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紅
厭學數學是指學生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在數學學習中的具體表現,即數學學習上出現的學生有較明顯的厭惡和煩惱的現象。厭學數學主要表現為在數學課堂學習上不能專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煩意亂、坐不住、無耐心,尤其是對計算、幾何解題有厭煩心理,作業拖拉,難以按時完成,字跡潦草,經常出錯,學習效率低,易健忘,成績差。
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漫長又復雜的過程。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成績,不僅需要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也需要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獲取學習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
教師對“厭學”的偏見是形成學生厭學的重要素因之一:數學習題太難,不會做;考試題太難,不能享受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數學教材內容障礙,不利于學生的自學;老師留的作業比較多,課下做不完;數學課外資料多,而很多數學課外資料常常把一些難題、偏題和一些競賽試題加進去,更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成為影響學生數學厭學的直接原因。
學生厭學數學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解決初中生厭學數學問題必須依靠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綜合治理。
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首先要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要能允許學生“出格”、突破常規,雖然“出格”并非意味著創新,但要創新,首先必須“出格”、突破常規。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發揚教學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尊重并聆聽學生提出的“古怪”、別出心裁的問題。其次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中學生學習數學,讓他們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中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自身的整體發展都有很大幫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質疑是學生創新的一種表現,說明他有認真去思考、聯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尋找新事物與現存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它能夠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打破知識的限制,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
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結合課本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進取和求知欲。還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行為過程中實現的,一定的學習行為,重復多次就會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只要學生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變被動為主動。
加強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教學反思是發展和提高初中數學教師能力素質的重要手段,它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合作與增強動力的有力工具。加強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是新課改形勢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途徑。數學老師可通過記數學教學日記、說課、聽課與評課、征求學生意見、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等途徑,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改進教學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創設合適的數學情境,給出學生從事活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數學質疑,開展數學活動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在數學實踐中發現數學、理解數學、創造數學是我們目前數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
總之,在理解了當代初中代學生生活、思維方式與特點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克服厭學數學問題,更充分地實現學生個體的自我與社會價值,還可能有利于實現學生個體全面而和諧的發展。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助于提高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