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靜
摘 要: 農村小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處于身心成長階段的小學生,因為對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加之自身及家庭的一些因素,漸漸淪為學困生。本文從自身、家庭、教師等方面嘗試剖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學困生的現狀特征等,希望能揭示一些規律,以更好地對學困生進行轉化。
關鍵詞: 學困生 成因 調查 分析
近年來,我國在學困生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研究的重點已從探討學習困難兒童的特點及原因,轉變到如何通過教育干預切實改善他們落后的學習狀況,以便大面積提高我國義務教育質量,同時更加深入地探討如何指導幫助學習困難兒童成功地邁入社會。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困生所占的比率較大、我校開展學困生的課題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以學校教學為主,從教師的教學素養、家庭教育、教學內容、認知心理學等多領域入手,進行分析,針對語數英學科特點采取不同的對策,做好學困生的矯正工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師原因分析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承載著育人重任,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努力下,大多數學生像花兒一樣燦爛開放,而部分學困生卻像田間野草一樣令人生厭。這些學生怎么啦?是天生的嗎?這與學校教師教育因素有關。教師起初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顆純潔的心靈,然而在經過一番無望的守候以后,逐漸放棄了蹣跚的丑小鴨,忙著培養那些振翅欲飛的天鵝。于是得到教師關注的天鵝就會飛得更高,而那些折翅丑小鴨逐漸失了寵愛,甚至被遺忘。
有的狀況下,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或生怕學生學不好,增加相關教學內容,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拉著學生跑,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漸漸地掉了隊,成了學困生。班上提問也是優生搶答,其他的當聽眾就過了。調查顯示,只有大約19%的學困生被經常提問。
有的教師缺乏耐心,棄下學困生,部分學生本身條件不錯,但教師不愿花精力為學困生補課,放棄了這些可能有所發展的學生。如六年級的殷××只要上課不鬧事,教師便不會“麻煩”他做作業,他落得個清閑,只好學習落下了。調查顯示,只有大約24%的學困生經常被單獨輔導。
二、學困生自身原因分析
1.智力因素造成的學困生。
人的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強弱。人與人智力、能力不僅有差異,而且差異很大。學困生學習困難是相對一般學生來說的。一般學生能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而極少數學生則不能,他們因智商低、能力弱、反應遲鈍而跟不上學習的節奏,所以學習困難。
案例一:六年級學生王強(化名),年滿十三歲,他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不知道自己多少歲,不能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上課完全不能參與學習,是重度學習困難的學生(即培智生)。
案例二:六年級學生李立松(化名),學習用心,努力上進,但考試成績很難達到60分。原因是他學習的節奏總比別人慢半拍,別人背一段課文需要5分鐘,他不少于8分鐘;別人做筆記記好一句話,他只能記半句。課堂上常見他著急地懇求教師:“老師,您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或者說:“老師,等一會兒。”盡管老師耐心地幫助他,他也努力地學習著,但最后的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
2.自卑心理造成的學困生。
他們的自卑可能源于家庭,可能來自于學校。在學校如果因犯錯受到批評,埋怨、訓斥,常處于“氣”的環境和氛圍中,他們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者、失敗者,心態消極,缺乏熱情,自暴自棄,覺得自己就是比不上別人。于是進取心失去平衡,消極地對待學習失敗后自我評價低,信心不足,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調查表明,61%的學困生的競爭意識和上進心一般,并不強烈。
三、家庭原因分析
1.家庭變故。
家庭本應是幸福的港灣,本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欲望需求和人際關系都隨之產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發生裂變,走向解體,“對于學生(孩子)來說,父母離異帶來的創傷僅次于死亡”(心理學家李·索克語)。另外,由于家庭成員的突然去世等重大變故,導致孩子心理受到創傷,這些心理創傷甚至影響其一生。心理陰影很難抹去。這種家庭的孩子成為學困生也就不足為奇。調查顯示,學困生中,有約7%是有這類家庭變故的。
2.留守兒童家庭。
調查顯示學困生中,有約12%是留守兒童。他們缺少父母關愛,心態失去平衡,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想念父母,學習不專心,學習效率低下,成為學困生。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形成有社會原因,也有家庭、學校的客觀原因,還有其自身的主觀原因。要想對他們進行轉化,必須找準成因,對癥下藥,同時要呼吁社會、家長重視教育、孩子、下一代。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才能取得較大的成績,同時為他們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美]CecilD.Mercer,AnnR.Mercer,著.胡曉毅,譚明華,譯.學習問題學生的教學.
[2][美]SusanWinebrenner,著.劉頌,劉巧云,譯.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學策略.
[3]杜玉祥,馬曉燕,魏立平,趙繼超.數學差生問題的研究.
[4]何如棟,朱敏.小學數學教育科研.
[5]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
[6]邵瑞珍,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