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只有把學生作為主體,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在學校教育中充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才能夠保證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以人為本理念不僅在企業中得以廣泛運用,而且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同樣適用。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已經充分遵守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無法真正發揮這一理念的優勢。本文對當前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以人為本 高等教育管理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20-01
1.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是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各高校普遍對傳統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在管理中充分遵守以人為本的理念。然而,高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以人為本理念有事的發揮,因此,對當前以人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進行探析具有非?,F實的意義。
2.當前以人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管理在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實中,實踐研究要比理論研究更加落后,而且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制約,高等教育管理實踐還無法滿足當前以人為本的要求[1]。
2.1高校落后的管理體制嚴重制約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發展
在我國的高校管理中,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較為嚴重,普遍存在著責權利高度集中的現象,在干部制度中過于重視資歷及學歷,這些都不利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學化發展。在高校的管理中集權形式過重使得管理層把管理理解為監控,對高校師生的管理趨于命令,這是嚴重的官本位意識的體現,與當前高等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的要求相悖。
2.2盲目急用,沒有意識到本校自身的特點
一直以來,高校作為理性組織而存在于人們的思維意識中,管理者往往忽視了對師生的情感需求以及個性發展的需求,在管理中過多地注重學校規范的行使,以強調學校的權威性;在管理手段中,往往以命令的形式進行,嚴重制約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一般要求教師遵守學校的標準來進行,無法發揮教師的個性教學;在管理內容中,復雜而繁瑣,教育管理理論眾多,廣大高校如果不能認清自身特點有所取舍,就無法創造出科學的管理環境,那么以人為本理念的發揮也只能是空話。
3.對以人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建議
3.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管理的對象除了學生,還包括高校教師,在制定教學理念時,要充分尊重廣大師生的個性發展。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在課程及專業選擇中,高校管理方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己的選擇,在組織教學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和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為目標。在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發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其個性化發展;此外,還要滿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理念的創新發展中,要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管理者要充分參考他們的意見,加強教師的責任感,增強他們的歸屬感,使他們能夠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認識到自身對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3.2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作為對教師和學生工作的認定,在管理中具有監督與調節作用。通過教師的角度可以發現,以往的教學評價體系往往注重對教學技能的評判,而基本沒有把教師的個性發展、人格特征等納入評價體系。其實,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2]。因此,有必要在評價體系中增加對教師人格的評價以及適當的獎懲機制,從而使廣大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更具熱情;從學生角度可以發現,以往評價中只是單純對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評價,而學生的自身素質等特征都無法體現,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制定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時,應該增加對學生素質的評價,使評價標準更具彈性化。
3.3營造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文化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學校文化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而且其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加凸顯。在此,學校文化包括物質、精神及制度三方面的因素,是學校自身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精神,是其辦學理念的良好反應,也是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方面。因此,高校應該意識到教育文化的重要性,通過改變校園環境,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使學校的凝聚力增強。
4.結語
以人為本是當前高等教育管理必須遵守的理念,體現了時代發展對高校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管理、評價以及教育文化中做到以人為本,不僅能夠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能夠提升高校的競爭力,為高校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若冰.探析“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大觀周刊,2013,(8):135-135.
[2]金沙.我國大學人本管理探析及模式建構[D].大連理工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程潔(1986-),女,漢族,四川通江人,碩士,重慶工商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