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打造發達的電商,中國有了實施“互聯網+”的有利條件,下一步是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根據《中國制造2025》,以信息化技術驅動創新的主線不變,創新的對象由需求側向供給側發生轉移。
在需求側,電子商務、生活服務等互聯網模式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大便利。現在,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生產端或者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如果說,需求側的創新可以“集眾人之力”,那么供給側改革則需要硬功夫。
《中國制造2025》體現了制造業的未來十年規劃,借鑒德國提出的“工業4.0”的思路,把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技術融合在一起,重構產品從設計到使用的全過程,通過制造業和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向智能制造的轉型。
德國工業4.0戰略的目標,是使用物聯網技術,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聯系在一起,推動各環節數據共享,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數字化。同樣,“中國制造”也希望將各個工廠改造為高生產效率的智能工廠,通過物聯網將它們連接起來,使全國成為一個巨大的智能工廠。
制造業現狀的多層次性,使智能制造發展面臨種種挑戰。雖然理想很豐滿,中德兩國都想把工業4.0和“中國制造”對接起來,雙方不斷尋找合作的途徑。德國總理訪華直接訪問沈陽這個傳統制造產業基地,中國企業則以每周一個的速度并購德國先進制造企業。但現實也很殘酷,工業4.0也許是方向,有利于緩解產能過剩難題,但目前只適合于少量達到高端制造水平的中國企業,如何與原有落后生產方式相結合才是重點。中國制造的現狀是工業2.0和3.0并存,雖然“黑燈工廠”已經逐漸涌現,但是“血汗工廠”尚未完全轉移。
中國市場需求規模大、需求層次差異化明顯,新產業、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的擴散呈現梯度特征:在需求領域,從大都市到縣城存在需求擴散梯度,傳統企業的生產優化可以針對不同細分市場規劃創新;在生產和供給領域,由于產業發展不均衡,企業對先進制造的需求也存在需求梯度。不管現在采用智能工廠、自動化設備,還是手工操作方式,工業4.0是企業發展遠期目標,智能制造不必一步到位。
在這個過程中,工業4.0與“互聯網+”并不矛盾,因為都是應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沒有互聯網也就無從談工業物聯網和工業4.0,中國強調互聯網并非誤入歧途。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日本機器人戰略,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所追求的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的未來工業發展方向,基本是相同的,而《中國制造 2025》也異曲同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拓了空間。傳統工業依靠單體設備功能提升、生產制造單元局部改革發展到今天,向上提升能力的空間逐步變小,但借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仍然可以進一步優化生產制造全過程,取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成效。
往更遠處看,我們要堅定以智能制造、智慧服務化為目標,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面對市場需求多元化、個性化以及國家間競爭激化的形勢,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借助以智能設備為主的智能工廠、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手段,促進企業提高產品開發、制造以及供應過程的效率,為顧客提供個性化服務,創造出新的附加價值。
為此,要逐步升級現有設備,打造實現工業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的基礎條件。其中的技術基礎是CPS,是由能夠互聯、互通信息發出指令并進行控制的智能生產設備構成。因此,生產制造的自動化、數字化程度是構建CPS的重點。
國外企業經過長期發展已基本實現生產制造的自動化與數字化,以及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具有產品性能先進、品質穩定、成本低、交貨期短的制造能力。多數中國企業的自動化、數字化程度較低,那么就先得在自動化、數字化方面補課。過去二十年,中國制造業規模做到全球第一,只要認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再次后來者居上,不是夢想。