了具體的經濟活動,這影響了市場發揮作用,又削減了經濟的增長,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
在此背景下,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逐漸由計劃經濟體制紛紛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這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完全依靠政府調配供需,而后者則由市場去調配供需。經濟體制的轉型雖然帶來了短時間的經濟動蕩,但對國家以后的經濟增長作用不容小覷。
綜上所述,政府職能和市場職能都是有作用邊界的,一旦超出了這個邊界經濟活動就會出現問題。一般來說,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只能出現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即市場已經不能有效完成資源的配置了。
3.1 相互替代
相互替代,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第一種。也就是說,在經濟活動中,政府與市場所發揮的作用是可以替代的,此消彼長。如何規定要獲得一定產量,選擇發揮政府職能來獲取該產量時,則要放棄一定的市場機制;若選擇通過發揮市場的機制來獲取,則要犧牲一定的政府職能。在政府與市場關系處于相互替代的時候,存在一個均衡點,在這個均衡點上政府消耗的成本與市場消耗的費用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相等的。因此,該均衡點也被稱為二者的有效邊界。所以,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一直趨向該均衡點發展的。比如說,政府消耗的成本增加了,且增加的成本大于市場減少消耗的費用,那么我們就要加大市場的機制作用以達到均衡點。相反的,如果政府所增加的成本小于市場減少消耗的交易費用,那么則要加大政府的職能作用。簡而言之,就是通過比較政府職能的邊際成本和市場機制的邊際成本的大小,若前者大于后者,則擴大市場作用;若前者小于后者,則擴大政府作用。同理,政府也可以通過比較一項新政策出臺以后,節約的政府成本與增加的市場費用,來分析該政策是否應該實施。
3.2 相互補充
相互補充,是政府與市場的第二種關系。通常情況下,相互替代出現的情況較少,更普遍的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互補關系。在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市場作用占據著主導地位,決定著資源配置的方案,所以這種補充關系主要是政府職能對市場機制的補充。這種相互補充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市場機制加強時,政府職能不但不會衰弱,反而會有一定的增強,以便更好地補充市場機制。當政府職能對市場機制發揮補充作用時,主要表現在市場與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帶來的凈收益要高于市場單獨作用。換言之,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需要政府職能恰當的輔助。同樣的,當市場機制對政府職能發揮補充作用時,則表現在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下,帶來的凈收益要高于政府單獨作用。也就是說,政府職能的作用發揮需要市場機制適度的發揮作用。政府與市場相互補充的均衡點,發生在兩方共同作用帶來的凈收益等于發揮主要作用的那一方帶來的凈收益。比如說,政府職能對市場機制發揮補充作用時,當二者共同作用的凈收益大于市場機制單獨作用時,則繼續加大政府作用;小于市場機制單獨作用時,則要減少政府作用。市場機制對政府職能補充時,也是一樣的。
3.3 完全排斥
完全排斥,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第三種關系。這種情況下的政府與市場是有你沒我,政府可以完成的事,市場不能插手,或者說即使插手也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只能通過不斷地完善政府職能或發揮政府作用來達到目標,比如說國防產品的生產。同理,市場可以完成的事,政府即使插手也無濟于事,職能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比如說純私營產品的生產。在政府與市場關系處于完全排斥的情況下,政府職能所增加的成本,永遠大于市場節約的費用;或者市場機制所增加的費用,只會大于政府職能減少的成本。在政府與市場完全排斥時,如果強行干預會導致資源配置降低。完全排斥的均衡點,處于政府職能和市場機制的有效邊界。政府職能的均衡點,就是政府的邊際成本。若小于均衡點則加大政府成本,大于均衡點則降低政府成本,市場不進行干預。同理,市場機制的均衡點,就是市場的邊際成本。若小于均衡點,則加大市場費用,大于均衡點則降低市場費用,政府不進行干預。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制約。
3.4 共同失靈
共同失靈,是政府與市場的最后一種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政府職能還是市場機制,都無法發揮作用。出現共同失靈情況時,不論是政府單獨發揮作用,還是市場單獨發揮作用,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所消耗的成本都大于其費用。當市場失靈時,并不是所有的市場都失靈,還是會有有效市場存在的,同理,政府失靈時也會有有效政府存在。有效市場中市場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最快的速度實現信息的反饋和資源的最優配置。在有效市場出現時,則可以做到校正市場缺陷,但不能有多余行為。然而,僅靠有效政府來解決市場失靈是不夠的,而且很有可能會造成政府失靈。因為政府的效率和正確性不一定是最優的,并且政府對市場進行調控時往往影響企業以及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旦政府失靈,政府又會再次調節之前的錯誤,讓市場機制來發揮作用,這其實又容易造成市場失靈。也就是說,會形成一個從有效市場,到市場失靈,再到有效政府,政府失靈的循環。不過,從現實的角度分析,有效市場和有效政府不會存在,所以會有從市場作用,市場失靈,政府解決失靈,政府失靈,市場再次作用的循環。
本文主要根據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以及二者本身的特點規律展開討論,探討他們之間的問題。目前,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仍需要以市場機制來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引導,對于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提供相應規則,保護弱勢群體,除此之外,還需要解決市場需求、資本供給和企業活力這三大問題,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市場環境。
[1] 溫正胞.“無邊界”及其挑戰:全球化視域下政府、高等教育與市場的關系[J].比較教育研究,2010(02).
[2] 杜飛進.論政府與市場[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F014.3
:A
:2096-0298(2016)12(c)-154-02
劉洋(197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政府和市場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