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康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很多不足的地方,尤其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嚴重不平衡,農村金融生態問題已經成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勢在必行。文章以農村問題為切入點,分析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農村經濟;金融生態;問題研究
1.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存在的問題
農村金融生態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關注,“三農”問題解決是國家管理工作的重點,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下面針對農村金融生態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1.1農民作為金融生態主體處于弱勢位置
農民是農村金融生態中的主體,但是農民一直處于弱勢群體,使得構成金融生態的資金鏈很容易發生斷裂,農民無法在金融體系中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金融結構主體和體系內部的資金無法交換。農業經濟結構的升級需要資金的支撐,但是農村經濟相對薄弱,農民的資金儲備較少,申請貸款時很難提供有效的抵押物,金融生態主體信貸功能弱化。再者,農村金融生態運行具有很高的風險性,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造成了金融借貸具有分散性強、成本投入高的特點,這增加了農業金融生態投資的風險性。
1.2農業產業化帶動性不足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在土地閑置越來越集中的發展階段中,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農業公司的介入,但是當前我國“企業+農民”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發揮帶動性作用,這是因為兩者在利益分配和風險共同抵制方面無法達成統一,農業企業發展很難得到農民支持,再加上農業企業產品深加工技術發展緩慢,從而導致農業生產缺乏市場競爭力。再者,從農業本身方面來看,由于我國部分地區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和農業發展不匹配,農業保障性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承擔很高的風險,一旦發生作物病害或者極端天氣,就會大大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
1.3法律構架不健全難以維持金融生態運行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運行方面缺乏法律框架的支撐,法律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金融生態環境,同時在農村中,這些問題越發突出。部分農村的法制環境剛剛起步,在金融生態問題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撐,其信用環境整治的難度較大,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金融資源過度壓榨的現象,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很多農民缺乏相應的信用評級觀念,甚至存在嚴重的失信行為,這些都對金融生態健康運行造成了破壞。
2.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措施
2.1提高農民的經濟實力
維持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關鍵在于提升農民自身的經濟實力,其個人抵抗風險的能力增強,就會對整個金融生態產生保護性緩沖作用.避免農村金融生態直接面對市場危機的破壞。針對提升農民的經濟實力,我們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首先要減輕農民稅費負擔,對農作物種植進行相應的補貼,同時要完善農產品的定價機制,將農產品納入到市場競爭的同時要進行宏觀調控保障,保證農民農業收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有利條件;再者,要強化農村教育發展,著重側重于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人才來帶動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完善農村經濟結構組成;另外,要逐步完善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政府進行法律政策扶植,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保障機制,通過農業產業化生產來抵抗自然風險。
2.2農村金融體系中引入競爭機制
引入競爭機制有助于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在競爭的宏觀環境下實現農村金融體系的配置,優化資金資源配置。首先國家要逐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打破原有的壟斷局面,讓民營的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金融競爭中,誘導民間資金流向,建設新型的農村企業融資模式,同時要將農村產業和保險公司結合在一起,鼓勵保險企業在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業務。再者,要堅持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推動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讓農民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政府要設置靈活的資金流入制度,擴大資金的供應規模,強化貸款和還款的操作規范性。
2.3完善農村金融生態法律環境
法律是維持金融生態運行的基礎所在,因此要為農村金融生態問題解決設置完善的法律制度,首先要建立相應的金融準入制度,鼓勵農村金融生態主體多元化,加強對進入市場資金的監管,避免其擾亂原有市場的穩定性。再者,要提升農民的法律意識,通過貸款信用觀念普及,讓農民認識到自己在維護金融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根據農村的實際狀況制定科學的信用等級評估方法,建立完善的信用檔案,針對符合條件的農民發放貸款證明,同時金融機構要加強和監管部門、執法部門的聯系,打擊存在的破壞金融生態環境的不良現象,規范農村信用秩序,維持金融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結語:綜上所述,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保障,當前農村金融生態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深思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要提升農民的經濟實力,在金融環境中積極推廣競爭機制,完善相關的法律框架,為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