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以來,個體價值的無限追求導致了人類道德價值體系的動搖與缺失,于是人們逐漸認識到尊師重教、敬愛長輩等中華傳統思想品質的重要性,隨之而來的就是頻頻登上熒屏,并且為觀眾喜愛的一些影視作品的誕生,使得歷史悠久的儒家傳統價值觀重新被挖掘、認可、重視、宣揚,在全世界都在強調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中,這一思潮在國產電影商業利益與文化價值的平衡與融合中將呈現日漸深入的趨勢。
[關鍵詞]傳統文化;價值理念;西方語境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我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被打破,受新思潮的影響,中國由來已久的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屢屢遭到攻擊,面臨崩潰瓦解的危機,以群體價值為本位的道德理念逐步轉向以表現和突出個體價值為核心的存在理念。
一、從人性迷失到回歸傳統的艱難歷程
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電影界也掀起了重新接納傳統思想的浪潮。受西方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電影開始了西方式的發展:一方面是將人性的自私、極端最大化,空氣中充斥的滿是陰謀和算計、血與淚的味道,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均講述了人性的泯滅與摧殘,婚姻的破裂,愛情的消散,親人的疏離貫穿故事的始末,使人感受不到些微的溫暖。再有《無極》中的謊言與背叛注定了男女主角的愛情無法善始善終,人性筆直的軌道上出現了岔路,讓人們誤入歧途。另外一方面表達的是人類拋棄自身肩負的重重責任,解放思想,放縱本性,從而找尋心靈歸屬的思想。以電影《做頭》為例,主人公艾琳受現實所迫,最終決定放棄乏味的婚姻生活,放逐自己的靈魂,找尋心靈的港灣。第三方面就是將“性”作為各類事件的出發點,隨“性”而為,于是產生的種種惡性事件都在瞬間找到了正當理由,光明正大地陸續發生。這一思想的典型作品非《色·戒》莫屬。伴隨傳統價值觀念在西方的崛起,人們逐漸找到了人性發展的正確道路,因此這類電影開始受到觀眾的冷遇,以至于票房慘淡。即便在國內電影市場上仍有其一席之地,但電影本身所宣揚的中心思想并沒有被國民接納。
進入21世紀后,西方電影價值觀念的改變也對國內電影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諸多影視制作人開始爭相效仿,改變電影的核心價值體系,跟隨時代的腳步,隨之就是《英雄》的誕生。影片上映后,得益于大力的宣傳和明星的強大陣容,也是因為觀影的主流群體為青年人群,基于對新鮮事物的強烈興趣和對新形式的敏感嗅覺使得票房極佳,但與其可喜局面不映襯的是觀影者頻頻出現不明所以的嗤笑現象,批判這部電影沒有豐滿的精神靈魂蘊含其中,因此不被業內人士所看好。縱觀歐洲電影的發展歷程,遠在17世紀他們就已經探討過人性的何去何從,細細看來,電影《夜宴》與《哈姆雷特》如出一轍,均呈現人性的黑暗。而身處新時代的今天,人們在最近幾百年中一直探尋的是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如何找到人們生存的理由,人類不想一直迷茫地活下去。陳凱歌的《無極》在上映之前受到了許多人的熱捧,但是當影片上映之后發現整部影片情節的發展和殺戮竟然只是為了一個饅頭,可以看出這部影片極度缺乏核心思想,導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頻繁笑場。這樣的創作事故一定會讓中國的電影創作者警醒,一味地追求大場面和商業化元素,不重視影片的內涵構建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影片《投名狀》就是在發現以上問題后做出的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影片里當歃血為盟的兄弟中有人拋棄了傳統的禮教和社會準則以后,原來的結拜兄弟開始自相殘殺,無數人為此獻出了生命,給大家展示了背叛傳統思想的嚴重后果。因此,經過多年來國內電影工作者的有效探索,在經濟快速發展出現精神文化缺失的大背景下,在世界都在強調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中,電影的主題必將是回到傳統思想。
二、核心展現:人本精神與仁義理念
相較于《投名狀》的主題抓住的是在傳統文化被拋棄的狀況下人們進行的反思,近些年來的電影更加深入地探索傳統思想的巨大社會價值,并對這些思想進行廣泛宣傳。電影創作者們重新審視了人性的概念,棄用了背叛和性作為其根本,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傳統思想中的人本主義。影片《集結號》中當主人公谷子地在戰斗中失去了他所有的戰友之后,他的人生從此再無其他,只是拼命地尋找戰友們的蹤跡。影片《麥田》中的儷夫人本可以乘著車輦逃跑,當她看到城中的孩子們時她選擇不自己茍活。谷子地幸運地從殘酷的戰場上活下來后可以安穩地度過自己的后半生,但是他始終不能舍棄他的戰友。這些人都沒有最終選擇離開他們所生活過的群體,而是要為這個集體貢獻自己最后的力量,甚至是生命,這樣的劇情設置同傳統思想里面的人本主義和群體主義如出一轍,這些影片終于找到了其自身應該具備的價值觀念。
細細地品味《集結號》和《麥田》所展現的人本主義還是存在一些具體化的缺失,兩部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人本大義還是太過高層次,大部分人都很難經歷這樣的事情,也很難有這樣的決斷。假如人們沒有經歷過那樣極端的事情,傳統的人本主義思想又該如何表達呢?2009年上映的一部影片《白銀帝國》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電影體現出了在為人處事甚至是治理國家過程中都應該遵循儒家的“仁義”理論。這部影片用法家“存天理滅人欲”思想統治下的國家和儒家“仁義”思想統治下的國家做出了一個比較,一邊是嚴苛的法度,一邊是仁義治國。自古以來,儒家學派強調以“仁義”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隨著西方新思潮的傳播,中國新一代青年本著對新生事物的無限求知欲和廣博的包容力,居然一味地崇尚起新興文化而將傳統文化價值觀拋諸腦后,俗話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我們卻陷入本末倒置的誤區之中。電影《白銀帝國》講述的是主人公康三秉承“仁義”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律人律己的故事。他崇尚傳統文化,守法識理,讓自己成為于國家、于社會、于家庭的有用之人,并以自己為標桿,以同法教育自己的子孫后代。這部電影表現了國人對自己忽視傳統觀念的贖罪精神,同時也為大眾指明了精神文化價值觀念發展的方向。
盡管以上的幾部影片還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有待影片創作者繼續改進,但是它們都沒有再盲目地學習國外電影的模式,也沒有將人性的自我意識放大,而是通過將中國傳統思想與影片相結合,讓影片在有血有肉之后更是有了思想,本質上的突破也讓這些影片獲得了口碑和票房上的雙豐收。《集結號》的電影票房突破了兩個億,這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可能是比較差的成績,但是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取得如此成績可以用“奇跡”一詞來形容。影片上映之后的觀眾滿意度更是達到了破紀錄的86%,影評家和作家等也都發表了正面評價,北京電影學院鄭教授說:“它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好看的一部大電影。”中國電影行業知名學者饒曙光評論說:“這部電影指導著今后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即使影片《麥田》和《白銀帝國》沒有在市場上有更大的突破,但是通過電影所展現出來的傳統文化理念和內涵可以看出,中國電影正在展開積極的探索,并且找到了發展方向。
三、具體展現:多層次輻射
實際上,對于傳統文化的呈現不僅是以上幾部電影提到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也包括一些具象的和其他重要的傳統文化思想。
(一)親情孝道
這個思想是中華民族一直在推崇的傳統道德思想,親情指的是較為寬廣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孝則是比較具體的指代兒女對父母應該具備的體貼和關懷。中國電影史上展現親情、家庭的影片數不勝數,早前的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和近期的電影《左右》都是這種類型電影中的佼佼者,但是此類影片更多表現的是父母對子女的付出,而在表現子女的孝道方面略顯缺失,導致兩代人的溝通出現了單線傳播。這樣的困局被20世紀末上映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打破,電影講述了兒子在接替年邁父親的郵差工作以后深深地理解了對方,從前的誤解就此消除,兒子背起年邁的父親繼續著他的郵差工作,完成了工作和思想上的傳承,同時影片所展現的主題孝道也在此刻綻放光彩。
(二)家庭本位
近些年來,受到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傳統的婚姻觀和愛情觀似乎已經被許多人拋棄。因此,那些表現愛情、婚姻痛苦和無奈的電影深受人們喜愛,不管是進口影片《廊橋遺夢》,還是中國電影《做頭》,都在詮釋著社會發展變化中人們的愛情和婚姻受到的挑戰。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影視劇《蝸居》竟然將偷偷摸摸的出軌行為展現得可歌可泣,讓看過的觀眾懷疑這部影視作品的立意發生了偏差。人類不能消除個人對于自我個性和欲望的追求,但是這種追求要在一定的社會規則范圍內才可以,否則脫離了社會的人必將被社會所拋棄。在影片《畫皮》中,男主人公在生死關頭選擇與妻子共同面對生死,這樣的情節設置在傳統的“一夫多妻”婚姻觀念下是很難實現的,電影其實更多地將現代的家庭觀念融入情節中。
(三)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始終被堅定不移地傳承下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直教導著那些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將民族大義作為行事的準則。展現這種精神的影片《葉問》和《梅蘭芳》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兩部電影的主人公都是中國歷史上傳統藝術的大家,他們在藝術上都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地步,但是他們沒有將這樣的才能用來爭奪功名利祿,而是始終堅守民族大義,不管處境多么危險都始終堅守民族的道德底線。這樣的精神在如今過度追求財富和物質的中國電影市場顯得異常珍貴。
四、結 語
文中所提到的幾部電影——《畫皮》和《集結號》都創造了當時電影票房的歷史,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讓電影人以及普通觀眾進行思索。精神領域的內涵在電影中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這其實才是電影創作者應該真正思考的東西,這才是一部影片的核心內容,但是當前資本推動下的電影產業商業利益也需要多加考慮,實現商業化元素和傳統精神思想的兼顧才是未來電影的發展之道,也是電影創作者應該考慮的內容。面對人們思想和意識的變化,如何讓電影在表達主流價值觀的同時適應這樣的變化,賦予傳統思想新時代的新內涵,是當前電影藝術的發展方向。在當前的電影市場中,年輕觀眾群體是消費的主力,這部分人許多處在人生叛逆期而且對未來又具有美好的愿望,抓住他們的心理是電影成功的關鍵,因此,過分地說教反而會讓他們產生厭惡情緒,太過傳統的思想和歷史背景也會讓這些人理解起來發生困難。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反映傳統孝道的中國電影就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影片往往將故事設置在偏遠的山區或者極其窮困的貧民區中,其實這樣的背景在目前大部分中國家庭中都不復存在了,很多年輕觀眾都很難與故事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文章認為應該更多地與現實的問題相結合,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也有很多煩惱和憂慮,如孩子、車子、房子和工作壓力都可以作為影片新的關注點,沒必要非得抓住孝道與貧窮之間的聯系,即使這樣的關系在困難時期能夠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認可。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就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嘗試,孝道不再是痛苦和苦難的代名詞,也可以十分美好。
影片《白銀帝國》的票房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的原因不是缺乏精神文化支撐,而是沒有將影片受眾的心理拿捏準確,當時觀眾還沒能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之相對應的是《畫皮》,電影不僅將傳統思想與現代家庭觀念相融合,而且還加入了許多商業化元素來吸引年輕觀眾,本身妖魔題材就非常吸引人眼球,再加上頂級的特效制作、西方的魔幻概念、氣勢磅礴的配音和精致的畫面等元素都給票房大賣創造了條件。電影《集結號》的主人公不再只是一個只會戰斗的英雄,對于這個人物其他人性方面的刻畫更能被普通觀眾,尤其是被青年觀眾所接受。
[參考文獻]
[1]陳化宇.多元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定位——評電影《功夫熊貓》中的中國文化元素[J].電影文學,2009(05).
[2]楊志云.從電影中媒體功能的變遷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退隱——評電影《求求你表揚我》[J].電影評介,2008(03).
[3]饒曙光.國有影視企業與中國主流大片[J].電影新作,2008(01).
[4]席格.論本土電影的傳統文化故事講述[J].中州學刊,2011(03).
[5]陳艷君.華語電影與中華傳統文化[J].當代電影,2014(03).
[作者簡介]任靜(1983— ),女,陜西銅川人,碩士,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與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