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慧貞
摘 要:一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有效的組織和管理,而政府的組織和管理必須以適應本國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為基礎,并不斷創新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個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變遷過程。本文以制度變遷為視角分析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
關鍵詞:制度變遷;計劃經濟;制度改革
一、制度變遷的理論研究
1.制度變遷的原因
制度學派認為交易費用的降低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而降低交易費用的關鍵在于制度變遷。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人們能夠獲得的潛在利潤就會降低。舉個例子,在我國農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之前,農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由于經濟落后,家庭的收入水平僅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能支付所需的教育費用。隨著義務教育的推行、相應學雜費的免除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加之,教育費用成本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通過教育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時,開始接受教育。
2.制度變遷的過程
一個完整的制度變遷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要認知潛在利益,發現變遷機會、創造變遷條件;其次,根據實際需要,組織和形成行動團體或變遷主體;接著,確定變遷目標、設計和選擇變遷方案;之后,便是實施制度變遷;最后,還要檢驗變遷,并不斷修補和完善。如果已有的制度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就需要探索新的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制度,進行下一輪制度變遷。
二、我國經濟體制變遷方式和過程
1.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時期
這一時期,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決策權高度集中在中央和各級政府手中,中央指導地方指令化生產,有計劃地發展經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我國超計劃地完成了戰后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我國開始實行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脫離了現實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現實需要,基層各生產者相互攀比指標,嚴重脫離現實的生產力水平,出現問題后也不能及時向相關政府部門反映,下級政府部門隱瞞不報,國家發布的經濟指令太過超前而脫離實際。原本發揮作用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失靈,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經濟制度改革也應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不斷調整經濟制度,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2.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
(1)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商品經濟”
黨的十二大報告清楚明確地指出:我國目前主要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私有制并存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其一方面提倡市場充分發揮效率,使商品價格圍繞市場供求關系等市場因素自行確定,并能在正常范圍波動,借助市場“無形的手”摒除計劃經濟體制中無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部分,使經濟體制成為發展經濟的強大推動力。中共中央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其首次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明確定義范圍,并對其內容進行補充完善,主要是:我的商品經濟制度應該是在遵守市場發展規律和商品定價規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計劃性和目標性的特性,對市場價值規律熟知并能加以利用的經濟制度,它是我國向完全市場化商品經濟制度過渡的重要墊腳石。
(2)從“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10月,黨中央在黨的十四次會議中清楚地提出了改革我國商品經濟體制的最終目標:加快進程從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跨進。這就意味著我國現階段的商品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已經轉向確立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過程中更高地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政府的宏觀調控退為“第二把手”,主要是協調市場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兩只手共同管理市場、規范市場秩序,使社會經濟健康、穩速地發展。利用企業在生產活動過程中追求利益的特性,鼓勵引導其投產于新興行業、潛力較大的產業,最大化地發揮資源的效率。價值規律作為市場活動中不可小覷的規律之一,生產者在生產銷售活動中必須遵循它、熟知它并對它加以利用。除此之外,重視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作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展開展生產活動,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彌補計劃經濟信息不對稱的缺點。由于市場不成熟而出現的干擾、妨礙經濟發展的現象時,國家可以運用宏觀政策進行調節,使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3)確定國有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主要框架結構,該框架結構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經濟改革的總體方案,包括: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強調我國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及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但同時也要統籌兼顧各種其他類別的經濟體制,并使其完善;在分配制度方面,依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并以其為基礎,演變出更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多種形式,發掘出遵守并利用市場價值規律和生產規律的生產資料組織形式和勞資分配方案,鼓勵生產資料所有者和使用中分離,專業化生產經營,實行股份合作制,調動社會閑置資金投入到社會生產;改革完善現有企業制度,向現代化企業制度邁進,強調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原則,規范公司內部監督管理,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經營方式。
(4)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20世紀頭20年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經濟體制進一步得到鞏固,2006年全國徹底廢除了長達年的農業稅。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絕大部分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已經完成,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政企分幵、政資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和選人用人機制改革步伐加快,并設立了專門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的資產運營狀況的監督管理。擴大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門濫,深化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理論改革和經濟市場化改革同步進行,如何進行有效的、合理的制度變遷,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大力倡導誘致性制度變遷,鼓勵社會大眾根據自身需要,大膽創新和發展部分經濟規則,指導社會生產,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將那些推動部分行業經濟發展的制度性改良,推廣到更多的領域,實現局部性制度變遷和整體性制度變遷的有機結合。
四、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經濟新常態下,為了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 ,我國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進行局部的制度變遷,進而實現整體性的制度變遷。在完善經濟體制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快速轉型。
“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就是從需求者的角度出發,生產者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而不是將產品生產好了供需求者去選擇。具體來說,審核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淘汰生產力落后的企業,創新發展低效率產業,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資源的最優配置;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使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手段進行改革。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生產力的革新及相關制度的變遷,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到“供給側改革”,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我國經濟發展的出口優勢逐漸消失,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為了拉動國內消費的增長,對產品供給的要求越來越高。“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轉型,因此,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當下發展經濟最為迫切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高瑩.論建國初期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及其歷史作用[D].武漢理工大學,2007.
[2]邱家洪.建國以來中國經濟體制的歷史變遷與經驗教訓——紀念中國經濟體制改革30年[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15-19.
[3]林毅.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4]桂大一.中國經濟體制模式轉換研究[D].武漢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