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強
【摘要】教學中,教師不能當演員,學生當觀眾;而應是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達到愛學數學、會學數學、會用數學之目的。
【關鍵詞】自主 問題 探究 聯系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45-02
重溫《數學課程標準》,聯想到平時教學中經常遇到的“懂而不會”現象,使我感受到教學僅僅滿足與有趣是不夠的,要設法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教學之中發揮主體作用。下面結合余弦定理的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一、利用好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在數學定理的引入、證明、還是例題分析中,都要講究創設情境,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的:“如果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懂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病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稊祵W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學中應該特別鼓勵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技能、方法、思想的過程中發現和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加以研究。李政道曾說:“學習怎樣提問題,這才是學問”。在進行余弦定理教學時學生剛剛學完正弦定理,已經有了解決三角形問題的一點經驗,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下一步要討論的問題,靠數學內在的因素吸引學生。我曾利用下表開展學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將主動權交給學生。
對于已知三角時的情況,通過學生畫相似三角形很容易就明白了。剩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的,先討論其中之一“已知兩邊a、b及夾角C求第三邊c?”。
二、在論證數學結論的過程中讓學生要參與探究、討論,體會數學聯系、提高對數學整體的認識
回想2011年陜西省高考中數學有一題是“敘述并證明余弦定理”,而當年相當多的考生答的并不理想。構建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動地依據先前的認識結構,有選擇的知覺和接受外界信息。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事物的意義。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學習者基于自身的經驗背景,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構。因此,在余弦定理的生成過程中,應舍得花時間,給學生留點思考、聯想、困惑的機會,深入討論一番?!稊祵W課程標準》提到,教學中應注意溝通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通過類比、聯想、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等方式,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進一步理解數學的本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貫穿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幫助學生逐步加深理解。要注重向量與幾何的聯系,數與形的聯系。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唯有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無論成功與否,嘗試都比不嘗試有益得多;其故就在運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輩子要運用的,除非不要讀書”。在余弦定理證明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放手讓學生去證明、去嘗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特長,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必要時給予指導。證明余弦定理的關鍵是表示邊c,那么讓學生聯想有些什么辦法可以表示線段長呢?(1)由于學習正弦定理時,教材用了向量法,有些學生會首先想到能否也用向量證,查看學生能否用向量差的幾何意義來表示,能否用向量模與數量積的關系來變形;(2)若有些學生想到用勾股定理,查看能否作出輔助線將一般三角形化為直角三角形,能否按三角形類型分類討論;(3)若有些學生想到數形結合,查看能否建立坐標系,能否寫出點的坐標,能否利用兩點距離公式。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證明“余弦定理”,而且還學會了聯想,體會到了各種證法的共性——轉化思想,開拓了學生思維,獲得了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教學要課內外結合,通過實例揭示數學本質、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教學中除要有激情、民主、和諧,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表現能及時給予鼓勵,使學生喜歡上數學課。例題應少而精,多留點時間生成定理,使學生真正理解實質,教學中還應結合實際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余弦定理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數學教學應使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會用數學。《數學必修5》(北師大版)在正弦定理一節中有一例題“臺風中心位于某市正東方向300km處,正以每小時40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距離臺風中心250km范圍內將會受其影響。如果臺風風速不變,那么該市從何時起要遭受臺風影響?這種影響持續多長時間?”。此題不但能用正弦定理解,而且用余弦定理解更簡便,利用距離與時間的關系,進而求得所需時間,可以使學生體會正、余弦定理在應用上的異同,從而揭示余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體現了方程思想,需要時用它可以列出方程來求解,使學生感受了余弦定理的實用價值,增強了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了實踐能力。
因此,數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不能只限于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而應讓學生真正深入課堂中,發揮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的作用,加強學生的有效參與,實現“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功能,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邱學華.嘗試教學研究50年[J].課程·教材·教法,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