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奉賢擁有的大小博物館共有55家,而在不久的將來,博物館將成為奉賢的一張文化名片,數目也將擴充至整整100家。
始建于60年代,文革時期停辦,1994年5月20日重建。館藏文物有陶瓷、書畫、造像、青銅等類共計2800余件,另有江南土布服飾的專題收藏,富有民間特色。
位于奉賢海灣園,總建筑面積達1536平方米,是一個反映40多年前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的綜合性大型展館,于2014年8月10日正式掛牌。展覽以真人真事為主,都來源于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資料。
載上海農墾在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成就和上海農工商集團的現狀。
位于奉賢永福園,是上海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歷史的專題紀念館。占地500平方米,由軍史館、英雄館、專題館、影視廳、展示廳三館兩廳組成。展出歷史文物200多件,輔以影視設備等現代化陳列設施,生動展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
位于五四農場,占地4300平方米,共有三個分館:第一分館是“圍墾歲月”,主要記載圍墾圍海造田、建場開荒的歷史;館內用大量的歷史照片、實物和藝術場景,再現了從1954年到2001年,上海歷次圍墾共計增加82萬畝土地的壯舉,謳歌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第二分館是“青春年華”,主要記載上海國營農場安置知識青年的歷史。第三分館是 “新的篇章”,主要記載上海農墾在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成就和上海農工商集團的現狀。
“先有陶宅鎮,后有青村鎮”,是當地人們的盛傳。500多年前,陶宅鎮集經濟、文化、商埠、軍事為一體,聞名遐邇、是全國聞名的古鎮。“陶宅八景”源遠流長,有的文物被國家檔案館收藏。陳列室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陶宅的歷史文化,是一部很好的青少年鄉土歷史知識書。
奉賢滾燈已有12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風格與橋鄉獨具韻致的漢族民風民俗相宜,既別于吳風之儀,又異于越風之態。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奉賢滾燈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寶”,被稱為“中華一絕”。
奉賢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結合了莊行的節慶元素、農耕元素、民俗元素,以鄉村風情為主題,打造了以土布元素為主,集農耕文化器具展示、農副產品銷售制作為一體,具觀賞、互動、體驗、購物功能的科普教育場地。
神仙酒城是奉賢首個工業旅游景點,以“領略酒文化、增長酒知識、品嘗神仙酒、當回活神仙”為主題,吸引廣大游客。神仙酒城共分六大景區,依次為神仙橋景區、中國神仙酒文化展示館、神仙井景區、神仙酒生產區、神仙文化長廊和神仙休閑區。其中,中國神仙酒文化展示館以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手法,向游客展示了酒與名詩、酒與名畫、酒與名人、酒與科學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目前奉賢共有2項國家級、13項市級、15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挖掘一批潛在的優秀民間文化,列入區級非遺項目。展示廳集中展示了滾燈、鄉土紙藝、木雕、神仙酒釀酒工藝等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的風韻。
純園家具館共展出仿明清古典家具120件。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家具制造的鼎盛時期,明代家具追求神態韻律,以造型古樸典雅為特色,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尺度適宜;清代家具卻注重體量,提倡繁紋重飾,崇尚雕刻和鑲嵌,從而以富麗、豪華獨樹一幟。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雖然在風格上迥然不同,而藝術成就同樣為世人所矚目,故長期以來,深受人們的贊許和青睞。
昆侖石屋的觀賞石,涵蓋了我國收藏大家劉建軍先生的長期積累。展示面積約3000平方米,珍藏了我國目前主流石種的眾多頂級藏石,是我國目前頂級賞石文化殿堂之一。藏石以大中型為主,有大到15噸之巨的廣西大化(迎賓)石,也有輕則幾十公斤重的標準石、大化石、彩陶石、來賓石、卷紋石等。具象、景觀、抽象各類題材皆備。
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辟有盆景展示區、古盆陳列區等。園內展示的盆景主要以五針松、大阪松、黑松、錦松等松柏類為主,還有榔榆、雀梅、三角楓、小葉女貞等雜木類樹種。造型以自然式為主,采用綁扎與修剪相結合,繼承海派盆景藝術精髓,不斷創新與提高,達到“雖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藝術境界。
邵根才收藏有從1929年至2001年的奉賢各類史料票證達14850件。他將票證整理匯編成《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奉賢票證》《奉賢教育》《奉賢婚慶文化》《奉賢生活票證》等68部民生檔案,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衛生、體育等多個領域。
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中展出的是陳國楨的部分藏品。陳國楨的藏品中稱得上珍品、極品、孤品的不少,從商朝一直到南宋,上下三千多年,跨越奴隸和封建兩個社會,縱括文物考古界研究的最重要時代。出于對青瓷的熱愛,陳國楨在二十多年里堅持“藏而不賣”,將全部資產投入到了收藏、研究、保護中。他停辦企業,賣掉別墅,笑言自己是最富的“窮人”。
共展出許四海的紫砂壺作品250件。許四海字紫云,是一位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紫砂陶藝大家,也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鑒藏家。他將壺藝與書、畫、篆刻等藝術糅合在一起,創作的“海春壺”“睡翁壺”“嘯天壺”和“云海壺”等堪稱一絕。
坐落于海灣旅游區龍騰閣西側,2005年當選為“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館內珍藏著千余款京劇服飾,足夠裝備幾個劇團。蟒袍、裙襖、斗篷、開氅、云肩、大靠、官服、龍套衣……花團錦簇、雍容華貴,其中不乏梅派的典雅、荀派的活潑、程派的清越、尚派的婉轉。更有梅蘭芳、荀慧生大師們當年穿過的戲服,彌足珍貴。創辦人包畹蓉先生是上海著名收藏家,自幼酷愛京劇,15歲那年就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從藝。
家喻戶曉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猴戲表演藝術家章金萊(藝名六小齡童)先生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館,位于海灣旅游區。陳列著趙樸初、季羨林、沙孟海、沈鵬、姚雪垠、范曾等名家題贈給六小齡童的牌匾和字畫,還有幾代國家領導人會見章氏家族和六小齡童的照片。
吉林藝術學院教授王建國的油畫藝術館,展出了其最具代表性的58幅油畫作品及文獻資料百余件,充分展示了王建國油畫作品的藝術魅力及油畫藝術創作歷程。其油畫創作根植于寫生,對生活的領悟升華為激情、自由酣暢的表達,畫面大氣厚重、色彩鮮明不羈,執著于學術追求,以極富當代性和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描繪著城市風景和心靈風景,承載著時代的人文關懷和藝術精神。當東北的豪放硬朗邂逅南方的溫婉細膩,人們有理由期待南北文化差異碰撞出璀璨的藝術火花。
湯兆基先生是上海著名書畫家和工藝美術大師。他出生書香門第,自幼酷愛藝術,師承白蕉、錢君匋、申石伽等名師,擅長書、畫、篆刻,尤善畫牡丹,被譽為“藝兼三絕湯牡丹”。他幾十年如一日寫書作畫,編雜志,創作工藝美術作品,多次舉辦書畫印展覽,并赴日本、新加坡、美國舉辦書畫展和講學,可謂碩果累累。美術館占地近2000平方米,四大展廳風格各異,既有丹青書法、金石木雕,也有瓷器紫砂,當你漫步、駐足其中時,一定會被那一件件或繪或刻、或雕或描的牡丹藝術精品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