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健強 邢文杰
補環境短板 建“兩美浙江”
鮑健強 邢文杰
從補短板入手,建設“兩美浙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補生態環境短板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核心是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從講規模轉向求效益、從看數量轉向重質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
浙江從“兩創”(創業富民、創新強省)到“兩富”(物質富裕、精神富有),再到“兩美”(美麗浙江、美好生活),體現了發展戰略、思路和重點的變化。仔細分析,一條主線沒有變——關注百姓民生、富民富裕、美好生活,而工作重點在與時俱進。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木桶理論”,認為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于盛水容量的多少,而決定木桶盛水容量多少的關鍵因素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區域稟賦、不同的經濟水平都存在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不同“短板”和瓶頸。從關注科技創新、創新驅動到關注精神富有、文化強省,浙江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找短板、補短板的過程。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的“五水共治”“四邊三化”,就是通過補環境短板建“兩美浙江”的探索與實踐。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和創新。如果說“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是找準穴位、精準發力、精細施策的話,“補短板”則給各級政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預留了巨大的空間。“補短板”的本質是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以問題為導向,找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差距,正視難點瓶頸、防范風險隱患;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出發點,傾聽和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找出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關鍵薄弱環節。從理論上講,遵循比較優勢原理可以“揚長避短”,但為什么不“避短”而要“補短”呢?顯然,社會民生問題不能避,生態環境問題不能避,歷史欠帳不能避,安全隱患不能避,人民群眾最不滿意、意見最大的地方不能避。問題避不過去,短板繞不過去,越拖越難解決,有時甚至會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依據資源的流動性和可獲取性,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短板可分為可置換和不可置換的短板。一類是可置換的短板,就是可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浙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物理空間有限,環境容量有限,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引進技術和人才,大力發展信息經濟,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大顯身手,以補上物理空間窄小的短板。我們可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彌補浙江資源匱乏的短板。另一類是不可置換的短板,我們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例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我們不可能把云南、貴州優質的空氣引過來彌補沿海地區城市霧霾的“短板”,只能自力更生補短板,奮發圖強破難題。“補生態環境短板”,就是要從經濟綠色轉型、產業低碳升級、資源循環利用、環境生態友好出發,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明確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內在統一性、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關系,補環境短板,破生態難題。
“環境容量”代表著區域環境系統對該區域發展規模及各類活動要素的最大容納閾值,它決定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到達的“最高水位”。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進程加速,浙江生態環境呈現出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污染問題,這些問題長期累積疊加,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容量)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粗放型發展方式不但使浙江資源、能源不堪重負,而且還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區域性、布局性、結構性環境風險突顯,壓縮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木桶容量”。補生態短板,增“環境容量”,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科學布局發展空間,合理規劃環境保護。以主體功能區劃為依據,對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以自然環境要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系統特征以及人類活動形式的空間差異為依據,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四類地域空間單元,構建區域綠色生態屏障,保護浙江八大河流水系。
二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改造傳統產業。空氣和水環境的污染,看似天上和水中的問題,實則是陸上和岸上的問題,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問題,補生態環境短板要標本兼治,既要改造或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也要重拳出擊,鐵腕治理大氣霧霾,開展河道整治工作,實現污染物的總量控制,擴充經濟社會發展的容量空間。
三是為補生態環境短板提供制度保障。通過產業準入標準和負面清單,用制度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使浙江的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容量)能夠實現“代際公平”。
2014年5月23日浙江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通過的《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發展生態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核心任務,把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著力點,把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基本要求,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針對問題、找出短板、找準穴位、突出重點、精準發力是政府工作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兩美浙江”建設,順應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回應了群眾對“天藍、水清、山綠、地凈”的殷切期盼。因此,從補短板入手,建設“兩美浙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抓“五水共治”讓水更清。“尋找可游泳的河”一句話把浙江水環境的短板揭示得淋漓盡致。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整治垃圾河、黑河、臭河成為“五水共治”的重中之重。因此,浙江應該大力改造和淘汰化工、印染、造紙、制革等污染行業,城鎮截污納管、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養殖業的集聚化和污物排放無害化處理,以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都是補水環境污染短板的重要任務。
抓霧霾治理讓天更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表示,我們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它不僅是環境問題,而且已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足以說明“城市霧霾”是一塊不能回避的“短板”。浙江應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改氣”機動車污染防治,推廣新能源汽車,實施工業脫硫脫硝減排工程,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開展城市霧霾的聯防聯控,都是補大氣質量短板的重要舉措。

圖/金川
抓“四邊三化”讓景更美。在物質生活不斷富裕的浙江,老百姓對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和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這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在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開展潔化、綠化、美化行動,順應了民意,也是“詩畫江南,美麗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更是補上一些地方“臟亂差”環境短板的具體方法。
抓土壤凈化讓地更凈。多年來,我們對土壤污染這塊短板并沒有充分重視,國外一直關注工業化過程帶來土壤污染地塊的修復工作。土壤凈化和修復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路徑,以防止對生態系統和生物鏈帶來損害。因此,要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和土壤修復工程,建立危險廢棄物產生、貯存、轉運及處置的監管體系。開展重點區域土壤環境調查,建立全省土壤信息數據庫,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建立土壤保護制度,補上易被忽視的“凈化土壤”這塊短板。
補生態環境短板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核心是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從講規模轉向求效益、從看數量轉向重質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強調GDP到關注生態環境、生活品質、生命質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路,建成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只有這樣,“美好生活”才有獲得感,“美麗浙江”才有觸摸感。
為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博導,杭州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