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宗
【摘要】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教學應返璞歸真,摒棄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之下潛心閱讀,體察悟情,以讀悟法,適切練筆,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閱讀實踐 個性化 感悟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73-02
當前,語文教學掀起一股“語用熱”,教師們雖然關注語言形式和語文現象,探尋作者的言語奧秘,但往往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僅僅止于掌握語言概念,忽視體味表達效果,忽視借鑒表達內容,以成年人或有一定閱讀水平的人的閱讀思路開展閱讀教學,違背了小學生學習語文規律。因此,語文教學應返璞歸真,摒棄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之下潛心閱讀,體察悟情,以讀悟法,適切練筆,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一、興趣誘導,樹立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里總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尋者。”在兒童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然而,長期以來,兒童的這種需求一直被忽視、壓抑:他們被看成被動接受的容器,教師的講代替了他們的“發現”,“問答式”貫穿語文課始終。久而久之,他們懶于思索,喪失學習欲望,缺乏參與熱情,思維滯后,自己不會理解把握文章,更不會“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語文教師當務之急是以有聲有色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逐步引領學生走入語文王國。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師生平等地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激活學生思維,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說,為凸現學生的個性鋪設一塊綠地。
二、扣讀導悟,以讀促悟
閱讀的意義應不僅僅是理解、接受作者的所記所感,更重要的是受其中某些細節的啟發、觸發、激發,進入理性思考,形成對文章獨到、真實的見解,而這并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最根本的途徑是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閱讀,“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何以“悟”?讓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為主,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在讀中生疑、讀中品味、讀中生情,正如“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但是,“讀”并不等于學生的“獨角戲”,學生在“讀”中悟的程度離不開教師精心的“導”,教師適當而有效的指導可以催生并深化感悟。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這一心理規律,教師的“導”應減少理性分析,注意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描述,引導學生調動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移情體驗等方法激活經驗,讓學生在教師得法的“導”中經歷從“迷茫”到“開朗”再到“頓悟”的過程。在初讀課文階段,要讓學生對課文有個“全景式”的感知:如寫景的文章要大體知道所描寫的是什么景,其主要特點是什么;寫人的文章,要大體知道是寫什么樣的人;寫事的文章,要大體了解事情的經過;說理的文章,要大體知道表達怎樣的觀點,從幾個方面論述;說明文,要大體知道作者介紹了什么,從哪幾個方面寫。而要讓學生對文章有全面把握和整體認識,教師就要舍得發時間讓學生靜下來,充分閱讀,在反復充分地接觸文本,明白文本所表達的意思。同時,要求學生結合初讀時的體驗、感悟,明確進一步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交流文章最吸引自己的是哪里,要學好這篇文章應解決哪幾個問題,并選擇或自擬學習方案。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扣讀導悟,以讀促悟,“披文入情”,進一步激其思,動其情,明白文章所寄的情感、所用的寫法及其表達效果。如教學《林海》一課,在學生整體感知了林海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描繪林海壯麗風光的優美句段,扣住“親切、舒服”這一貫通全文的情感主線,帶著這幾個問題:(1)林海的什么使我感到親切和舒服?(2)這種親切和舒服之感是怎樣產生的?(3)結合自己的體悟,說一說作者為什么對大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在充分的時間里,寬松愉快的氛圍中,通過反復誦讀,展開想象,邊讀邊思,邊讀邊揣摩,從而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絕倫,抒發情感的恰如其分,并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
三、尊重個性,鼓勵求異
漢語中有許多語句耐人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閱讀文學作品更需要讀者想象、思維、情感的參與,而這種參與又是與讀者個人的生活閱歷和理解水平、認識能力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閱讀必然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教師時時處處都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們的情感納入作者或教師的情感渠道,這不僅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的講析不求講深講透,只求明了不求精細,讓學生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去與文本對話,不限定他們思維和想象的空間,有文章的精彩之處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尊重學生富有個性化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悟。
如—教師在教學《林海》一課時,在引導學生用心用情感文字萌生了一吐為快的表達欲望之時,為他們騰出足夠時空,將自己積蓄于胸的所思所感所悟徹底地渲泄出來,有的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語句,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讀出來;有的學生通過讀扣住關鍵詞語,如:“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的,矮點兒的,……”中的“點兒”體會到大興安嶺線條柔美的特點;有的學生在讀后展開想象,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畫了一幅大興安嶺風光圖;有的學生扣住“美得并不空洞”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朗讀了自己為大興安嶺所寫的熱情洋溢的導游詞;有的學生為大興安嶺的明天進行了規劃……;整堂課氣氛熱烈、民主、和諧,這種自悟自得的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教師在此中發揮著組織者、引導者、輔導者的作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平等中的首席”參與交流、對話。學生不再是儲藏知識的容器,而是被點燃的火把,閃出智慧光芒和個性的亮點,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之中收獲信心與成功感,進一步激起潛心讀書的興趣。
再如—教師在教學《荔枝》一課時,學生通過充分自讀,理清文章脈絡,初步體會文中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在這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學習重點,選擇最令自己感動的一件事,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品析、感悟,然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學習收獲……這樣,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思維被激活了。所以,在匯報課時課堂上出現了不少亮點,如:有的學生從那盤洗凈的沙果中感受到深深的母愛,不但扣住課文語句談感受,而且展開想象,表演了母親是如何耐心、細致地洗沙果;有的學生為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巧妙化解兒子的尷尬,維護兒子的自尊心所感動,就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談了對母親、對母愛的認識,學生說的是那樣的動情,相信這并不是老師能教給的,更多的是自己通過讀、想悟出的;有的學生扣住母親當時的那份喜悅。這樣,學生邊讀邊思,毫無拘束地暢談心得,將自己的領悟都表達出來,這些心得和領悟都融入學生自己的情感與體驗,是與課文情感碰撞的火花。
四、直面“語用”,悟法用法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不僅僅是體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感悟并內化了某些語言現象和規律后,適時進行遷移和運用。所以,在指導學生讀書感悟過程中,應始終直面“語用”,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方式,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跨時空心靈地對話,感于心而言,使其心理情感、思維有所觸動,課文的語言、情感、文字活躍在他們的精神活動中,久而久之就水到渠成地形成個性化的語言,見諸于口頭和書面之中,完成人文內涵的升華。例如,學生學習《荔枝》被母親那種殷殷的舔讀之情,作者與母親那種濃濃的情所感動,不由自主地拿起筆寫下了自己與媽媽(或一個最親近的人)的故事,真實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學習了《跨越百年的美麗》后,學生可學習選用兩三個不同典型事例來說明一個事物主題(人物特點)的方法;學習了《頤和園》后,模仿該文的多種寫法,選擇武夷山的天游峰、九曲溪、大安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學習使用“移步換景”方法進行練筆習作,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再如通過學習《火燒云》一文中,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領悟了課文抓住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來描寫自然景觀的特點后,請學生用上好詞好句說一段話或寫一段話,描繪白天的云朵、清晨的霧氣、夜晚的星辰或洶涌的江河……這樣潛移默化,從文中學習、領悟了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體現了“感知——領悟——積累——應用”這一習作規律。
總之,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心無旁騖地閱讀,在閱讀中引領學生感悟、品味文章深邃的意境,無窮的韻味,充溢的靈氣,獨特的筆法,以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久而久之,返三歸一,掌握“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的本領,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黃文杰,素讀:從言語解讀到審美體驗——以伽西莫多的第一滴淚解讀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1(7)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片社,2007(11)
[3]沈春媚,讓言語體驗真切而深刻[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2(09)
[4]范金豹,《中外作文教學目標價值取向的比較》,《中學語文教學》,2005(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