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星 劉婷婷 莊瑋
【摘要】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一項根本性建設, 是學校建設的龍頭和發展的主旋律,可以綜合反映高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學科評估是高等教育評估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結合新疆某高校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通過文獻復習法,專家咨詢法、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方法收集、確定適合學科評估的指標內容,通過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科學研究確定學科指標權重,最終建立符合該高校學科發展的評估體系,提出有效的建議和措施,更好的推動學科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 學科體系 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08-02
學科評估是以學位授權學科為評估對象,以鑒定評估對象的合格性或優劣程度為目標的評估。要提高重點學科建設的效益,保證重點學科建設的質量,就要建立、健全學科建設質量評價方法和體系。本文主要是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收集、建立學科指標體系,確立學科指標權重,構建完善的學科評估體系[1]。
一、學科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學科體系構建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評估指標體系應該是公正、公平、科學的,要能對評價對象做出客觀的測量。因此,一是體系的測定和判斷應有比較客觀的標準,評價指標盡量采用量化的標準;二是評價過程的參與者要公正、公開,注意參評人員的客觀性與代表性,對難以量化的指標作判斷時,應有公眾參與,使得評價指標參入的人為因素最小化。
2.導向性原則。評估的導向作用非常明顯,從總體上,評估指標體系要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學科建設改革、發展和提高的方向。從某一階段來說,指標體系應該引導各學科提升質量、水平和形成特色,同時注意克服那些帶有普遍性的不良傾向。
3.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原則。從理論上講,學科評價主要是目標評價,具有宏觀性、理論性,定性評價方法對于目標評標,特別是衡量學科體系、學術聲譽等反映事物本質的內在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學科評價是綜合性、多層次的評價活動,除目標評價外,還要有內容評價,內容評價項目比較容易量化,定量評價方法可很好地進行測量。
4.可比性原則。指標的可比性是指標公正合理的重要方面,如果指標系統的可比性差,就會降低評價結果的說服力和價值。評價對比應在同類學科中進行,例如,醫學學科和醫學人文學科在學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上是可比性較少。
(二)學科體系構建的層次
根據建立評估指標體系的原則,本文作者參照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估所《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評估方案(試行)》、國家重點學科考核評估和增補、國家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等評估的指標體系,以及征求有關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的意見,結合學科建設實踐,確定了6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指標,并將二級指標下細化出42個三級指標[2]。依托國家重點學科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國家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學位授權點審核指標體系等文獻資料的深入分析,借鑒學科專家的研究和工作經驗,初步建立了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見表1。
二、學科指標權重的確立
評估指標對評價對象的測量也有不一樣的結果。有的評估指標對評價對象影響程度大,而有的評估指標對評價對象影響程度就小,這種評估指標對評價對象影響程度的大小,稱之為評估指標的權重。所謂指標體系的權集是指各指標“權重”的集合,它表明各項指標與評價、預測結果間的確定關系。
(一)指標權重的方法
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首先就是它力圖模擬人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其次就是構造判斷矩陣時所依據的9個標度及其含義。
(二)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運用綜合評價法的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與指標體系權集。首先通過在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設計了指標權重咨詢表,選擇學科管理者、不同醫學學科專家、教授等學術帶頭人和學科建設與發展處的相關專家為本評價指標體系的咨詢專家,結合問卷中給出各指標的內容及評估要點、評估分級,保證專家能夠理解問題設計的意圖,更科學的提出自己的觀點。本次調查的專家積極系數(咨詢表的回收率)為95%,其回收咨詢表的回答有效率90%。
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與指標體系權集。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計算各指標相對權重,并做一致性檢驗所得結果見表2。
三、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評估體系的建設, 形成政府、社會、大學三位一體的評估體系。要重視對大學的學科進行科學有效的評估, 鼓勵社會中介參加到大學的評估中來。對學科要實行淘汰制。加強評估體系的軟件和硬件的建設, 形成政府引導、大學自律、社會監督和評價的中國高等教育學科評估體系[3]。
2.密切學科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聯系, 促進產學研結合。學科建設必須要從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 大力推動學科與名牌企業的橫向聯系, 改變封閉、自我循環的學科建設模式。通過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 直接為社會服務, 從而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社會化。這樣, 不僅能夠使成果迅速推廣, 形成效益, 同時又能夠完成自我積累, 拓寬學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 實現學科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雙贏[4]。
3.加強國際、國內交流, 擴大合作渠道。建立國際、國內交流基金, 通過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開展合作研究, 與國內外知名大學或學術機構開展實質性的科研和教學合作, 合作建立人才聯合培養及研究基地,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科研項目, 召開各種國際學術會議, 選派教師和管理干部到國內外知名同類醫學院校訪學和訪問, 吸收高水平大學的先進經驗和辦學理念, 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 從而營造有利于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的環境, 推動學科建設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趙勝巖.高校學科評估體系構建及其應用[D]. 東北大學,2008年.
[2]楊博.我國高校學科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教育時空,2011,3:138.
[3]鞠建峰.高校學科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完善策略探討[J].文教資料,2011,5:204-206.
[4]盛立.地方高校學科評估體系構建的思考[J].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4):49-52.
作者簡介:
王文星(1985.4-)男,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衛生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